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1 / 3)

“朱注”《舊書?玄宗紀》:天寶十四載,冬十月,上幸華清宮。十一月丙寅,祿山反。公赴奉先時,玄宗正在華清宮,所以詩中言驪山事特詳。十一月九日,祿山反書至長安,玄宗猶來信,故詩中但言歡娛聚斂,亂在旦夕,而不及祿山反狀。“錢箋”《長安誌》:蒲城縣,秦名重泉,後魏白水,又改蒲城。開元四年,建睿宗橋陵,改為奉先縣,隸京兆府。十七年,升為赤縣。《誌》又雲:奉先縣西南王至京兆府二百四十裏。

杜陵有布衣①,老大意轉拙②。許身一何愚③,竊比稷與契④。居然成濩落⑤,白首甘契闊⑥。蓋棺事則已⑦,此誌常覬豁⑧。(前三段,從詠懷敘起。此自述生平大誌。公不欲隨世立功,而必期聖賢事業。所謂意拙音,在比稷契也。甘契闊,安於意拙。常覬豁,冀成稷契。《杜臆》:人多疑自許稷契之語,不知稷契無他奇,惟此己溺己饑之念而已,伊得之而納溝為恥,孔得之而立達與共,聖賢皆同此心。篇中優民活國等語,已和盤托出。東坡引“舜舉十六相”、“秦時用商鞅”詩為證,何舍近而求遠耶。)

①《漢?地理誌》杜陵注:古杜伯國,漢宣帝葬此,因曰杜陵,在長安南五十裏。《杜臆》:長安城東有霸陵,文帝所葬,霸南五裏即樂遊原,宣帝築以為陵,曰杜陵。杜陵東南十餘裏,又有一陵差小,許後所葬,謂之少陵。其東即杜曲,陵西即子美舊宅,自稱少陵野老以此。布衣、老大,注別見。

②《書》:“作偽心勞日拙。”

③《史記?聶政傳》:“身未敢以許人。”古詩《陌上桑》:“使君一何愚。”

④竊比,見《論語》。《上林賦》:“家家自以為稷契。”

⑤庾信詩:“居然未肯歸。”《莊子》:“瓠落無所容。”司馬注雲:“瓠,布濩。落,零落。”張綖注:“濩落,廓落也。”

⑥嵇含賦序:“白首無聞。”《詩》:“死生契闊。”注:“契闊,勤苦也。”傅毅詩:“契闊夙夜,庶不懈忒。”

⑦《韓詩外傳》:孔子曰:“學而不已,闔棺乃定。”《宋書》:劉毅曰:“大丈夫蓋棺事乃定矣。”

⑧潘嶽詩:“此誌難具紀。”荀悅《漢論》:“眾庶覬其名跡。”覬,希幸也。庾信詩,“有情何可豁。”

窮年憂黎元①,歎息腸內熱②。取笑同學翁③,浩歌彌激烈④。非無江海誌⑤,蕭灑送日月⑥。生逢堯舜君⑦,不忍便永訣⑧。當今廊廟具⑨,構廈豈雲缺⑩?葵藿傾太陽(11),物性固難奪(12)。(此誌在得君濟民。欲為稷契,則當下救黎元,而上輔堯舜,此通節大旨。江海之士遺世,公則切於慕君而不忍忘;廊廟之臣屍位,公則根於至性而不敢欺。此作兩形,以解同學之疑。浩歌激烈,正言詠懷之故。明皇初政,幾侔貞觀,迨晚年失德,而遂生亂階。曰“生逢堯舜君”,望其改悟自新,複為令主,惓惓忠愛之誠,與孟子望齊王同意。)

①謝靈運詩:“窮年迫憂患。”《穀永傳》:“天下黎元,鹹安家樂業。”

②《莊子》:“我其內熱與。”

③陸機詩:“無以肉食資,取笑葵與藿。”《列女傳》:孟宗同學共處。

④《楚辭》:“浩歌怳兮激烈。”

⑤《莊子》:“江海之士,山穀之人,輕天地細萬物而獨往者也。”

⑥宗炳詩:“誌氣洞蕭灑。”

⑦《南史》:武帝謂蜀士李膺曰:“今李膺何如昔李膺。”對曰:“今勝昔。”問其故,對曰;“昔事桓靈之主,今逢堯舜之君。”薛孝通聯句:既逢堯舜君,願上萬年壽。”

⑧《別賦》:“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⑨《叔孫通傳讚》:“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

⑩潘尼詩:“廣夏構眾材。”

(11)葵藿,自比致君之念。曹植表:“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

(12)《韓詩外傳》:“不害物性。”

顧惟螻蟻輩①,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②,輒擬偃溟渤③?以茲悟生理④,獨恥事幹謁⑤。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⑥。終愧巢與由⑦,未能易其節。沉飲聊自遣⑧,放歌破愁絕⑨。(此自傷抱誌莫伸,既不能出圖堯舜,又不得退作巢由,亦空負稷契初願矣。居廊廟者,如螻蟻擬鯨,公深恥而不屑幹。遊江海者,若巢由隱身,公雖愧而不肯易。仍用雙關,以申上文之意。放歌破愁,欲藉詠懷以遣意。作長篇古詩,布勢須要寬展。此一條,各四句轉意,撫時慨己,或比或興,迭開迭闔,備極排蕩頓挫之妙。)

①顧,念也。《屍子》:“螻蟻之穴,無不滿焉。”

②《海賦》:“其色則橫海之鯨,突扤孤遊,戛岩,偃高濤。”

③鮑照詩:“穿池類溟渤。”

④嵇康《養生論》:“悟生理之易失。”

⑤兀兀,即契闊之意。

⑥《班固傳》:“令塵埃之中,永無荊山汩羅之恨。”

⑦《高士傳》:巢父,堯時人也,山居,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號曰巢父。許由,槐裏人也,堯讓天下於由,不受而逃,由告巢父,巢父曰:“何不隱汝形,藏汝光,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阮簿詩:“巢由抗高節。”

⑧顏延之《五君詠》:“韜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

⑨古樂府有《放歌行》。公詩“愁破崖寺古”,又“愁破是今朝”,又“益破旅愁凝”。《杜臆》作破愁為是,若雲類愁絕,語反稚矣。

歲暮百草零①,疾風高岡裂②。天衢陰崢嶸③,客子中夜發④。霜嚴衣帶斷⑤,指直不能結⑥。淩晨過驪山⑦,禦榻在嵽嵲⑧。中四段,自京赴奉先,記中途所見之事。此則過驪山而有慨也。歲暮陰風,將涉仲冬矣。夜發晨過,去京止六十裏也。

①《詩》:“歲聿雲暮。”《楚辭》:“百草育而不長。”

②《長門賦》:“天飄飄而疾風。”《詩》:“於彼高岡。”

③《西京賦》:“思於天衢。”《三都賦》:“南北崢嶸。”公詩常用崢嶸:“旅食歲崢嶸”,年高也;“崢嶸赤雲西”,雲高也;“天衢陰崢嶸”,陰盛也。

④《史記?範睢傳》:“謁君再毋與客子俱來乎?”鮑照詩:“行子中夜飯。”發,啟行也。

⑤古詩:“嚴霜切我肌。”又詩:“衣帶日已緩。”

⑥《左傳》:“衣有結。”

⑦梁簡文帝詩:“淩晨光景麗。”《寰宇記》:“驪山,在昭應縣東南二裏,即藍田山也。《雍錄》:溫泉在驪山。秦漢隋唐皆常遊幸,惟玄宗特侈。蓋即山建立百司庶府,各有寓止,於十月往,至歲盡乃還宮。又緣楊妃之故,其奢蕩益著,大抵宮殿包裹驪山,而繚牆周遍其外,觀風樓下,又有夾城可通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