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3天以後,贛州指揮部又緊急發出第二份電報,其中明確提到了兩點:
一、十四局要求明挖。
二、懇請盡快組織更高層次的領導和專家來現場進行研討和決策。
京九鐵路辦公室南昌指揮部收到電報後,立即將情況及研究意見電傳北京。
12月22日,北京京九辦總工程師黃傑宇回電:
……21日,建總陳嘉珍副總經理、科技部林振球工程師來辦共商有關岐嶺隧道施工方案,張健基副主任和我及工支處景陽同誌一道參加,經研究:鑒於目前山頂已出現裂縫,大揭蓋將會引起更大的牽動,甚至有坍滑的可能,此方案不可取。
大揭蓋方案被否定後,岐嶺隧道施工暫時陷入停頓。
12月28日,戚盛昌率江南指揮部的有關專家趕赴現場,鐵四院總工程師田代勳也專程從武漢趕來。
餘文忠和十四局有關人員立刻與他們碰頭、開會,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明挖被否定,十四局堅持要打樁柱。
鐵四院專家鄧誼民說:“樁柱連續牆理論上首先就無法成立。且不說其他的,光橫向側壓力它就承受不了,弄不好很可能將被生生剪斷。”
黃恒均接著說:“攻克岐嶺最關鍵的是治水,而岐嶺岩體中最主要的又是裂隙水,就是打了樁牆,也還是避免不了裂隙水的問題。”
吳治生也說:“且不說樁柱在理論上能否成立,就從工期來看,打一根樁至少要5天,那要打多少天?”
大家爭論了很久,一時誰也不讓誰,氣氛越來越緊張。
戚盛昌猶豫了好一會兒,然後他征求了李應順、黃恒均、吳治生等人的意見,找到田代勳。
戚盛昌說:“田總,看樣子,不讓實踐來檢驗一下我們雙方的意見不行了,現在就算他們采用我們的方案,也是疑慮重重地采用。那樣的話,形勢上按我們的要求,實際上各種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後果會更嚴重。我看,是否考慮一下,同意讓他們試驗一段。”
田代勳深思了很久,當時一句話也沒說。
12月29日晚,田代勳代表四院宣布:作為試驗,鐵四院同意十四局打20米長的樁柱牆,具體方案報鐵道部審批。
於是三隊就分別用兩種方法對隧道進行施工。
青年鋪架隊的張誌軍是石家莊鐵道學院畢業的高才生,精明強幹又一表人才,上京九3年卻接連“黃”了10個對象,被人戲稱“老黃”。姑娘們的條件千篇一律:隻要他不當築路郎,起碼也要離開鋪架這一行。
可張誌軍什麼都可以讓步,就是這一點,他表現得很堅決:“沒商量。”
張誌軍和工友們個個臉頰上都長滿了大塊的蝴蝶斑,這是他們長年野外作業、風餐露宿的結果。
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精神孤獨。鋪軌機頻繁遷徙,遠離村鎮,無法通郵,幾個月也收不到封家信,工友與家人幾乎失去了聯係。
張誌軍說,原先黃了的幾個對象,看到報上發表的報導他的文章,都給他來了信,對張誌軍表示理解和敬佩,願意接茬談戀愛。這些信是由後方捎來的,信上落款時間已經過去了5個多月,信封與信紙已經被磨損得殘缺不全了。
1994年春節,孫永福來到了工地。除夕之夜,他和幹部工人一起吃年夜飯,以便鼓舞士氣。
在調查現場之後,孫永福決定召集全路專家進行會診,製定綜合處理方案,攻克難關,加快進度,保證工期。在全體人員的努力下,終於將這一難題攻克。
孫永福對餘文忠說:
餘指揮長,岐嶺隧道就交給你了,如果按時貫通它,你們就是曆史的功臣。
春節時,吳治回武漢待了兩天,返回岐嶺時他遇到了餘文忠。餘文忠肝膽有病,從不喝酒,而那天專門破了戒,與吳治生碰了杯。
經過反複的爭辯和實踐,現在餘文忠的態度已經完全明朗了:按鐵四院的方案幹!
3月17日,被泥水充填的隧道全部修複。29日,排水洞正式施工。3月30日,排水洞超過“左眼鏡”並繼續快速推進。
8月26日,排水洞打到205米,至此,已經圓滿完成了對“左眼鏡”的保護任務。
8月31日,排水洞終於推進到282米,並已經順利插入正洞。
同時,早在4月底,豎井開挖已經到達預定深度,4月17日,平行導坑終於在洞子裏打出了第一塊石頭。10月15日,進口隊伍和出口十八局的隊伍各自鑿通作業麵,在洞內勝利會師。
令京九鐵路所有人都費盡力氣的岐嶺隧道,終於宣告提前45天勝利貫通。
岐山隧道的貫通,為京九鐵路全線鋪軌提供了先決條件,為軟地質層開鑿隧道提供了經驗。在我國建設史上是一個新的開創。修建贛州至龍川段
1993年9月27日,正當贛南各路建設大軍在冒雨艱難地向各自預定的目標挺進,鐵十四局三處正在為攻克岐嶺隧道絞盡腦汁的時候,又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傳遍整個京九線,十二局四處九隊正施工的金雞嶺隧道發生了大塌方!
27日8時10分,金雞嶺隧道進口上導坑中部突然崩塌,而此前並沒有任何的征兆,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
塌方發生後,所有工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向洞外撤退。碎石紛紛墜落,不大工夫,已經形成約15米見方的喇叭口形塌體。
大家跑出來以後,仔細一看,天哪,竟然還有9個人沒有撤出來,他們全部都是來自安徽的民工。
張福才用最快的速度向上級報告了險情,他隨即組織現有力量研究營救方案。
張福才剛剛布置完這一切,金雞嶺南突然又暴發了第二次塌方。而且這一次不僅完全覆蓋了第一次的塌體,把襯砌台車都埋了進去。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贛州指揮部總指揮陳嘉珍、十二工程局京九指揮長金普慶、贛州行署專員邱祿鑫、副手鍾祖恩都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十二局局長吳起善和黨委書記何海濤也於當晚從山西太原不遠千裏趕到金雞嶺。
大家很快研究出搶救方案:在隧道的右側打一個小導坑,打得越小越好,而且必須要打得準,直接打到工人們藏身的準確位置上。因為時間是寶貴的。
這時,所有人都想到,這9個人肯定在隧道兩側的拱腳處,因為隻有這裏有鋼格柵的初期支護。
十二局立即抽調了正在雷公山隧道緊張施工的二處三段精銳之師進行搶救。
段長王法嶺、副段長趙西民在聽到金雞嶺塌方的消息後,他們早已經做好了營救準備,他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金雞嶺,與總工程師霍玉華等人一道研究搶險方案。
但是,搶險方案才剛剛實施,18時10分,金雞嶺又發生了第三次大塌方。
大家意識到,當前最重要的是向坑道內輸送氧氣。十二局京九指揮部設備處處長董裕國負責打通輸送氧氣的管道。
他們為了保險,一共打了3根鋼管,第一根鋼管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終於打進去了。
但是一送氧,他們就立刻發現不對勁,原來,50毫米直徑的管子太細,管子全部被變形的山體擠扁了,阻塞住了,根本送不進氧氣。
第二次,他們換了直徑150毫米的鋼管,整整打了兩天一夜,他們一邊打一邊觀察。打著打著,大家突然感到鑽頭猛地一進,他們明白了,這是正好打在拱腳處的空隙裏了。
但氧氣仍然輸送不進去,董裕國想了一下,他恍然大悟,現在打進去的隻有一個眼,空氣無法形成回流。當務之急是趕快打進另一根鋼管。
又一根鋼管也打進去了,但氧氣仍然輸送不進去。
這時,距事發時已經過去了70個小時,如果再不及時送進氧氣,被埋在洞內的人將會有生命危險。
董裕國找到了正生病輸液的金普慶。決定冒險使用高壓風,打進洞內使空氣流通。
董裕國說:“高壓風不是一般的風,如果這風剛好吹在人的身上,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