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江總詩:“秦川心斷絕,何悟是河梁。”
⑧枝撐,注見《慈恩寺塔》詩。枝撐,河梁交柱。窸窣,橋動有聲也。李賀《神弦曲》:“海神山鬼來座中,紙錢窸窣鳴飆風。”窸窣,蓋唐人方言也。
⑨《西溪叢語》:唐李濟翁《資暇錄》雲:古使字作李。《左傳》所言行李,乃是行使,後人誤為李字。《傳》曰:“行李之往來,供其困乏。”杜預注,“李,使人也。”又曰:“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注:“行李,行人也。”又曰:“行理之命,無月不至。”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或言李,或言理,皆謂行使也。但文其詞則謂之行李,亦作理耳,知非改古文為李也。濟翁不言李出何書。劉孝威《結客少年場》詩:“少年李六郡,遨遊遍五都。”李字作使音,亦一證也。袁山鬆《山川記》:“行者攀援,牽蘿帶索。”
⑩鮑照詩:“川廣每多懼。”
老妻寄異縣①,十口隔風雪②。誰能久不顧③?庶往共饑渴④。入門聞號咷⑤,幼子餓已卒⑥。吾寧舍一哀⑦,裏巷亦嗚咽⑧。所愧為人父⑨,無食致夭折⑩。豈知秋禾登(11),貧窶有倉卒(12)。(此述家人困窮境況。上四在途而歎,下八至家而悲。《杜臆》:敘父子夫婦之情,極其悲慘。寄跡他鄉,故秋禾呈登,而無救於貧。)
①《吳越春秋》:越王令壯者無娶老妻。古樂府:“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異縣,指奉先。
②古詩:“前日風雪中。”
③《詩》:“不顧其後。”
④張望詩:“六時疲饑渴。”
⑤孔融詩:“入門望愛子。”《易》:“先號咷而後笑。”
⑥《禮記》:幼子常視毋誑。
⑦又:孔子之衛,通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遇於一哀而出涕。
⑧蔡琰詩:“行路亦嗚咽。”
⑨《大學》:為人父。
⑩庾信《傷心賦》:“至於繼體,多從天折。”《左傳》:子產曰:“劄瘥夭昏。”是夭為少死也。《漢書?五行誌》:父喪子曰折。
(11)《月令》:“孟秋之月,農乃登穀。”
(12)《詩》:“終窶且貧。”曹植詩:“倉卒骨肉情。”倉卒,謂夭折。
生常免租稅①,名不隸征伐②。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③。默思失業徒④,因念遠戍卒⑤。憂端齊終南⑥,澒洞不可掇⑦。(末以憫亂作結,身世之患深矣。天寶季年,邊帥窮兵,故民苦租稅征伐。公在事外,尚且酸辛,況窮民之失業遠戍者乎?念及此,而憂積如山,不能掇去,又回應憂黎元意。此章分十段,八句者四段,十二句者四段,十句者兩段,錯綜而自見整齊。)
①漢文帝詔:“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
②漢光武詔:“將兵征伐。”張悛《置守塚人表》:“今為平民。”
③劉向《九歎》:“風騷屑以搖木兮。”騷屑,紛擾之貌。
④《穀永傳》:“百姓失業流散。”
⑤《過秦論》:陳涉以戍卒散亂之眾數百。
⑥謝靈運詩:“顧己識憂端。”
⑦《淮南子》:“未有天地,鴻濛澒洞。”許慎注:“澒,讀作項。”周伯溫曰:氣澒洞未分之貌。獨孤及《觀海》詩,“澒洞吞百穀,周流無四垠。”則澒洞,乃水勢洶湧之貌。此承憂端來,是憂思煩懣之意。“趙注”謂比世亂者,未然。曹操樂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胡夏客曰:詩凡五百字,而篇中敘發京師,過驪山,就涇渭,抵奉先,不過數十字耳。餘皆議論感慨成文,此最得變雅之法而成章者也。又曰:《赴奉先詠懷》,全篇議論,雜以敘事。《北征》則全篇敘事,雜以議論。蓋曰詠懷,自應以議論為主;曰北征,自應以敘事為主也。
《庚溪詩話》:士人程文,窮日力作一論,不限聲律,不拘詩句,尚罕得反複折難,使其理判然者。觀《赴奉先詠懷》五百言,乃聲律中老杜一篇心跡論也。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其心術祈向,自是稷契等人。“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與饑渴由己者何異。然嚐為不知者所病,故曰:“取笑同學翁。”世不我知而所守不變,故曰:“浩歌彌激烈。”又雲“非無江海誌,蕭灑送日月。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言非不知隱遁為高,亦非以國無其人也,特廢義亂倫有所不忍。“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言誌大術疏,未始阿附以借勢也。為下士所笑,而浩歌自若,皇皇慕君,而雅誌棲遁,既不合時,而又不少低屈,皆設疑互答,屢致意焉,非巨刃有餘孰能之乎?中間鋪敘間關酸辛,宜不勝其戚戚,而“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所謂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失得也。禹稷顏子,不害為同道,少陵之跡江湖而心稷契,豈為過哉。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其窮也,未嚐無誌於國與民。其達也,未嚐不抗其易退之節。蚤謀先定,出處一致矣。是詩先後周複,正合乎此,昔人目《元和賀雨》詩為諫書,餘特目此詩為心跡論也。
《溪詩話》:《孟子》七篇,論君與民者居半,其餘欲得君,蓋以安民也。觀杜陵:“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胡為將暮年,憂世心力弱。”《宿花石戍》雲:“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寄柏學士》雲:“幾時高議排金門,各使蒼生有環堵。”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而誌在“大庇天下寒士”,其仁心廣大,異夫求穴之螻蟻輩,真得孟子所存矣。東坡先生問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爾。愚謂老杜似孟子,蓋原其心也。
葛常之《韻語陽秋》曰:子美高自稱許,有乃祖之風。上書明皇雲:“臣之述作,沉鬱頓挫,揚雄、枚皋可跂及。”《壯遊》詩,則自比於崔、魏、班、揚。又雲:“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贈韋左丞》則曰:“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甫以詩雄於時,自比諸人,誠未為過,至“竊比稷與契”,則過矣。唐史氏稱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豈自比稷契而然耶?至雲:“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禦床。”其忠藎固自可嘉也。
盧世曰:《赴奉先》及《北征》,肝腸如火,涕淚橫流,讀此而不感動者,其人必不忠。
今按:《北征》詩尚帶率語,如“見耶背麵啼,垢膩腳不襪”,“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瘦妻麵複光,癡女頭自櫛”。將真情實事,信筆寫來。黃徹謂:如轉石於千仞之山,勢也。學者尤之過甚,亦未窺其遠大者耳。若此詩悲愁激切,而語皆雅飭,更無疵句可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