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2 / 3)

⑧北齊趙彥深位位司徒,每引見,或升禦榻。《西京賦》:“托喬基於山岡,直嵽霓以高居。”霓,讀魚列切。《集韻》:嵲,亦作,通作霓。嵽嵲,山高貌。

蚩尤塞寒空①,蹴踏崖穀滑②。瑤池氣鬱律③,羽林相摩戛④。君臣留歡娛⑤,樂動殷膠葛⑥。賜浴皆長纓⑦,與宴非短褐⑧。(此記驪山遊幸之跡。上四,見不恤苦寒,下四,譏恣情荒樂。塞寒空,旌旗蔽天也。崖穀滑,冰雪在地也。鬱律,溫泉氣升。摩戛,衛士眾多。君臣歡娛,不恤國事。賜浴與宴,從官邀寵也。)

①《韓子》:黃帝駕象車,異方並轂,蚩尤居前。《皇覽》:蚩尤塚,在東邵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練帛,民名為蚩尤旗。“錢箋”此正十一月初,借蚩尤以喻兵象也。唐太宗詩:“寒空碧霧凝。”宗詩:“寒空碧霧凝。”

②《頭陀寺碑》:“崖穀共清,風泉相渙。”張平子《南都賦》:“蹴踏鹹陽。”

③瑤池,注見二卷。《江賦》:“氣滃渤以霧杳,時鬱律其如煙。”

④《唐會要》:垂拱元年,置羽林軍。

⑤江淹詩:“太平多歡娛。”

⑥《上林賦》:“張樂乎膠葛之寓。”注:“膠葛,廣大貌。”郭璞注:“曠然深貌也。”《南都賦》:“其山則崆嶢嶱嵑。”注:“山石高峻貌。”曾曰:“膠轕,亂貌。”楊雄《解難》:“撠膠葛,騰九閎。”顏師古莊:“膠葛,上清之氣也。”

⑦《明皇雜錄》:上嚐於華清宮中,置長湯數十,賜從臣浴。《津陽門詩注》:宮內除供奉兩湯外,更有湯十六所,長湯每賜諸嬪禦,其修廣與諸湯不侔。江淹詩:“長纓皆俊人。”

⑧短褐,注見一卷。

彤庭所分帛①,本自寒女出②。鞭撻其夫家③,聚斂貢城闕④。聖人筐篚恩⑤,實願邦國活⑥。臣如忽至理⑦,君豈棄此物⑧。多士盈朝廷⑨,仁者宜戰栗⑩。(此譏當時賜予之濫。上四敘事,下六托諷。筐篚賜予,欲其活國,今諸臣皆玩忽不知,則此物豈虛擲者乎。戰慄,當思報稱也。羅大經曰:此段所雲,即“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之意,士大夫誦此,亦可以悚然懼矣。)①《西京賦》:“玉階彤庭。”宋之問詩:“賜金分帛奉恩輝。”

②郭泰機詩:“皎皎白素絲,織為寒女衣。”

③魏收檄文:“鞭撻疲民。”《周禮》:載師之職,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以時征其賦。

④《大學》:“不畜聚斂之臣。”《詩》:“在城闕兮。”京師有闕,得稱城闕。

⑤《通鑒注》:唐人稱天子皆曰聖人。《詩序》:“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

⑥《周禮》:以佐王均邦國。孫楚《與孫皓書》:“愛民活國,道家所尚。”

⑦王康琚詩:“矯性失至理。”此不敢斥言君,故托臣以諷。

⑧古詩:“此物何足貴。”

⑨李長祥雲:多士無人心矣。仁者能無戰慄乎。《詩》:“濟濟多士。”

⑩漢遠帝詔:“夙夜戰慄。”

況聞內金盤①,盡在衛霍室②。中常有神仙③,煙霧蒙玉質④。暖客貂鼠裘⑤,悲管逐清瑟⑥。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⑦。朱門酒肉臭⑧,路有凍死骨⑨。榮枯咫尺異⑩,惆悵難再述(11)。(此刺當時後戚之奢。前八敘事,後四托諷。“朱注”衛霍皆漢內戚,以比楊國忠。神仙玉質,指貴妃諸姨。勳戚奢侈而不念民窮,其致亂蓋有由矣。分帛、金盤二條,即指驪山宴賞。《杜臆》則概指平日,謂天寶八年帝引百官觀左藏,以國用豐衍,賞賜貴妃之家,無有限極。十載,帝為祿山起第,窮極壯麗,既成,幄帟器皿充牣其中,雖禁中不及。祿山生日,帝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饌甚厚,故彤庭分帛、衛霍金盤、朱門酒肉等語,皆道其實,真詩史也。)

①內金盤,尚方器用。辛延年詩:“金盤鱠鯉魚。”

②曹植《與吳質書》:“衛霍不足侔也。”

③劉楨詩:“萬舞在中堂。”又:“意氣淩神仙。”

④“朱注”“江淹詩:“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煙霧。指堂上香煙。《楚辭》:“金相玉質。”

⑤洙曰:鮮卑有貂鼠子,皮毛柔軟。《趙國策》:李兌送蘇子黑貂之裘。

⑥潘嶽詩:“蕭管清且悲。”徐伯彥《淮亭吟》:“倚清瑟兮橫涼琴。”

⑦洙曰:橙出稷縣者勝,蜀中有給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香。

⑧郭璞詩:“朱門何足榮。”王粲詩:“酒肉逾川坻。”黃山穀曰:《孫子新書》:楚莊攻宋,廚有臭肉,尊有敗酒,而三軍有饑色。《魏誌?袁術傳》:後宮數百,皆服綺觳,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盡空。

⑨《西京雜記》:元封二年大寒,雪深五尺,三輔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曹植詩,“榮枯立可須。”

⑩徐幹詩:“雖路在咫尺。”

(11)魏明帝詩:“惆悵自憐。”

北轅就涇渭①,官渡又改轍②。群水從西下③,極目高崪兀④。疑是崆峒來⑤,恐觸天柱折⑥。河梁幸未拆⑦,枝撐聲窸窣⑧。行李相攀援⑨,川廣不可越⑩。(下三段,至奉先而傷己憂人,仍是詠懷本意。此憶途次倉皇情狀。上六言水勢,下四言行人。群水西來,其洶湧如此,猶車河梁未拆耳。攀援爭渡,為川廣不能飛越也。“朱注”祿山反書至,帝雖未信,一時人情恇擾,議斷河橋,為奔竄地,所以行李攀援而急渡也,觀“河梁幸未拆”句可見。自京赴奉先,從萬年縣渡滻水,東至昭應縣,去京六十裏。又從昭應渡涇渭,北至奉先縣,去京二百四十裏。驪山,在昭應東南二裏,溫泉出焉。又涇渭二水,交會於昭應之北,故雲:“北轅就涇渭。”其官渡改轍,在唐時亦遷徙無常,大抵在昭應之間,為奉先便道耳。“錢箋”謂官渡在萬年東南二十五裏,不免倒說。朱注則指涇陽縣涇水之渡,路又隔遠。至舊注引《魏誌》官渡,不切。唐之萬年,即今鹹寧。唐之昭應,即今臨潼。唐之奉先,即今蒲城。)

①《後漢?馬融傳》:“北轅反旆。”

②梁簡文帝《罷雍州恩教》:“植柳官渡,尚或依然。”《長安誌》:涇陽縣有涇水渡九,正直西京之北。曹植詩:“改轍登高岡。”

③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時正冬,冰淩未解也。“朱注”涇渭諸水,皆從隴西而下,故疑來自崆峒。

④梁元帝《玄覽賦》:“試極目乎千裏。

⑤地誌:涇水發源安定郡開頭山,即崆峒山。

⑥《水經注》:張華敘東方朔《神異經》曰:“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列子》:共工氏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今按:山陽縣有天柱山,屬長安境內。《杜臆》:天柱折,乃隱語,憂國家將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