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秦州雜詩二十首(3 / 3)

萬古仇池穴①,潛通小有天②。神魚今不見③,福地語真傳④。近接西南境⑤,長懷十九泉⑥。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⑦。(十四章,詠仇池穴也。池穴通天,見其靈異。神魚、福地據所聞而稱述之。名泉近接而曰長懷,總屬遙想之詞。送老雲邊,公將有終焉之誌矣。觀末章讀記憶仇池,則前六句皆是引記中語。)

①《水經注》:仇池絕壁,峭峙孤險,登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二十餘裏,羊腸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舊誌:仇池山上有田百頃,泉九十九眼,此雲十九泉,乃詩家省字之法。鮑曰:《唐誌》:成州同穀縣有仇池,與秦城接壤。《一統誌》:仇池山,屬鞏昌成縣。

②《水經注》:地道潛通。《太平禦覽》:《名山記》:玉屋山有洞,周回萬裏,名曰小有清虛之天。

③“舊注”世傳仇池穴出神魚,食之者仙。曹植詩:“河伯獻神魚。”

④“薛注”道書有三十六沿天,七十二福地。

⑤西南,即秦城也。

⑥《上林賦》:“悠遠長懷。”

⑦梁簡文帝詩:“棲神紫台上,縱意白雲邊。”

十五

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①。塞門風落木②,客舍雨連山③。阮籍行多興④,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⑤。(十五章,在秦而羨東柯也。上四客居之況,下四避地之思。阮籍、龐公,借以自方。無心出仕,故鬢斑不須鑷矣。)

①《詩》:“驅馬悠悠。”秦州常有吐蕃之警,故雲兵馬間。《後漢?馮異傳》:“夜勒兵馬,申令軍中。”

②岑之敬詩:“寒門交度葉。”顏延之詩:“側聞風落木。”

③潘嶽議:“客舍灑掃,以待征旅。”

④蔡夢弼曰:阮籍縱情物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采藥不返。

⑤左思《白發賦》:“星星白發,生於鬢垂。將拔將鑷,好爵是縻。”《南史》:鬱林王年五歲,戲高帝傍,帝令左右鑷白發,問王:“我是誰耶?”答曰“太翁。”帝笑曰:“豈有為人作曾祖而拔白發乎?”即擲鏡鑷。

十六

東柯好崖穀①,不與眾峰群②。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雲③。野人矜絕險,水竹會平分④。采藥吾將老⑤。兒童未遣聞。(十六章,欲卜居東穀也。上四東柯之景,下四卜居之意。歸皆雙鳥,晴帶片雲,見與眾峰獨異。邀字、卷字,乃句眼。野人勿矜險絕,水竹會須平分,羨其可避世也。一雲險處行吟,以觀水竹之佳勝。)

①《頭陀寺碑》:“崖穀共清,風泉相渙。”“邵注”山穴曰岫,山邊曰崖,崖之高者曰岩,上秀者曰峰,泉出流川曰穀,山之空坎幽隱者亦曰穀。

②沈佺期詩:“不與眾山群。”王褒詩:“連岩異眾峰。”

③江淹《赤虹賦》:“碧雲卷半。”又盧照鄰詩:“風卷去來雲。”申涵光曰:卷片雲,可想晴空景色。吳季海作養雲,便腐。《錢箋》引山澤多藏育,無謂。

④前章言“映竹水穿沙”,即水竹平分之意。《杜臆》:半水半竹為平分。何遜詩:“卉木會平分。”

⑤采藥二句,即晚唐詩“山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所本。《左傳》:“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十七

邊秋陰易夕,不複辨晨光①。簷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②。鸕鶿窺淺井③,蚯蚓上深堂④。車馬何蕭索⑤,門前百草長。(十七章,詠山居苦雨也。曰夕、曰晨,見曉夜皆雨。中四,寫雨中景物。亂淋則驟,低度則濃。窺井,求食。上堂,避濕也。車馬蕭索,益增旅中愁悶矣。《杜臆》:有幔、有牆、有井、有堂,此見即次後詩也。)

①《歸去來辭》:“接晨光之熹微。”

②《淮南子》:“山雲蒸,柱礎潤。”

③《本草衍義》:陶隱居雲:鸕鶿,水鳥,不卵生,口吐其雛,今人謂之水老鴉。

④《古今注》:“蚯蚓,一名蜿壇,善長吟於地中,江湖謂之歌女。”

⑤“趙注”張仲蔚所居,蓬蒿滿門,寂無車馬。

十八

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雲多斷續①,邊日少光輝②。警急烽常報③。傳聞檄屢飛④。西戎外甥國⑤,何得迕天威⑥。(十八章,客秦而憂吐蕃也。上四記邊秋苦景,下四言邊警可危。吐蕃外甥之國,何得迕犯天威,蓋反言以見和親之無益。客未歸,乃自歎流離。)

①陸機詩:“塞雲起飛沙。”陳後主詩:“浮雲斷還續。”

②蔡琰曲:“愁為子兮日無光輝。”

③曹植樂府:“邊城多警急。”《賈誼傳》:“斥候望烽燧。”文穎曰:“邊方備寇,作高土櫓,櫓上作桔槔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舉之以相告,曰烽。”

④《公羊傳》:“所傳聞又異詞。”《說文》:“檄,以木簡為書,長二尺,以征軍也。”《魏武奏事》曰:若有急則插以雞羽,謂之羽檄。《唐書》:景龍四年,以金城公文下嫁吐蕃。乾元元年,肅宗以勸女寧國公主下降回紇。

⑤《吐蕃傳》:開元十年,讚普請和,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舊宿親,千歲萬歲,外甥終不敢先違盟誓。”顧炎武《日知錄》:《冊府元龜》載吐蕃書,皆自稱外甥,稱上為皇帝舅。開元二十一年,從公主言,樹碑於赤嶺,維大唐開元二十一年,歲次壬申,舅甥修其舊好,同為一家。

⑥《左傳》:齊侯曰,“天威不違顏咫尺。”

十九

鳳林戈未息①,魚海路常難②。候火雲峰峻③,懸軍幕井幹④。風連西極動⑤,月過北庭寒⑥。故老思飛將⑦,何時議築壇⑧。(十九章,憂亂而思良將也。時邊境未寧,故尚須遠戍。風連欲動,謂吐蕃西竟。月過加寒,謂北庭無將。此借秋景以慨時事。又是年子儀召還,故望築壇而任飛將。“黃注”候火承戈,懸軍承路。“舊注”風連二句,寫邊秋景色。今依盧注另為之解,於末句思飛將意,卻有關合。)

①《水經》:河水又東曆鳳林北。《秦州記》:枹罕原北名鳳林川。《舊唐書》:鳳林縣,屬河州,本漢白石縣地,屬金城郡。《一統誌》:鳳林關,在今臨桃府蘭州。

②《唐書》:天寶元年,河西節度使王倕克吐蕃魚海。又《李國臣傳》:以折衝從收魚海三載。

③謝靈運詩:“平明望雲峰。”雲峰,喻候火之熾而高也。

④《蜀誌》:鄭度說劉璋曰:“左將軍懸軍襲我,國無輜重。”又:鄧艾伐蜀,懸軍深入。《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易》:“井收勿幕。”注:“井口曰收,勿遮幕之。”“盧注”凡軍旅所在,必資井泉。漢時耿恭整衣拜井,水泉湧出。曰幕井幹,水竭可知。

⑤《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楚辭》:“餘夕至乎西極。”

⑥《班彪傳》:南匈奴掩破北庭。“盧注”李嗣業初為北庭節度,乾元二年,同圍鄴城,正月卒於軍中。“朱注”是年七月,郭子儀以魚朝恩之譖,罷閑京師。

⑦故老,自謂。後漢胡廣疏:“諮之於故老。”前漢李廣為右北平太守,號曰漢之飛將軍。劉峻詩:“飛將出長城。”

⑧《高帝紀》:漢王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軍。

二十

唐堯真自聖①,野老複何知②。曬藥能無婦,應門亦有兒③。藏書聞禹穴④,讀記憶仇池⑤。為報鴛行舊⑥,鷦鷯在一枝⑦。(末章,慨世不見用而羇棲異地也。自聖,見說言不能入。何知,見朝政不忍聞。故欲挈妻子而偕隱。禹穴在蜀中,仇池在同穀,時未有定居,故兩地皆欲借棲。十月,公往同穀。季冬,遂赴成都。未章蓋已自計行蹤矣。)

①《封禪文》:“君莫盛於唐堯。”《書大傳》:堯以唐侯升為天子。《周書》:“仆臣諛,厥後且聖。”此譏肅宗也。

②《列子》:“堯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欽不治歟?問之在朝,在朝不知。問之在野,在野不知。”此暗用其意。

③《陳情表》:“無應門五尺之童。”

④《莊子》:子路曰:“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吳越春秋》:禹登委宛之山,發石,得金簡玉字之書。山中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杜臆》:舊注引《吳越春秋》以證大禹藏書之所。但吳越所記,乃在會稽;而公所聞,乃蜀之石紐,禹生處也。知公適秦之初,已有入蜀之意。

⑤蕭愨詩:“讀記知州所,觀圖見嶽形。”《仇池記》雲:仇池百頃,周回九千四十步,東西二門。上則岡阜低昂,泉流交灌。公之倦倦於仇池者,蓋為是也。《英雄記》:許靖過仇池,樹下有碑,靖駐馬,一覽無遺。

⑥鴛行侶,指同朝舊友。古詩:“廁跡鴛鷺行。”

⑦《莊子》:“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詩疏》:“桃蟲,今鷦鷯,微小黃雀也。”左思詩:“巢林棲一枝。”

劉克莊曰:唐人遊邊之作,數十篇中間有三數篇,一篇間有一二聯可采。若此二十篇,山川城郭之異,土地風氣所宜,開卷一覽,盡在是矣。網山《送蘄帥》雲“杜陵詩卷是圖經”,信然。以入秦起,以去秦終,中皆言客秦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