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1月下旬,朱經武的小組得到了肯定結果。11月25日,他們甚至在鑭鋇銅氧中觀察到73K的超導轉變,雖然這個結果第二天就無法再現,但無疑增強了他們的信心。
12月初,北澤宏一和朱經武都參加了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秋季年會。由於《朝日新聞》的報道,剛抵達波士頓的北澤便引起關注,但因為尚未確定新超導體確切成分,田中昭二反對在會上介紹這一成果。12月4日,北澤宏一的報告隻按原計劃講了鋇鉛鉍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
當朱經武在報告的最後,簡要提及證實了貝德諾茲和繆勒的結果時,場麵熱鬧起來。北澤宏一終於忍不住在討論時上前公布了他們自10月以來獲得的更充分的證據,但對次專門做報告的要求,他仍未得到國內答複。直到報告前最後一刻,日本才最終確定了新超導體的成分,並決定在會上公開。
12月12日,朱經武向權威的《物理評論快報》寄出了論文。14日,剛應邀參加研究的朱經武原來的學生,阿拉巴馬大學的吳茂昆又發現了39K的超導轉變。到12月的第三周,朱經武小組已經將起始轉變溫度提高到了525K,並再次觀察到70K超導的跡象,最新結果於12月30日寄給了《科學》雜誌。
同時,貝爾實驗室的RJ卡瓦等人也發現了36K的超導轉變,29日將論文寄到《物理評論快報》。因為被要求修改等拖延,朱經武等人的論文直到1月才與卡瓦等人的論文一起發表在同一期上,但這也使他們有機會在1月6日添加的附注中,提到了70K超導跡象和吳茂昆小組對另一種氧化物超導電性的發現。12月30日,朱經武在休斯敦召開新聞發布會,簡要提到了70K超導跡象,次日就上了《紐約時報》。
此前的12月20日左右,趙忠賢等人也在鍶鑭銅氧中得到起始溫度486K的超導轉變,並在鑭鋇銅氧中觀察到70K超導跡象。隻是後者也未能重複,這使他們並未馬上寫文章或做結構分析,而是全力試圖重複這一現象。他們的研究論文送到中科院的《科學通報》已是1987年1月17日。不過,1986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我國發現70K超導體的消息。
“那真是科學史上一場罕見的競爭。”趙忠賢後來說。世界範圍內的“超導熱”在短短幾個月仿佛要溶化掉那低溫世界裏的“堅冰”,有時候競爭記錄逐月逐日地刷新著。
當時,趙忠賢他們的研究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難。不但經費緊缺,實驗條件落後,就連最基本的材料用來降溫的液氮都無法隨時供應,他們手頭的原料不僅奇缺,而且純度不夠。
就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奮鬥。趙忠賢曾經在實驗室連續工作長達48個小時。實驗室裏沒有床,困得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趴在桌子上打一會兒盹,醒了就繼續做實驗。
趙忠賢院士住在科學院88號樓的集體宿舍,經常在實驗室做實驗到半夜,回去時大門關了,隻好狼狽地從一層窗戶爬進去。
雖然實驗條件極端落後,經過趙忠賢他們的努力,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87年2月19日18時,大家對研究結果就已經心中有底了。
晚上23時結果全部出來,趙忠賢等人又將實驗重新做了一遍,結果重現。為了把握性更大,他們甚至將有些樣品的渣子都揀回來,以便多做幾個樣品。當對樣品的每一個不同部位都反複測量、檢驗無誤後,這才放下心來。
1987年2月20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首先公布了材料的組成元素,鋇、釔、銅、氧,再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這是繼1986年12月他們第一個獲得轉變溫度為486K的超導體,並觀察到70K時有超導現象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整個世界為之震動。
1987年,瑞士科學家繆勒和德國科學家貝德諾茲因為在高溫超導領域裏的突出的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他們特意向遠在中國的同行趙忠賢和他所領導的北京小組致意,感謝他們在這一領域所作出的突破性的貢獻。
趙忠賢和他的同事們為中國科學界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
1987年9月趙忠賢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
在領取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學獎時,趙忠賢說的第一句話是:
首先我認為,這一獎勵是對中國所有從事超導研究的科學工作者的獎勵,榮譽屬於我的祖國。
趙忠賢很欣賞一位哲人的一句格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連孩子也比巨人高大。”他說:“中國的低溫物理研究開始於50年代,那時,我還是個學生。如果沒有前輩物理學家的工作、積累,就不可能有我們這一代人80年代的成就。”
1990年,趙忠賢所在的集體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通過這一發現,趙忠賢的名字開始為外界所熟知。
1992年12月,趙忠賢和夫人應邀參加了紀念諾貝爾獎90周年慶典。會前聽說參加者很多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按中國人的觀念,趙忠賢以為這樣高規格的討論會大約是一次世界物理學界的老人聚會,然而,他萬萬沒想到,三分之一的與會者竟是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
其間,198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伯諾茨與他們夫婦交談時,趙夫人不無欽佩地對伯諾茨說:“你真了不起,30多歲就拿了諾貝爾獎。”
不料,伯諾茨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趙夫人說:“不,諾貝爾獎本來就應該是年輕人拿的。”
趙忠賢說:
該是我們這一代作出犧牲,讓年輕人踩在我們肩膀上去攀登科學高峰的時候了。
趙忠賢對新的一代寄予了真心的希望,後來,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趙忠賢說:
我認為,是不是一定能夠找到室溫超導體,應該說是誰都不敢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
但是,要是講找到一些新的超導材料,不管對物理上更有意義的,或者對實際應用更有意義的或者超導臨界溫度更高的材料,我認為這一點前景還是光明的,是肯定的。對我個人來講,不是說讓我去找,我把希望寄托在80後、90後這批年輕人的身上。
我認為他們這些人,經過了這次2008年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洗禮,10年,20年之後他們的境界不可限量。他們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我對80後有個評價。我組裏的一些人都是80後,學生和年輕工作人員都是80後。
通過2008年鐵基超導研究中他們的表現,我對他們的評價是“有激情,肯吃苦,能戰鬥,可信賴”。他們在這段火熱研究中有成就,有鍛煉。
幾年、10多年、20多年之後,他們的境界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我應該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我要做的事情是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使他們成長起來。
就這樣,趙忠賢和自己的同事通過不斷的努力,不懈的進取,為中國及至世界的超導事業作出了貢獻,為中國的“863”計劃提供了動力。他們在為自己贏得榮譽的同時,也為國家獲取了光榮。
袁隆平研究農業新科技
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曆經9年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麵積推廣。
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係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係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至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袁隆平院士被國際上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20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學者布朗拋出“中國威脅論”,撰文說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到時誰來養活中國,誰來拯救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糧食短缺和動蕩危機?
這時,袁隆平向世界宣布:
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早在1986年,袁隆平就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係法、兩係法和一係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
袁隆平提出的雜交育種新設想,得到了國內外科學家一致公認,被科學家們稱為“袁隆平思路”、“袁氏設想”,國外有的科學家認為,“袁隆平思路”是水稻史上跨世紀的偉大構想。
根據袁隆平的新設想,就是要在“三係法”的基礎上,推出“二係法亞種間雜交水稻”,袁隆平這樣描述它誘人的前景:理論上可比現有雜交稻的產量高30%以上,米質可超過世界上最優良的品種。
袁隆平將自己的設想上報以後,獲得了國家的高度重視。1987年,二係法雜交水稻攻關課題被納入國家“863”高科技計劃。袁隆平任101主題專家組成員、專題組長。
從這以後,袁隆平協調和率領全國22個協作單位、數百名科研人員,圍繞這一課題,開始了雜交水稻的新長征。
“袁氏設想”進人“863”後,誰要找袁隆平,隻有到試驗田去找。許多前來中國學習雜交水稻技術的外國專家,也都是到試驗田才見到袁教授。
每年,袁隆平去海南島,頂著烈日,親自到田間考察和進行技術指導。他還赴英國、美國、印度等地講課和實地考察。
袁隆平有胃病,發作起來,滿額頭冒汗,卻從不吱聲。他又黑又瘦卻自己調侃:我是鐵骨人,長不胖的。當袁隆平的手和農民的手握在一起的時候,是分不清科學家和農民手的區別的,一樣厚的繭皮,一樣的黑。有的農民見了袁隆平,還這樣說:袁教授,你咋曬得比我們還黑呢。
在袁隆平戰略設想的指引下,各路諸侯紛紛報捷,喜訊頻傳。全國試種50餘萬畝“袁氏法”雜交水稻,均增產10%左右。
美國普渡大學教授湯·巴來伯格在《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一書中,這樣評價袁隆平:
袁隆平贏得了中國可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使人口增長率下降了。他在農業科學上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袁隆平領導著人們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同時,他給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價值的課,這就是怎樣在農業科學事業上去創造功績。他把西方拋到了後麵,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了水稻雜種優勢的偉大科學家。
199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的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試種結果,比美國的優良品種增產38%。
199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作出一個重要決策:借助中國的力量,在幾個主要水稻生產國有限發展雜交水稻。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印度已作出規劃,要在本世紀末,將雜交水稻種植麵積擴大到15億畝。
在國內的生產示範中,中國已累計種植兩係雜交水稻1800餘萬畝,國家“863”計劃已將培矮係列組合作為兩係法雜交水稻先鋒組合,加大力度在全國推廣。
袁隆平是這樣的一個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他有和無數中國農民一樣的手,卻創造出了農業領域的奇跡,為自己也為中國爭得了榮譽。在他的努力下,我國農業科技已經走向世界,在他的帶動下,中國的農業“863”一定會有更多的輝煌。
女科學家研究圖像數據
1993年10月10日9時整,北大女教授石青雲被準時送進了手術室。然後,護士把手術室的門緊緊關上了。
石青雲的丈夫黃槐成在外麵焦急地等待著妻子生死未卜的消息。想到妻子為中國科學所做的奉獻,想到妻子手術前的坦然,黃槐成的心情稍稍平靜下來。
石青雲是四川人,從中學到大學,都靠助學金生活,畢業後,每月56元工資,她寄給家裏30元贍養老人,生活一直非常清苦。
1978年,在程民德教授的力薦下,石青雲開始了模式識別這一當代信息科學的前沿領域研究。程民德教授是中國最早主張數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人。
後來,程民德的朋友、國際模式識別權威傅京孫教授來華訪問。傅京孫是國際模式識別界的先驅,他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模式識別與機器智能方麵的研究,在此後的四分之一世紀內,他對該領域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以光輝的成就享譽於世。
在程民德的引薦下,石青雲有幸與傅京孫結識。1980年,在程民德的極力推薦下,石青雲到美國傅京孫那裏做了訪問學者。在傅京孫先生那裏一年半時間,石青雲進行了樹分類器設計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一類屬性擴展圖文法,實現屬性樹文法的誤差校正句法分析等。這三方麵的成果,石青雲均寫成論文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