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後,黃春平表示,事故並不能阻擋人類開發太空的腳步。但火箭研製隊伍必須進一步樹立“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思想。載人航天“火箭的飛行全過程不過600秒左右,我們的要求則是產品必須達到600小時的水平。”要千方百計想辦法,絞盡腦汁找問題,對4次成功的地方進行充分認真細致的分析,在成功的過程中要敢於一路否定自己,戴著放大鏡找問題。確保質量,萬無一失。
黃春平熱愛航天事業,願意用一生的時間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工作。他說,載人航天,讓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年輕的,有著沒完沒了的幻想。
正是有黃春平這樣的科學家,中國的航天事業才能不斷前進,不斷為世人創造奇跡。
中國的航天科技,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在“863”等一係列科技規劃的指引下,必將會創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中國順利實現科技計劃
在2000年,中國的“863”計劃獲得了圓滿成功。在15年中,“863”計劃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
“863”計劃培育出了高新技術產業生長點,不僅極大地帶動了中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也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高技術支撐。
高科技走出“神秘殿堂”,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老百姓家裏的洗衣機、收音機都裝上了芯片,電視機、冰箱一方麵是升級換代的浪潮,另一方麵又是降價風暴。
自動化技術領域的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討論之初,企業都認為這項技術“離我們太遠”。而隨著“863”的完成,全國已有200多家企業成為該項技術的試點示範。
科技部朱麗蘭部長說:
現在到國務院開會,不是科技部在講科技,而是所有的部門都在大談科技。
當時,生物技術被列為“863”計劃首位連生物學家都連呼“沒想到”。因為直到1980年,中國現代生物技術的產值還是零。
對此,首任國家“863”計劃聯合辦公室主任馬俊如說:
沒有宏偉的氣魄是下不了這個決心的。領域的選擇是從戰略角度出發的,要突出前瞻性、先進性和帶動性,必須為21世紀著想。
“863”計劃15年投放約110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糧票尚未完全取消的中國實在是天文數字。當時國內就有人質疑,糧食都不夠吃,還拿出這麼多錢搞什麼高科技?國外有人說:美國一家大企業一年的科技投入就是30多億美金,相當於200多億人民幣,中國拿這點錢15年投入8個領域數千項技術,不是開玩笑嗎?
然而,15年來的成功經曆,告訴我們這不是開玩笑。15年來,無數科學家為“863”計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模式。
1991年3月,“863”計劃實施5周年之際,鄧小平同誌揮毫為“863”計劃寫下了10個大字:“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數年間,產業化已成為“863”計劃最鮮明的特征之一。
有人將“863”計劃形象地比喻成“沿途揀蛋,沿途下蛋”。“沿途揀蛋”即發現好的項目就立刻把它“孵成小雞”,而“小雞”一旦成長成“母雞”,就趕緊將其產的“蛋”往外拋。這個“拋蛋”的過程就是產業化的過程。
“863”計劃專家組的一個共識是:實現“863”計劃靠加班加點顯然不行,必須靠人的智慧。於是,造就“有戰略頭腦的科學家,有科學頭腦的戰略家”便成為“863”計劃的人才目標。
也許沒有哪項計劃像“863”計劃這樣雲集著如此之多的年輕人。據統計,僅“863”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青年專家就超過30%;而各課題組的科研人員中,年輕人均占到一半以上。
在“863”計劃的項目中,年齡絕對是競爭的優勢,甚至有許多項目是專門麵向年輕人的。因此,一個奇特現象在“863”項目中屢見不鮮。排名最前的往往是“無名小輩”,而一些知名專家,甚至院士都排到了後麵。
“863”專家組有一條硬性規定,專家組成員年齡不能超過60歲。這在今天算不得什麼新聞,但在15年前,其震動無疑相當於一枚重磅炸彈。
“863”計劃裏的年輕人可謂“如魚得水”。在信息領域“306主題組”,200多名科研人員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主題組負責人李世鶴將年輕人全部推上第一線,在這裏,尚未畢業的研究生都有機會出國參加國際交流。
首任國家“863”計劃聯合辦公室主任馬俊如說:“培養人、造就人、吸引人是“863”計劃的目標之一。”為此,“863”計劃的所有機製都為人才的脫穎而出亮起了綠燈。
37歲的陳會明是中科院金屬所副所長,1998年12月的一次會議上,他向“863”專家組的一位專家說起自己關於納米碳管基礎研究的進展。這位專家興奮不已,當即讓他在一頁草稿紙上寫下簡單的項目建議書。5個月後,陳會明的項目通過專家論證,正式進入“863”計劃。
很快,他的納米碳管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其論文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後引起轟動。陳會明說:“如果不是那位專家的敏感,不是‘863’如此之快的辦事效率,不是‘863’經費支持,我個人不會取得這樣的成績,中國納米碳管研究也不會在關鍵時刻搶先世界一步。”
機製造就人才,機製更吸引人才。“863”計劃吸引回來一大批海外留學人員。據統計,僅“863”計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就有70%是歸國人員。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李毅曾留學德國,他在國外便聽說了“863”計劃。1992年,30歲的李毅回到國內。次年,他的煙草花葉病毒研究申請了“863”項目,並很快獲得“863”計劃100萬元人民幣的支持。現在,這項技術已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李毅選擇北京大學是因為那裏聚集著20多位從國外回來的優秀人才,他們中的10多人申請到了“863”計劃中的項目。“我們中的許多人是因為‘863’才回來的。”李毅如是說。
於是,歸國人員在“863”計劃裏“滾起了雪球”。對此,科技部部長朱麗蘭說:
就像微軟人說的,我們要創造一個機製,要用聰明人吸引聰明人,而且要培養更多的聰明人。
“863”計劃要把這個局開好。那麼,我們就能為國家整個高技術的發展培養一支精銳部隊,有了這支精銳部隊,就能戰無不勝。
“863”計劃通過全新的機製,通過中央領導和無數科學家的努力,順利實現了所有的預定目標。同時,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中國培養引進了大量有用人才。
三、產業進步
●鄧小平當場摸著這孩子的頭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
●江澤民指出:“要依靠我國科技力量,大力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中國科學院院長許智宏說:“在深圳建立院士活動基地,標誌著深圳和中科院的合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今後中科院將組織更多的院士參加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
● 產業進步
中央為火炬計劃培養人才
1990年5月9日至12日,在江蘇南京,國家科委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火炬”計劃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傳達了江澤民和李鵬關於發展高新技術和“火炬”計劃的重要指示,再次強調了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視。
這是一次承上啟下的會議,對於總結過去、開拓未來是十分重要的。20世紀以來,國際間的競爭越來越顯示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水平競爭。“火炬”計劃是引導科技界進入世界經濟的一項重大決策。
“火炬”計劃的實施旨在促進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促進產業結構向著高級化、合理化方向發展,把“863”計劃中的科研成果,緊密結合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這是一項具有開拓性的事業,它越來越引起世界人們的矚目。
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火炬計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大量科技人才。尤其需要的是一批熟悉國際市場的新型科技企業家。有了這樣一支強大的隊伍,才有可能建立和發展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
實施“863”計劃以來,新型科技人才越來越受到中央領導重視。為使有更多的科技人才投入到中國的建設中來,中央大力通過各種渠道引進人才,同時,還發揚自主精神,為科技計劃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
為了培養這種新型科技人才,各地相繼舉辦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火炬”計劃人才培訓班,共計達3000多人次受到培訓。
1989年2月,國家科委在國內首次舉辦了“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負責人進修班”。這個進修班還得到了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基金的支持。
這次培訓班聘請了美、英等國的專家,講授了美國和西歐企業“孵化器”的運行與管理,承擔企業的篩選與培育、種子資金與風險投資的組織管理,“孵化器”運行支撐係統的建立等課程。
通過培訓,學員們對創業服務中心有了新的認識,對建立新機構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
1989年12月19日,國家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江澤民在這次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江澤民指出:
要依靠我國科技力量,大力研究開發高新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對於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1990年3月20日,七屆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李鵬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在報告中李鵬指出:
繼續抓好“火炬”計劃以及其他高、新技術開發計劃的實施。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軍工企業等有條件的單位興辦科技開發型企業,生產高新技術產品。
1990年5月9日至12日,第二次全國“火炬”計劃工作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宋健作了講話。他說:
實施火炬計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關係到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一項偉大戰略任務。它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決不亞於五六十年代的“兩彈一星”所起的偉大曆史作用。
廣大科技人員繼承、發揚當年“兩彈一星”的創業精神,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祖國人民賦予這一代人的曆史使命,為實施火炬計劃而努力奮鬥。
在中央及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下,大量新型高科技人才投入到“863”計劃中,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快呈現出了一個全新的麵貌。
中科院與深圳聯辦科技園
2001年2月28日,在深圳五洲賓館,深圳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隆重舉行了簽約儀式。這次簽約,合作創建“院士之家”,即深圳中國科學院院士活動基地。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和深圳市副市長郭榮俊分別簽署合作協議。包括著名科學家趙忠賢在內的11位中科院院士出席了簽約儀式。
這是中科院在全國範圍內的首家院士活動基地。活動基地的創建是深圳市與中國科學院新世紀新一輪合作協議的深化與具體實施,旨在發揮互補優勢、推進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及深圳高新技術城市的建設步伐。
該基地的主要任務將是開展科技交流,組織院士為深圳高科技發展規劃、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產業投資方向提供谘詢,為深圳市的經濟整體發展提供建議;舉辦有院士參加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和科技論壇;聯係港台及海外科技界,開展交流與合作,發揮深圳市及中國科學院在“兩岸三地”及全球華人科技界的特殊作用,共同構築以國外專家和留學人員為基礎的交流新渠道。
當晚,深圳市市長會見了前來參加簽約儀式的中科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士等貴賓。
會見時,深圳市市長對中科院院士活動基地落戶深圳表示歡迎和祝賀。他說,
深圳20年的發展得益於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力,深圳今後將繼續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希望能得到中科院和各位院士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
許智宏院長說:
在深圳建立院士活動基地,標誌著深圳和中科院的合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今後中科院將組織更多的院士參加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