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火炬”計劃的製定,是中央領導深思熟慮的結果。是麵對當時國際國內形勢作出的英明決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微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機械電子、光電子、辦公自動化、電子醫療、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製品等高新科技產業。

這些建立在高新科技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同傳統產業相比,技術、資金更加密集,產品附加值較高。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勞動就業和經營管理方式的變化,加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

因此,一些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競相追逐,不甘落後,使得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許多的發達國家及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為了加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都在重新調整產業結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傳統產業,以便騰出力量來加速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

在麵臨著同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從經濟實力上拉大差距的危險麵前,中國也急需自己的科技產業。

對此,宋健指出:

國際間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競爭,是人才、成果的數量和水平的競爭。但是,科技優勢隻有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實現產業化、商品化,才能變為實際的經濟優勢。否則隻能是潛在優勢,而且會逐漸過時、喪失、落後。

我國當時已基本上具備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條件。我國還具有令許多發展中國家羨慕的科技力量。但是,我國的科技大軍,還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相當一部分科技人員工作任務不飽滿。

宋健指出:

根據調查,當時全國800多萬科技人員,三分之一沒事幹,三分之一工作不飽滿,隻有三分之一在忙碌。

1985年春天,中央作出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以後,我們感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要創造新的方法和條件,引導科技工作更多地更直接地為發展國民經濟服務。

就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科委的同誌醞釀,要搞幾個計劃,推動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下去,采取各種方式為經濟建設服務。

1986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了“863”計劃。在“863”計劃中已經著重闡明:

要有選擇地在幾個重要的高新技術領域跟蹤世界水平,建立必要的高新技術產業。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為了合理調整和改造產業結構,我們要“以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和發展我國傳統產業為重點,同時注意發展高新技術新興產業。”

沿海地區和一些中心城市的政府部門對發展高技術、新技術產業的積極性很高,除早期的“深圳科技工業園區”和北京的“電子一條街”外,北京、上海、武漢、南京、天津、廣州、蘭州、西安、沈陽、長沙和桂林等市都著手製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總體規劃和優惠政策,並開始籌集資金,選定一些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項目作為發展高技術產業的起點。

為在將來,開發出一大批具有競爭能力的高技術、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建立起一批高技術新技術企業,並在若幹領域為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打下基礎。

1988年初,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決定。1988年2月,中央領導同誌在各省、市、自治區負責同誌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提出:

凡有條件的企業,都要爭取多出口高價值、高檔次的商品,我們還要努力發揮中國科技開發能力強的優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開發高新技術產品。

1988年3月,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中央領導同誌指出:

發揮我們科技力量較強的優勢,努力開發高新技術產業。

在科技力量密集的地區興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可行辦法。可先集中力量搞兩、三個試點,不要一下子搞得很多。

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興辦高新技術產業的經驗值得重視。要在總結他們的經驗基礎上,製定一個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條例,研究、解決好有關政策問題。

會議同時指出這是沿海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黨中央和中央領導同誌的這些指示為我們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1988年8月6日,國家科委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火炬”計劃工作會議。標誌著我國以促進高新技術向產業轉化為宗旨的“火炬”計劃正式出台。

國家非常重視“火炬”計劃,後來,各種扶持配套政策相繼出台。國家科委與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於開發性科研單位交納‘兩金’,即能源基金和預算基金計算辦法的通知》,這從政策上給“火炬”計劃以有力支持。

各省、市地方黨委和政府也十分重視“火炬”計劃。他們紛紛將實施“火炬”計劃與“科技興省”、“科技興市”緊密結合起來,從加強領導,製定政策與規劃、籌措資金等方麵,進行了全麵而具體的安排落實,有力地推動“火炬”計劃的實施。

“火炬”計劃是實現我國高技術、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一個指導性計劃。

宋健指出:

“火炬”計劃是一麵旗幟,它是引導科技界進入世界經濟的一項大政策。

“火炬”計劃與“863”計劃相銜接,根據國家計劃和國內外市場需求,以高新技術產品為龍頭,以高新技術成果為依托,以大中型企業,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為骨幹力量,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正由於此,火炬計劃一出台,便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和積極支持。國務院科技、計劃、財政、稅務、銀行、外交、外貿、工商以及海關等有關部門共同製定了一係列扶植政策及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一個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二、科技發展

●鄧小平說:“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定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定了高科技的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

●兩彈元勳王大珩院士說:“‘863計劃’提出來,原則上是一個比較長遠的目標,是為下一個世紀該幹的事情多做一些準備工作。”

●超導專家趙忠賢說:“我把希望寄托在80後、90後這批年輕人的身上。”

● 科技發展

鄧小平關心高科技計劃

1988年10月24日,時隔4年,又逢金秋。鄧小平又一次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來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鄧小平此來是為了祝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竣工。

這天上午,剛剛雨過天晴,位於北京西郊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試驗室,鮮花似錦,一派節日氣氛。

4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野,鄧小平親自揮鍬為對撞機工程奠基,揭開了建造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的序幕。在這1000多個日日夜夜裏,10多個部委、幾百家工廠、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的近萬名科學家、工人、幹部,夜以繼日,艱苦奮鬥,終於迎來了成功。

9時多,中央其他一些領導同誌首先來到了高能物理所。大家都在學術報告廳的一樓會議室等待鄧小平的到來。

10時整,鄧小平準時來到了報告廳會議室。中科院院長周光召代表中國科學院向鄧小平作了彙報。在彙報中,周光召介紹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過程以及實現對撞的現狀,鄧小平聽後十分高興,帶頭鼓掌表示熱烈祝賀。

在電子直線加速器速調管長廊,鄧小平參觀了加速器的樣管,並聽取了謝家麟教授的工程情況介紹,同時還觀看了正負電子對撞機運輸線、隧道和貯存環等。

隧道是長達幾百米的電子注入器所在地,空氣悶熱,機聲隆隆。鄧小平仍然很有興趣地聽取周光召、李政道等科學家的講解。走完隧道,便是工程的另一部分貯存環。

從隧道到貯存環,必須彎腰穿過低矮的區間,跨過高台階,鄧小平總是步履穩健地走過去。從貯存環到控製室,他又一口氣攀登了100多級台階。在參觀過程中,有人迎來攙扶,或搬來椅子請他歇息,他都說:“不用,不用。”

後來大家來到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周光召院長向鄧小平介紹說,電子對撞工程得到了國際高能物理界,特別是李政道先生組織的美國五大國家實驗室的一流專家支持。聽到這裏,鄧小平禁不住又鼓起掌來。

在這裏,鄧小平還緊緊握住科學家李政道先生的手說:“感謝你為這個工程做了許多工作。”李政道後來回憶說:

小平先生又一次來到高能物理所,滿懷喜悅地聽取我們的情況介紹,那情景感人肺腑。

小平先生一邊走,一邊看,一邊問,這是什麼?做什麼用的?為什麼做這個實驗?有什麼結果?將來在世界上有什麼發展?小平先生問的時候不是馬馬虎虎,而是十分認真,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高能所一下待了兩個多小時。

李政道生於上海,是王淦昌弟子,曾留學美國。他為中國的電子對撞機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電子對撞機是一項高精密科技,它的研製對加工精度的要求比航空、航天還要高。裏麵許多設備的製作在國內都是首創。

1982年,在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李政道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方案。他還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使工程在選擇方案、進行設計和建設中都得到了美國高能物理界的幫助和支持。對撞機之能如期建成,成為當時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作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都是與李政道的努力分不開的。

李政道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過程一直十分地關注,對建設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他想方設法通過國際交流和幫助來一一解決。盡管為電子對撞機付出了這麼多勞動,李政道卻從來不提自己在其中的功勞。

電子對撞機項目竣工時,李政道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完全達到原設計要求的重大試驗設施”。同時,他還履行諾言,將穀羽送給自己的“小金馬”轉贈給了提前一年多建成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並祝願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永遠向前奔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