第十九節 秦州雜詩二十首(2 / 3)

③《通鑒》:至德二載,以李銑為防河招討使。“朱注”唐河北道滄、景等州,皆古渤海郡地。黃河於此入海。漢《滿歌》:“昔蹈滄海。”

④徐陵詩:“奉詔戍皋蘭。”《後漢書》:竇憲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單於於金微山。《唐地誌》:羈魔州有金微都督府,隸安北都護府。

⑤《吳越春秋》:“人疲士苦。”陶潛詩:“形骸久已化。”

⑥吳均詩:“林疏風至少。”庾肩吾詩:“林長鳥更稀。”張華詩:“燎獵野獸稀。”

⑦杜審言詩:“那堪盡此夜。”

⑧庾信詩:“今年不解圍。”

顧宸曰:安史之亂,大敗者有三:哥舒翰潼關之輕出,以楊國忠懼禍,玄宗信讒,遣使趣戰而敗。房琯陳濤斜之車戰,以肅宗入賀蘭進明之謗,中使邢延恩等促戰而敗。鄴城九節度之大潰,以中使魚朝恩統兵,軍無主帥,久而致敗。少陵“恨解鄴城圍”一語,實有慨於唐之興亡成敗與。

其七

莽莽萬重山①,孤城石穀間②。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③。屬國歸何晚④,樓蘭斬未還⑤。煙塵一長望⑥,衰颯正摧顏。(七章,詠使臣未還也。山多,故無風而雲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臨關。二句寫出陰雲慘淡、月色淒涼景象。下則有感於時事也。往屬國者未歸,豈為欲斬樓蘭乎。故西望而憂形於色耳。)

①《說苑》:“蒼蒼莽莽。”劉繪詩:“出沒萬重山。”

②《漢?耿恭傳》: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趙國策》:“況山穀之便乎?”

③隋李巨仁詩:“無風波自動,不夜月恒明。”無風、不夜,二字一讀。《邵氏聞見錄》:無風塞,不夜城,西夏有其地。王韶經略西邊,親至其處。趙次公雲,秦州有無風塞、不夜城,乃後人因杜詩而為之名耳。

④《漢書》:蘇武出使歸,拜為典屬國。

⑤又:傅介子持節至樓蘭,斬其王,持首還,詔封為義陽侯。唐解謂:五六指李之芳出使吐蕃,留而未還。按:之芳出使在大曆間,不在乾元時。

⑥蔡琰曲:“煙塵蔽野兮。”範雲詩:“長望竟何極。”梁昭明太子詩:“爾登陸兮一長望。”

其八

聞道尋源使①,從天此路回②。牽牛去幾許③,宛馬至今來④。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⑤。東征健兒盡⑥,羌笛暮吹哀⑦。(八章,借漢使以慨時事。上四思古,下四傷今。去幾許,去今已遠。幽燕隔,河北仍陷。健兒盡,郵城方潰也。“趙汸注”因秦州為西域驛道,歎漢以一使窮河源,且通大宛,如此其易。今以天下之力,不能戡定幽燕,至令壯士幾盡,一何難耶。是可哀也。)

①宗懍《歲時記》:漢武帝令張春尋河源,乘槎而去。

②《淮南子》:“若從地出,若從天下。”漢《天馬歌》:“殷勤此路臚所來。”

③乘槎至牽牛諸,出《博物誌》。詳見十七卷。古詩:“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④宛馬,注別見。

⑤《賈誼傳》:“乘傳而行郡國。”

⑥《詩》:“周公東征。”

⑦《唐書》:天室十四載冬,以安祿山反,京師募兵十萬,號天武健兒。賀徹詩:“羌笛含流咽。”

其九

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①。叢篁低地碧②,高柳半天青③。稠疊多幽事④,喧呼閱使星⑤。老夫如有此,不異在郊坰⑥。(九章,詠秦州驛亭也。叢篁、高柳,此寫驛亭好景。惜乎稠疊幽致,徒供使客往來,若使旅人得此,雖處喧地而不異郊居,蓋深羨此亭之幽勝矣。《杜臆》:時吐蕃為患,遣使欲與通好,故有使官經閱,下言“使官向河源”,皆指此事。此章結語,尚嫌直率。)

①岑敬之詩:“色映臨池竹。”郵亭,見《前漢?薛宜傳》顏注:“郵,行書之舍,如今之驛。”據此則驛亭之名,起於唐時也。

②宋之間詩:“叢篁夾路迷。”《釋名》:“地者,底也,其體底下。”

③張正見詩:“高柳橫遙塞。”庾信詩:“玄圃半天高。”

④謝靈運詩:“岩峭領稠疊。”

⑤劉孝成詩:“喧呼驚裏閈。”《後漢?李郃傳》,和帝遣使者二人到益部,郃曰:“有二使星人蜀分野。”《晉?天文誌》:流星,天使也。

⑥《爾雅》:邑外為郊,郊外為野,野外為林,林外為坰。《抱樸子》:“射勇於郊坰。”

其十

雲氣接昆侖①,涔涔塞雨繁②。羌童看渭水③,使客向河源④。煙火軍中幕⑤,牛羊嶺上村⑥。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⑦。(十章,詠秦州雨景也。雲氣彌漫,故雨勢淫溢。羌童二句,雨中之事。煙火二句,雨中之景。秋日閉門,自傷雨後岑寂也。)

①《黃河賦》:“雲氣浩漫,遠接昆侖。”《括地誌》:昆侖山,在肅州酒泉縣西南八十裏。杜佑曰:長慶中,劉元鼎為盟會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濟西行二千裏,水益狹,冬春可涉,夏秋乃勝舟,其南三百裏,三山中高四下,曰曆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昆侖者也。夷曰悶曆黎心,東距長安五千裏。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眾流,色赤,行益遠,他水並注則濁。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隱測其地,蓋在劍南之西。

②潘尼《苦雨賦》:“聽長霤之涔涔。”

③“邵注”渭水在秦州,其源出臨桃,故羌童得以觀也。

④《唐書》:鄯州鄯城縣,有河源軍,屬隴右道。謝朓詩:“弭節赴河源。”

⑤江淹詩:“歸人望煙火。”

⑥《詩》:“牛羊下括。”

⑦謝莊《懷園引》:“青苔無名路,宿草塞蓬門。”

十一

蕭蕭古塞冷①,漠漠秋雲低②。黃鴿翅垂雨③,蒼鷹饑啄泥④。薊門誰自北⑤,漢將獨征西⑥。不意書生耳⑦,臨衰厭鼓鞞⑧。(十一章,對雨而傷寇亂也。上四寫景,下四感時。鵠垂翅,傷奮飛無路。鷹啄泥,慨一飽難期。且燕薊為梗,誰成北伐之功;吐蕃在邊,尚遣征西之將。故聽鼓鞞而心厭耳。)

①荊卿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②張纘《秋雨賦》:“油雲興而漠漠。”庾信詩:“秋雲低晚氣。”

③古詩:“黃鵠一遠別,千裏顧徘徊。”

④李陵詩:“熠熠似蒼鷹。”

⑤劉峻詩:“薊門秋氣清。”

⑥虞羲詩:“擁旄為漢將。”曹植詩:“出自薊北門。”自北二字本此。後漢岑彭為征西將軍。征西二字本此。

⑦《南史》:沈慶之曰:“今欲伐國,而與白麵書生謀,事何由濟。”楊炯詩:“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⑧裴子野詩:“方聽鼓鼙聲。”

十二

山頭南郭寺①,水號北流泉②。老樹空庭得③,清渠一邑傳④。秋花危石底⑤,晚景臥鍾邊⑥。俯仰悲身世⑦,溪風為颯然⑧。(十二章,詠秦州南郭寺也。言寺兼山水之勝。庭得老樹而生色,承寺。邑藉清渠之傳注,承水。花掩危石,影落臥鍾,以況己之窮老,故下有俯仰身世之感。)

①茅山父老歌:“各在一山頭。”

②《秦州記》:天水縣界有水一派,北流入長道縣界。《詩》:“滮池北流。”

③鮑照詩:“空庭慚樹萱。”

④據《九域誌》,縣名清水,是邑以清水渠而傳名。據《秦州記》,一派北流,是清渠傳注一邑也。後說意本須溪。《水經注》:清水導源東北隴山,徑清水縣,故城東與秦水合,東南注渭縣。張華詩:“抱杖臨清渠。”

⑤王僧孺詩:“曉露拂秋花。”江總詩:“危石聳前洲。”

⑥“邵注”晚景,向晚之影。庾信詩:“淒清臨晚景。”臥鍾,廢鍾之仆臥者。

⑦《蘭亭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跡。”鮑照詩:“身世兩相棄。”

⑧《前漢書》:神君至,其風颯然。

楊德周曰:《秦州》詩,滿肚憂憤悱惻,都非文人伎倆,即“歸山獨鳥遲”、“老樹空庭得”二語,亦令人閣筆。

十三

傳道東柯穀①,深藏數十家②。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③。船人近相報④,但恐失桃花。(十三章,遊東柯穀也。“趙汸注”起用傳道二字,則此下景物,皆是未至穀中,而先述所聞。東柯佳勝如此,故囑舟人相近即報,惟恐失卻桃源也。

①“錢箋”《通誌》:東柯穀在秦州東南五千裏,杜甫有祠於此。宋栗

亭令王知彰記雲:工部棄官寓東柯穀侄佐之居。趙傻曰:《天水圖經》載秦州隴城縣,有杜工部故居,及其侄佐草堂,在東柯穀之南,麥積山瑞應寺上。“趙注”年譜謂公七月客秦州,卜置草堂未成。十月往同穀縣,十二月入蜀。今以此三詩考之,良是。圖經是因暫寓而言之耳。《杜臆》:觀後《發秦州》詩,公亦曾暫寓栗亭,不但東柯也。

②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藏岩穴。”

③杜田曰:毛文錫《茶譜》:宣州宣城縣有塢如山,其東為朝日所燭,號曰陽坡。阮籍詩:“昔日東陵瓜,今在青門外。五色曜朝日,子母相鉤帶。”可見種瓜宜於陽地。

④《新序》:“船人固桑進對。”

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