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長江天險的阻隔下,京九鐵路阜陽至九江線在多次東西選線勘測設計方案的比選中,都無法擺脫這段令世界築路人頭痛的大麵積軟土地層。
當時大家認識到,如果全部建橋,造價太高;如果用路基通過,其施工難度又太大。
擔負設計任務的鐵四院留下15725公裏作為試驗路先期開工,餘下的22公裏軟土路基,落在了國家十大建築企業之一的中鐵四局人肩上。
這是一次攻克世界道路施工技術難題的戰鬥!
鐵道部把軟土路基列為全線施工的重點控製工程,中鐵四局把軟土路基作為全局施工項目的重中之重。
局黨委書記李國瑞把工程作為自己的掛牌負責聯係點。
首期承擔施工任務的鐵四局五處機築二段職工,迅速展開穿越軟土帶的攻堅戰。
鐵道部為確保京九鐵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時正式運營,要求1993年開工的京九鐵路阜九線,必須在1994年9月中旬完成下線工程,從南北兩頭鋪軌。
軟土路基地處阜九線南大門,修築完工後還需要有半年的沉降固結期。
鐵四局五處1993年8月底才拿到圖紙的,但是,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給他們的工期,卡死在1994年6月底完工。
這樣,鐵四局的工期僅僅隻有10個月,而圖紙上標明的工程量確實嚇人:墊沙246萬立方米,運距40至50公裏外;填土100萬立方米,運距30公裏外;插排水塑板986萬米;鋪設沙層隔離土工10萬平方米;涵渠方樁與粉噴樁基礎88萬米。
機築二段段長楊雲龍曾做過統計:僅填土與填沙所需要的土、沙量,用6噸的大型翻鬥車拉,就需拉2478萬車,日平均到達工地的車輛有826車,其運距等於繞地球跑278圈。
上級各層領導紛紛到五處軟土路基工地現場辦公,他們嘴裏用得最多的隻有一個字:“快!”
大家都明白,工期卡死無法留有餘地,京九鐵路晚一天通車,政治影響不提,僅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就上千萬元。
然而,大家看到的軟土路基施工規範上卻明文要求:“受軟土沉降與位移影響,要保證工程質量,填築速度越慢越好。”
由於此段軟土層淤泥過厚,淤泥中的含水量排出速度很慢,未經排水的承載力壓強極小,不能重壓和超負振動。當排水塑板插入地層後,墊沙層上的填土每層隻能25厘米,撒鋪夯實後方可填築第二層;6米高的路基要分15層填築,且每填一層,都要測定路基的沉降與位移變化,若速度稍有過急或重壓振動,破壞路基原有的穩定性,就會使深層的淤泥向左右流動,路基塌陷,兩側土地隆起,將造成今後鐵路永久性病害,直接影響客貨列車的行車安全和通過能力。
因此,工地監理對職工們用得最多的詞則是:“慢!”
盡管五處機築二段的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加速定測,熟悉施工線路走向,進行複測貫通,做護樁,到縣鎮土管部門聯係預征地,了解地質狀況,進行了各種施工的準備工作,但沒有圖紙,大家有勁也使不上。
這樣就隻能等,這一等就是4個月,黃金施工季節白白地溜走了。
6月上旬,五處和機築二段多次派人赴武漢,僅取回了斷麵圖。段長楊雲龍急紅了眼,大手一揮:“不能再等了,局處領導要我們強攻硬上,咱們打破常規開工。”
這一決定,很快得到處領導的首肯。段施工室主任呂翥林連夜帶領技術人員,根據斷麵圖摸出蔡山段925公裏的極地界、用地數量。
第二天,段領導與當地土管所、支援鐵路建設指揮部、鎮長、村長一齊出動,並動員上千村民沿鐵路線一字擺開,挖地界溝,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征地工作。
老鎮長看著這場麵,感慨地說,就像當年百萬大軍過長江,老百姓推車挑擔打增援一樣,很少有這樣的場麵了。
緊接著,兩天時間內,鐵路與地方緊密合作,又完成孔壟地段餘下的征地。
沒有正規圖紙,憑著斷麵圖測量、定位,隻有貫通後才能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測量完成後,機築二段首先選擇了路基站場比較集中、施工條件較差、上沙填土運輸運距最遠的蔡山鎮,作為攻克軟土路基的第一堡壘。
副段長劉加喜領著地畝、定額管理人員和11名監理坐鎮指揮,填溝、平地、挖涵、上沙,並布置了7台插塑板機、3台粉噴樁機、2台方樁打樁機和8台卡馬斯大翻鬥,各項施工在9公裏的十幾個點上同步展開。
技術交底,地畝交涉,工期要求,質量把關,相互協調,資料整理,工作環環緊扣,一項也馬虎不得。
有一天,劉段長剛剛從胡下屋工點解決進沙車的便道問題轉到王墩寨,他忽然看到地方上一輛拉沙車的質量含土多,劉段長堅決不讓進場,他說:“這沙不能要,拉回去。”
劉段長剛把沙車堵回去,在挖土方的取土場又傳來話,兩村民幹擾不讓施工。他找到村長講理、協調後,機械剛動起來,在胡橋進行粉噴樁施工的工點又告知水泥沒有了。
太陽過頂,肚子咕咕叫。定額員朱先華拉拉劉段長的手:“回去下方便麵?”
這時,已經到13時了,他們住在當地老鄉家,沒有食堂,吃飯也沒點,20天他們3個人吃掉了兩箱方便麵,兩大包榨菜。
吃著方便麵,朱先華兩眼發直。劉副段長幽默起來:“朱娃子,想新娘啦?”
愣神的朱先華頓時有些不好意思。原來,因為工作太忙,朱先華已經兩次推遲了婚期,後來決定到工地結婚。
7月6日,在廣州打工的未婚妻吳輝娜接信趕回長沙,隻有3天假的朱先華從工地趕到長沙已是8日淩晨,準備擺席的兩家父母聽說當晚就要走,理解了朱先華的工作很忙,流著淚給他送行。
9日趕回工地的小朱,讓新娘在孔壟段部打遊擊住,自己一頭紮到工地,直到16日才租間老鄉房,把自己的行李一鋪,向同事們撒幾把糖就算完婚了。
想起終身大事如此草率,朱先華總覺得對不起新婚妻子。
吳輝娜聽了朱先華的話,她笑了笑,但兩眼中已經閃動淚花:“坐火車覺得很方便,沒想到修鐵路這麼苦。”段長楊雲龍負責軟土路基和九江新客站兩大重點工程全麵指揮,他患有嚴重的風濕性心髒病,全靠藥物支撐著。
7月底,楊雲龍從蔡山工點處理完當地老鄉要落地費的問題後趕到新客站,又與九江市支鐵辦領導協商征地搬遷問題。
此時,楊雲龍已經累得無法喘氣,他的心髒病突然發作,一頭紮在工地上不省人事。幸好醫生趕到工地搶救及時,醒過來的楊雲龍把吊水針一拔說:“我的命大,沒事。”又在工地上和大夥忙起來。
醫生搖搖頭,把藥交給他身邊的技術人員,並嚴肅地說:“盯著他按時服下。”
8月,各種圖紙陸續到達工地。麵對工期質量、技術的道道難關,四局人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同軟土抗爭的攻堅戰。
處組織重點工程指揮部駐紮在工地上,代表處長全權指揮。處裏每月在軟土路基工地召開一次施工現場辦公會,處領導必有一人到會主持解決各種問題。
處裏還按倒計時算出了工作實物量,月初下達計劃到各施工工點,月末檢查落實,超額獎勵,不足罰款,並且當場兌現。
路基土方施工,全靠汽車的輪子轉,而要滿足大量的沙與土方運輸,汽車便尤為關鍵。
軟土路基經過黃梅縣蔡山、孔壟兩鎮4鄉17個村莊,鄉村道路坑多路窄,水塘70餘處,河溝8條。
機築二段主動出擊,在首開施工的蔡山段以“軟磨”消除當地領導的看法,全麵理順關係後,以105國道和與線路平行的孔蔡公路為主通道,僅用一個月時間,先後開辟了王墩寨、田堡、胡下屋、胡撟等8個上沙點,形成了重車多口進、空車單口出的梳型循環道路,使沙墊層施工很快形成高潮。
他們邊開道邊進沙施工,僅此一月就上沙5萬多立方米,插塑板126萬米,開工涵洞26座,預製方樁18萬米,填土28萬立方米。
然而,任務量的艱巨與工期緊的矛盾,卻像一塊沉重的鉛壓在五處領導的心頭。
從蔡山鎮修便道向孔壟方向推進,在交界處有一段圍湖造田的連綿稻田,9條10多米寬的大溝阻隔著便道施工的進程。
9月下旬,在工地現場辦公的處領導當即拍板:目前機械力量不足,填方數量太大,采取搭便橋通過,工期太緊,機築二段力量不足,孔壟段由全處各段派人組織突擊分割施工,打團體殲滅戰。
一聲令下,三段、四段、五段、七段、八段等單位,在軟土地帶的路基、橋涵各工點迅速拉開會戰序幕,各段的主要領導都在前沿陣地當領工員。
機關各科室為前方服務,上報處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必須在24小時內解決或答複;預製、打樁、立模、上沙、填土全部實施24小時倒班交叉作業,人休機不停。
指揮部同時引入地方190多台套機械設備參加大會戰,力爭年內完成70萬立方米的土方任務。為此,五處還專門拿出40萬元作為大幹120天的獎勵基金,激勵職工們的鬥誌。
但是代價是巨大的。五處在孔壟段修築長達10公裏的縱向便道就耗費80萬元,而225公裏軟土路基要修便道50公裏。便道上鋪滿大塊的片石,重車一壓旋即無影無蹤;一場雨過,車行便道如掉進爛泥塘。
冬季雨水少,是機械土方施工的最佳時機,被築路人稱為黃金季節。然而,老天爺似乎有意要和築路人較量,從1993年10月至12月中旬,工地雨雪天多達59天。
軟土路基工地泥濘一片,送運沙土的汽車紛紛在便道落陷,工人們不得不用推土機、拖拉機牽引到路基上。
暴雨中,無法進行土方施工的十幾支地方車隊紛紛離去。說起軟土施工,個個直搖頭。
五處將能調集的自用車輛全部集中於孔壟,仍是杯水車薪,已按工期與實物工作量倒計時的軟土帶工程進度嚴重滯後,形勢十分嚴竣。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當即在全國鐵路施工戰場調集三局、一局、五局的車隊增援鐵四院試驗路基地段搶運土方,留給四局的隻有一句話:“相信四局有能力自己克難製勝,完成填築任務。”
總公司的這一舉動,無疑是給四局的又一個壓力。
鐵四局局長張玉琨當機立斷:
軟土路基列為全局工程重中之重,各處要派最好的車輛、最得力的幹部增援,務必決戰決勝。
工程掛牌負責的鐵四局黨委書記李國瑞,蹲守工地調兵遣將,先後組織五處8個段、全局8個處的精銳之師及最好的車輛、設備,迅速在軟土路基展開更大規模的會戰。
一時間,橫貫湖北黃梅境內的105國道上,車水馬龍,拉沙載土的汽車首尾相接,川流不息。
一位老農由衷地感歎:“這陣勢,比當年解放軍渡江南下,摧毀國民黨長江防線的陣勢還大。”
這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背水之戰!
在這場艱難困苦的戰鬥中,鐵四局人創造出了“不畏艱難,頑強拚搏;依靠科學,優質高效;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孔壟”精神。
八方將士雲集孔壟,各單位不計代價,不講條件,要人調人,需物供物,缺設備調設備,同心協力地支援著孔壟。
他們一趕到工地,就依路傍水紮寨,支鍋煮飯,顧不上迢迢千裏的路途疲勞,又駕車顛簸在工地上。
建設者們經過調查,路基填土運距比較遠,他們因地製宜提出了遠近結合的方案,取土場由一個變成了7個,分流了運土的車輛,狠抓修築便道和養護,從一條通道變成3條通道,為增援車隊和遠運土全麵開花打開了通路。
各參戰單位還采取遠運紅土,加厚沙墊層,以沙代土,以卵石代土等辦法,解決了軟土怕水和雨水天施工的難題,使施工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很快形成了平地填土、上沙、插排水塑板、打粉噴樁、壓方樁、高層填築的交叉作業和蓋板箱涵、框架涵、頂進涵、圓涵穿插施工的格局。
比深圳人更早喊出“質量是生命”的鐵四局人,以鐵道部派出強大的監理隊伍,從複雜的施工工藝和監理口中不斷強調的“慢”字中,知道軟土質量的分量。
築路人用“爛肚皮”、“腸梗阻”形容路基的永久性病害,也隻有他們最懂得其中的危害性。
軟土路基一旦出現爛肚皮,整個大京九就會因此而影響運輸能力,使大動脈運行不暢,很多人都有坐火車在鐵路線上隔阻難熬的經曆。若是鐵路大動脈阻隔一天,其損失就達100萬元!
幹部、技術人員天天必念的是: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為保證軟土路基滿足一級鐵路幹線的重載負荷,工程技術人員對軟土施工新技術進行了不懈地探索,成立軟土施工科研試驗組,對塑料排水板、土工布、粉噴樁等國際先進複雜的工藝進行試驗比較,提出了采用沉降、穩定處理相結合,墊沙層與垂直排水雙管齊下的交叉作業法,既能保證工程質量,又能適應大兵團會戰,加快工程進度。
軟土路基施工最怕重壓振動。原設計施工時先填沙3寸,然後插排水塑板,再填沙3寸。這樣施工,機械設備第二次填沙時不僅在已填沙層上行走不便,而且會壓壞插塑板,造成板內孔隙堵塞而無法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