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二年秋至秦州後作。《唐書》:秦州,在京師西七百八十裏,今屬陝西鞏昌府。《衰字記》:秦州,本秦隴西郡,漢武帝分隴西置天水郡。王莽未,院囂據其地。後漢更天水為漢陽郡。《地道記》雲:漢陽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是也。魏初,中分隴右為秦州。唐武德二年,仍置秦州。天寶元年,改天水郡。乾元元年,複為秦州。《陶淵明集》有《雜詩》題。
滿目悲生事①,因人作遠遊②。遲回度隴怯③,浩蕩及關愁④。水落魚龍夜⑤,山空鳥鼠秋⑥。西征問烽火⑦,心折此淹留⑧。(首章,說初至秦事。首聯,赴秦之由。次聯,入秦之難。三聯,到秦風景。末聯,客秦心事。大段在西句分截。“顧注”關輔大饑,生事艱難,故依人遠遊,非謂因房琯而致此遠遊,公必不以一謫怨及故人。吳論:度隴而怯,山之長電。及關而愁,地之闊也。魚龍川,鳥鼠穀,秦州地名,水落山空,秋日淒涼之況。問烽火,憂吐蕃也。秦在長安之西,故雲西征。趙注謂公更欲西遊者,非是。心折淹留,意不欲久客於秦矣。)
①鮑照詩:“紛紛悲滿目。”《北史》:馮偉不治生事。
②《平原君傳》:“公等碌碌,因人成事。”郭璞詩:“迅足羨遠遊。”
③鮑照詩:“臨路獨遲回。”《三秦記》:隴阪九回,不知高幾裏,欲上者七日乃得越。陳後主詩:“笳吟度隴咽,笛囀出關鳴。”
④謝朓詩:“浩蕩別親知。”趙至《與嵇茂齊書》:李叟入秦,及關而歎。劉峻詩:“空軫及關歎。”《唐書》:安戎關,在隴山。
⑤祖孫登詩:“岸高知水落。”《水經注》:汧水,出汧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其水東北流,曆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龍而莫敢采捕,因謂魚龍水,亦通謂之魚龍川。黃希曰:《舊書》:太宗貞觀四年十月,幸隴州。十三日,校獵於魚龍川。即此地。《西溪叢語》:魚龍本水名。又《水經》言魚龍以秋日為夜,一句中合用兩事。
⑥陳後主詩:“天迥浮雲細,山空明月深。”《水經》:渭穀亭南鳥鼠山,《禹貢》所謂渭出鳥鼠者也。《爾雅》:“鳥鼠同穴,其烏為鵌,其鳥為鼵。”注:“鼵,如人家鼠而尾短。鵌,似鵌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岑參詩:“魚龍川北磐溪雨,鳥鼠山西洮水雲。”正與公同。
⑦《西征賦》:“潘子憑軾西征,自京徂秦。”張協詩:“烽火列邊亭。”
⑧《別賦》:“心折骨驚。”《楚辭》:“攀桂枝兮聊淹留。”
其二
秦州城北寺①,勝跡隗囂宮②。苔蘚山門古③,丹青野殿空④。月明垂葉露⑤,雲逐度溪風⑥。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二章,詠城北寺也。上四記敘古跡,下四對景傷情。山門古,言舊寺猶存。野殿空,見故宮久沒。古字、空字,眼在句尾。露方垂葉,月照則明。雲之度溪,隨風而逐。明字、逐字,眼在腰中。步月看雲,有感異地羈孤。五六,便含愁字意。)
①《元和郡縣誌》:秦州伏羌縣,本秦冀縣也。後漢隗囂據隴西天水郡,稱西伯,都此。寺即其故基。《杜臆》:地誌:州東北山上有崇寧寺,乃隗囂故居。
②梁王冏詩:“美景多勝跡。”《方輿勝覽》:雕窠穀,在秦州麥積山之北,舊有隗囂避暑宮。張正見樂府:“遠入隗囂宮,傍侵酒泉路。”
③裴子野《華林園賦》:“草石苔蘚,駁牢叢撮。”宋竟陵王子良詩:“山門一已絕。”
④傅亮《修張良廟教》:“改構棟字,修飾丹青。”
⑤張率詩:“秋風蕭條露葉垂。”
⑥陰鏗詩:“山逐下溪風。”
⑦《後漢誌》:隴西郡首陽山,渭水所出。“趙注”渭水,在秦州。寺枕秦山,下接渭水,東流於長安。
其三
州圖領同穀①,驛道出流沙②。降虜兼千帳③,居人有萬家④。馬驕朱汗落⑤,胡舞白題斜⑥。年少臨桃子⑦,西來亦自誇。(三章,詠降戎也。州領同穀,驛出流沙,見為吐蕃往來之衝。今降戎多而居民少,勢可危矣。馬驕、胡舞,申降虜之強。年少、亦誇,恐居人之弱。“趙訪注”千少於萬,日兼幹帳,則降人多矣。萬多於千,曰有萬家,則居民少矣。末以邊郡單弱而歎之。“顧注”亦自誇,乃諷詞。舊注謂臨洮人足以守禦者,非是。)
①《唐書》:秦州都督府,督領天水、隴西、同穀三郡。州圖,秦州之圖誌。驛道,秦州西出吐蕃之道。
②《夏書》: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唐六典》:隴右道,東接秦州,西邊流沙。流沙在沙州以北,連延數千裏。
③班固《漢書讚》:“日磾出於降虜。”夢弼曰:唐吐蕃貴人,處於大氈帳。
④杜預《水災疏》:“漢氏居人眾多。”《秦國策》:張儀說楚,效萬家之都。
⑤庾信《俠客行》:“汗濕馬全驕。”又《馬射賦》雲:“選朱汗之馬。”傅玄《乘馬賦》:“流汗如珠。”
⑥《語林》:邯鄲淳初詣臨菑侯曹植,大喜,延入坐,侯遂科頭拍袒胡舞。《北齊?魏收傳》:收既輕疾,好聲樂,善胡舞。《漢?灌嬰傳》:“斬胡白題將一人。”薛夢符曰:“題者,額也,其俗以白塗堊其額,因得名。舞則首偏,故曰白題斜。白題,如黑齒、雕題之類。”“朱注”按服虔《漢書注》:“白題,胡名也。《西域傳》:白題國王姓支,名史稽毅,其先匈奴之別種也。”備考。《杜臆》:《代醉編》雲:李叔元在京,戎騎入城,有胡人風吹氈笠墮地。後騎雲:“落下白題。”乃知是氈笠之名。
⑦臨洮,在秦州西。秦漢曰隴西,唐曰臨洮。“鶴注”臨洮人勇勁,可以備戎。如大曆二年李抱玉使右軍都將軍臨洮李晟擊吐蕃,將千人,至臨洮,屠定秦堡。亦一證也。
其四
鼓角緣邊郡①,川原欲夜時②。秋聽殷地發③,風散入雲悲④。抱葉寒蟬靜⑤。歸山獨鳥遲⑥。萬方聲一概⑦,吾道竟何之⑧。(四章,詠鼓角也。邊郡而聞鼓角,又當秋天欲夜之時,何等淒傈。殷地、人雲,承鼓角。蟬靜、鳥遲,承夜時。末因邊郡而及萬方,則所慨於身世者深矣。殷地發,鼓聲震動。入雲悲,角吹淒涼。)
①《後漢?公孫瓚傳》:“梯衝舞吾樓上,鼓角鳴於地中。”又《隗囂傳》:“緣邊之郡,江海之瀕。”“遠注”緣邊,謂沿邊之郡。
②釋洪偃詩:“川原多舊跡。”
③《詩》:“殷其雷。”
④梁元帝詩:“風散水文長。”
⑤曹植《愁思賦》:“鳴蟬抱木兮雁南飛。”張孟陽詩:“寒蟬無餘音。”
⑥何遜詩:“獨鳥赴行植。”
⑦《九歌》:“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⑧孔子雲:“吾道非耶?”洙曰:時方以武事為急,吾道將何所施乎。《莊子》:“茫乎何之。”
其五
西使宜天馬①,由來萬匹強②。浮雲連陣沒③,秋草遍山長④。聞說真龍種⑤,仍殘老驌驦⑥。哀鳴思戰鬥⑦,迥立向蒼蒼⑧。(五章,借天馬以喻意。良馬陣沒,秋草徒長,傷鄴城軍潰。今者龍種在軍,而驌驦空老,其哀鳴向天者,何不用之以收後效耶。此蓋為郭子儀而發與。“朱注”《通鑒》:是年春三月,九節度之師潰於鄴城,戰馬萬匹,惟存三千。此詩“浮雲連陣沒”,正其事也。秦州乃出西域之道,故感天馬事而賦之。“盧注”時趙王適為元帥,比之龍種。郭子儀召還京師,是空老驌驦也。)
①《博物誌》:西使佩以自隨。《漢書》:張騫使西域,初,天子卜曰:“神馬當從西北來。”騫還,得烏孫天馬。
②謝靈運詩:“由來事不同。”《秦國策》:車千乘,馬萬匹。強,多也。
③《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曰浮雲。《赭白馬賦》:“躡浮雲。”梁元帝詩:“溪雲連陣合。”
④隋孔德紹詩:“秋草思邊馬。”
⑤《北史?隋煬帝紀》:置馬牧於青海渚中,以求龍種。
⑥殘,餘也。《左傳》:唐成公如楚,有兩驌驦馬。亦作肅爽。
⑦毋丘儉詩:“哀鳴有所思。”《左傳》:“怒有戰鬥。”
⑧蒼蒼,比君。蔡琰《前曲》:“泣血仰頭兮訴蒼蒼。”
蔡夢弼以南使為沙苑別名,未知何據。考沙苑畜馬,多至三四十萬,何止萬匹。且當時祿山驅健馬以歸範陽,非至此始陣沒也。張遠改作西使,誠為有見。“朱注”或曰《寰字記》:秦州清水縣有馬池,水源出嶓塚山。《開山圖》雲: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水經注》:馬池水出上邽西南六十裏,謂之龍淵水。公蓋指此為賦,次公謂以老驌驦自比,則鑿矣。
其六
城上胡笳奏①,山邊漢節歸②,防河赴滄海③,奉詔發金微④。士苦形骸黑⑤,林疏鳥獸稀⑥,那堪往來戍⑦,恨解鄴城圍⑧。(六章,詠防河戍卒也。使節歸來,蓋為防守河北,而發金微之兵。今見軍士遠涉,適當林木風凋,尚堪此往來征戍乎。所恨鄴城圍解,以致複有遣戍之役也。此亦在驛道所見者。)
①李陵《答蘇武書》:“胡笳互動,牧馬悲鳴。”
②劉刪詩:“山邊歌落日。”江總詩:“辛苦持漢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