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間,石青雲還了解到圖像數據在當時國際上是一項新的前沿研究方向,有很大的理論與應用價值,國內尚未開展這方麵的工作。雖然傅京孫覺得石青雲中斷了在那裏的研究很可惜,對她表示挽留,但石青雲權衡了國內工作的輕重緩急之後,還是於1982年回國了。
回國後,石青雲選定了模式識別和圖像數據庫方向,和同事、學生組成課題組一起向新的目標衝刺。
在石青雲的主持下,石青雲課題組承接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高技術、國家攀登計劃、國家“七五”、“八五”攻關等10多個項目與課題。
石青雲課題組在模式識別、圖像數據庫、計算機視覺、數學形態學、圖像壓縮技術等方麵開展了一係列理論和應用研究,取得了係統的創造性的成果。
石青雲帶領課題組,研製成功用於保安身份鑒定的全自動指紋識別係統和用於公安偵破的指紋自動識別係統,後來上海市公安局應用這套係統,把原來幾間庫房裏的指紋存入小櫃子大小的計算機數據庫,通過現場指紋對庫存指紋的查找匹配,不僅幾十秒鍾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破案依據,而且避免了丟失、老化等管理上的問題。
1990年10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在北大不脛而走。北大信息科學中心主任石青雲教授主持研究的指紋識別係統在美國戰勝了競爭對手,一舉中標,進入了國際市場。這兩個競爭對手,分別是日本和北美兩個公司生產的產品。
1993年,石青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然而,在這同一年初秋,她被查出患了卵巢癌。
麵對現實,石青雲異常坦然。她首先抓緊手頭的研究工作整理好,同時把指紋自動識別係統第二代產品核心算法的源程序,交代給了同事和學生們。
1993年10月10日22時,石青雲教授的手術順利完成了。一個大的腫瘤被取出,未發現擴散。
於是,石青雲又回到了她的科學事業中。石青雲重新開始承擔起新的“863”高技術科研項目。她照常招收研究生,指導他們寫論文。
石青雲這個從小就翻山越嶺求學的川妹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跨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為中國的科學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科技計劃推動航空事業
2008年9月25日,中國的神舟7號飛船實現成功發射。這次中國宇航員首次實現了太空行走,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茫茫太空,這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又向總體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人類在漫長的社會進步中不斷擴展自身的空間。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空間,再從大氣層空間到太空,人類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人類活動範圍的每一次擴展,都是一次偉大的飛躍,都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綱要》,航天技術被列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展的重點之一。
“863”高技術航天領域的專家們對我國航天技術未來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證,同時描繪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前景的藍圖。大家一致認為載人航天是我國繼人造衛星工程之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發展目標。
根據當時我國的國情和國力,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和“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863”高技術研究發展的指導思想,專家們一致同意從研發飛船起步。
同時專家認為,我國在運載火箭和應用衛星方麵已擁有相當堅實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研製經驗,以及有可能借鑒國外研製載人飛船的經驗,所以可以一步到位,越過單艙式飛船、雙艙式飛船,從當今最先進的飛船起步,直接研製3艙式載人飛船。
關於飛船研製計劃製定以後,專家給即將研製的中國第一艘飛船起了一個有中國特色而且非常動聽的名字:神舟號。
1992年9月,黨中央正式批準研製載人飛船工程。這標誌著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
在7年的時間裏,飛船研製工作者們頑強拚搏,完成了“攻關鍵、定方案、抓短線、組建全國協作網、創建各種研製條件、通過全部地麵驗證試驗”等一係列工作,從而邁進到飛行試驗階段。
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了自行研製的第一艘飛船神舟1號,成為世界上第3個發射宇宙飛船的國家。此後,又分別發射了神舟2、3、4號無人試驗飛船。
2003年10月,神舟5號載人飛船把中國航天員送上了太空,實現了曆史的突破,圓滿完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務。
2005年10月發射的神舟6號,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走出返回艙、進入實驗艙,進行科學實驗操作。這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計劃的開始。
2008年,神舟7號的航天員又走出軌道艙即氣閘艙,成功實現了“太空行走”,這又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北京南苑,是我國有名的航天城,長征火箭的誕生地。在這座日漸現代化的航天城裏,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係統的總指揮黃春平,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在此已經工作、生活了近40年。
黃春平,1938年生,1964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曾擔任“863—409”計劃中的首席科學家。擔任過長征3號、長征2號丙火箭總指揮,現任長征2號F火箭總指揮。
黃春平在航天城的40年,結下了累累的碩果。他曾創造性地解決了飛行器局部回收難題;在無遙測數據的情況下,僅憑少量的殘骸找出某型號失敗的原因,挽回巨大的經濟損失;在長征3號火箭緊急終止發射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成功地組織將液氧、液氫同時泄出排故等等。
曾當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黃春平,他的名字,卻和他所從事的火箭事業一樣,一度神秘。他的工作成績得到了上級肯定,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總裝備部載人航天突出貢獻獎和兩次航天獎及航天長征特等獎。
黃春平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一個小山村裏,家境貧寒。直到解放以後,新中國給黃春平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
1964年,黃春平來到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技術員到副院長,又擔任了總指揮。在他的記憶裏,航天是一項大喜大悲的事業,火箭發射的成功與失敗都令他不能忘懷。
1997年6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3號火箭發射風雲2號氣象衛星的當日,火箭燃料已經加注完畢,隻待一聲令下直衝雲霄,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發射場上空突然濃雲密布,電閃雷鳴。這種天氣是火箭發射的大忌,擔任長征3號火箭總指揮的黃春平與總設計師範士合一致認為,此種天氣不宜繼續實施發射。
原定的發射計劃就這樣被不期而至的雷電給擱淺了。而火箭上已經加注的液氫液氧燃料此時卻變成了極其危險的爆炸物,一旦泄漏,必然箭毀人亡,因此必須盡早泄出液氫液氧。這種活,他們以前從未幹過。中國航天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硬仗打響了。在總指揮黃春平的組織領導下,20多人衝到了最前沿。
此時,泄出後液氫液氧貯箱的防熱層已經起了細密的小氣泡,一旦這些氣泡變大,防熱層就會失去原有的作用,導致再發射的失敗。20多名隊員分成了兩組,在火箭塔架上分兩層排好,每個人用針把氣泡一個一個地紮破,並迅速塗上防潮漆,之後再用木槌敲打檢查。用兩天半的時間解決了問題。
鋼筋鐵骨的火箭,也敏感嬌氣得很,冷了熱了都不行。黃春平作為總指揮,要關心火箭的“冷暖”,更要考慮影響火箭質量的方方麵麵,確保萬無一失。火箭淋雨受潮了,黃春平組織人用吹風機吹;火箭一級喜歡冷,就敷上大量的冰塊。為了保證火箭的平安,黃總把土洋辦法都用上了。
5天之後,在晴空萬裏的發射場上重新發射,長征3號火箭成功地將風雲2號衛星送上太空,為當年香港回歸祖國獻上了一份厚禮。
黃春平在火箭研製道路上,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他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火箭研製的每一個環節中。
作為總指揮的黃春平每天麵臨的不僅有技術問題,還要協調解決各種工作、生活問題,給人的感覺更像一位和藹的大伯。身為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深知,火箭研製是一項十分複雜的係統工程,對設計、生產和試驗者,他尊重、愛護他們。在試驗現場,如果試驗員遇到技術問題“堵”住時,在既保進度,又保質量的前提下,黃春平會設身處地幫助對方解決困難。
黃總常說,作為火箭總指揮,每臨大戰不能亂了方寸,否則隊伍也會受到影響。每遇重大發射試驗,他都很會自我調節。因此,到了發射前,他比較踏實。
為保證載人航天運載火箭質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黃總指揮可謂絞盡了腦汁。從火箭的“細胞”元器件抓起,緊緊把住元器件的源頭,抓住工藝關,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五統一”,統一組織訂貨、篩選、監製、驗收和失效分析。10多年來,為了元器件的高質量,他費盡了心機。
2000年12月31日,發神舟2號飛船的發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可是15時10分,準備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被誤撞了!黃春平飛奔廠房。現場情況很嚴重,火箭箭體被撞了10多處,原本直立的箭身也有些傾斜了。人們流露的目光仿佛在問:“受傷的火箭還能發射嗎?”
黃春平與總設計師劉竹生、副總指揮劉宇一起爬到90多米高的總裝測試廠房頂層,自上而下,一層一層地查看火箭。他們或跪或趴,力求找準火箭傷在何處。最後,黃總提出了具體的檢查方案,並保證用4個工作日完成。研製人員立即投入戰鬥,火箭的關鍵部位,電氣係統通電檢查、動力係統氣密檢查、固體發動機探傷等全麵展開。3天後,厚達50多頁的分析報告擺在眾人的麵前,黃總保證:火箭可以發射!
2001年1月10日,火箭將神州2號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中國航天新世紀第一飛。
在“神箭”四送“神舟”時,有人說,火箭技術已經很成熟,發射成功肯定沒問題。黃春平並不盲目樂觀,他想火箭上的5萬多元器件,隻要一個有隱患,成千上萬人的勞動和心血都可能將功虧一簣。
2002年11月16日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總裝測試廠房內,正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神舟4號發射前火箭的單元測試工作。此時,外安係統的連續波應答機備份產品發射部分無功率數輸出。
按飛船發射計劃,11月18日連續波答應機要參加在發射場的對接測試,如果不能及時更換和分析結果,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進度。
黃春平總指揮聽完情況彙報後,隨即召集有關人員開會研究,親自與在成都的設備生產方聯係,確定產品更換方案。時間緊迫,經查詢,17日上午有從成都到銀川的航班,黃春平果斷決定讓生產方派人帶備份產品到銀川,再由試驗隊派車接,接的人把故障應答機也帶到銀川,交給廠方。所有的工作布置完後,已經是16日16時了。
方案確定後,各係統迅速運轉起來,由於這條路線從未走過,而且時間緊任務重,黃春平還決定親自去跑一趟。
為了與時間賽跑,他們在一路狂奔後,天黑時已到達了150公裏以外的額濟納旗鎮。一行人簡單用過晚餐,便踏上了征程。此去一路都是無人區,距下一站阿拉善盟還有560多公裏,車窗外夜色蒼茫,冷風淒淒。而車內各人則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一步跨到銀川機場。
22時汽車在茫茫戈壁駕車,很容易使人疲倦,但他們瞪大了眼睛,格外小心謹慎。困了,就抽根煙刺激刺激神經;累了,就換個班繼續走。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17日0時45分,他們終於安全抵達了阿拉善盟,才敢鬆口氣、合上眼睡一會兒。
第二天,早晨7時剛過,他們就趕往銀川機場與下飛機的廠方人員接上了頭,在飯桌上進行儀器交換妥當後,黃總一行又馬不停蹄地往回趕。在返回的路上,他們一邊計算著路程到發射場的時間,一邊安排試驗準備開始測試工作,他們就著冰冷的礦泉水,嚼著從試驗隊帶來的幹糧,披星戴月趕回程。
天不作美,風雪交加,柏油路變得模糊不清,車上的5個人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使勁地辨清道路,駕車在風雪中艱難地前行。在17日20時40分,順利地趕回了發射場。
車剛停穩,試驗隊的同誌們便立即將儀器送往技術工地,緊張而有序地開始了測試工作。這場“日夜兼程接設備,千裏疾馳保進度”的閃電行動,成了飛船發射中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