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計劃出台
●鄧小平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製定實施高科技發展計劃,下個世紀將是高科技的世紀。”
●科學家陳芳允說:“在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今天,誰能把握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方向,誰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
●宋健指出:“火炬計劃是一麵旗幟,它是引導科技界進入世界經濟的一項大政策。”
● 計劃出台
共和國故事·開拓科技
中央號召製定科學規劃
1985年7月5日,在首都北京,國家科委召開黨組會議,研究在振興和發展農村經濟的短平快計劃,即“星火”計劃的同時,還提出了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內的高新技術發展設想。
宋健明確提出:
高技術比短平快更重要,一定要抓好,要搞出個抓高技術的戰略。
這樣,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戰略方針,國家科委設想要製定幾個科學技術發展計劃,也就是後來的“星火”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豐收”計劃等等。
“863”計劃、“火炬”計劃都是20世紀80年代,由鄧小平同誌倡導,與中國的科技體製改革同時製定實施的。但這兩個計劃又具有不同的特點。
“863”計劃主要是一項高新科技計劃,是應對如美國“星球大戰”計劃那樣的向高新科技挑戰而產生的;“火炬”計劃則是科技工作轉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重要內容,是科技發展的戰略決策。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以馬克思主義的遠見卓識和理論勇氣,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人員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英明論斷,為製定新的時期發展科學技術的方針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980年,鄧小平又指出:“科學技術主要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強調製定國家發展規劃要重視科技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製定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
1988年鄧小平指出: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製定實施高科技發展計劃,下個世紀將是高科技的世紀。
任何時候,中國都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發展和成就,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能力,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現代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也不能不參與。我們不僅要搞加速器,還要參與其他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1991年4月,鄧小平又發出了“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的號召,明確提出了發展高技術與實現產業化並行的思路。鄧小平希望以高新科技產業帶動改造傳統產業的發展。
各種科技規劃的出台,是與鄧小平不斷的思想探索分不開的。鄧小平的一係列思想為中國的高新科技發展及其產業化指明了道路,指導了“863”計劃和“火炬”計劃的製定和實施。
1985年3月,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召開,集中研究了科技體製改革問題。
會議以後,中央在關於科學技術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
為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要在全國選擇若幹智力資源密集的地區,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興產業開發區。
這為我國科技戰線揭開了全國改革的序幕。
1985年7月5日,國家科委召開黨組會議,提出“星火”計劃的同時,又提出了包括新技術開發區在內的高新技術發展設想。這為後來製定實施“863”計劃、“火炬”計劃、“豐收”計劃提供了基礎。
“星火”計劃的實施,為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結合創造了新形式、新經驗。“星火”計劃為引導農村的自然經濟向工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作出了重大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星火”計劃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嚐試,引導了我國科技興農的曆史潮流。
“863計劃”是國家發展高技術的指令性計劃,是靠政府撥款的,但高技術成果還沒有實現商品化、產業化。
宋健指出:
以人均年產值計算,如果手工業約為5000元,傳統技術產業為一萬元左右。那麼高技術產業就是10萬元以上。因此,我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必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980年,以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組成了一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開始探索在中國條件下從事“技術擴散”的模式。在陳春先等人的帶動下,北京中關村地區的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越來越多。
1988年5月,國務院在總結“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經驗的基礎上,正式批準建立北京市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並施行18條優惠政策。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實踐,突破了幾十年來人們思想觀念中的習慣與禁錮,讓人們初次領略了高新技術的真正價值和在中國實現高新技術向產業化轉移的可能。這樣,創造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高新技術的道路,為“火炬”計劃的實施開辟了途徑。
科學家向中央提出建議
1986年3月3日,著名科學家王大珩把建議書鄭重托付給了時任科學技術部副主任的張宏。在當天晚上,張宏就將這份材料送到了鄧小平手中,並在所附的短信裏寫道:
敬愛的小平、耀邦同誌:
首先向你們致敬!
我們4位科學院學部委員,即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關注到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即星球大戰計劃,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和采取的對策,認為我國也應采取適當的對策。為此,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現經我們簽名呈上,敬懇察閱裁奪。
我們4人的現任職務分別是:
王淦昌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
陳芳允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專職委員
楊嘉墀航天部空間技術院科技委副主任
王大珩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王大珩敬上
1986年3月3日
王大珩等4位科學家聯名給中央寫信,是經過了他們長時間思考的。他們為了寫這封建議書,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科學家們聯名寫信的原因,要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說起。
1983年3月23日夜,美麗的華盛頓非常安靜,似乎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和平安詳的氣氛。裏根總統坐在橢圓形辦公室中,對著攝像機沉默的鏡頭,微笑著作了電視講話。曾經是美國中西部最著名的體育節目播音員的總統,聲音依然動聽。
裏根說:
由於核武器令人生畏的破壞力,我們必須謀求另外一種遏止戰爭發生的手段。
……
我宣布,我已決定為實現這個目標邁出重要的第一步,下令製定一個全麵深入的研究計劃,即戰略防禦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在於最終消除由攜帶核彈頭的彈道導彈所造成的威脅
……
我號召我國科學界,那些給我們造就了核武器的人們,現在把他們的偉大才智轉向人類和平事業,向我們提供使這些核武器失去作用和陳舊廢棄的手段!
裏根這位美國曆史上年紀最大的總統,便是在這樣一種被動局麵之下,高喊著“重振國威”和“重整軍備”的口號步入白宮的。上台以後,他一直在尋求一種能扭轉軍事力量對比中對美不利趨勢,重獲對蘇軍事優勢的有效方法。
講話三天後,裏根命令國防部長溫伯格和國家安全顧問克拉克負責組織力量著手製定一項落實其講話精神的具體計劃。隨後,美國國防部於1983年10月正式向總統和國會提出了一項被稱之為“戰略防禦倡議”的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
1984年1月6日,裏根總統發布了《國家安全決定》第114號文件,正式下令開始執行新的“星球大戰”計劃。1985年6月20日,經美國眾議院批準,美國國會為“星球大戰”計劃撥款25億美元。
“星球大戰”計劃是以天空為基地實施全導彈攔截的綜合防禦體係。其實質既是軍備發展計劃,又是高技術發展計劃,它的出台,預示著一個全球性的高科技時代即將到來。
“星球大戰”計劃一出籠,立即在世界掀起了狂濤巨瀾。甚至有人打比方說:裏根總統打了一個小小的噴嚏,便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大感冒。
最先“感冒”的,當然是蘇聯。蘇聯國防部長索可洛夫當即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接受挑戰。
索可洛夫說:
如果美國開始宇宙軍事化,從而破壞現有的戰略均勢,那麼蘇聯除了采取恢複均勢的反措施以外,別無選擇。
接著,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也鄭重宣布:
如果蘇聯將被置於來自宇宙的現實麵前,蘇聯就會找到有效的反擊的辦法。但願誰也不要對此表示懷疑。
此後,戈爾巴喬夫開始了一係列的部署,還提出了《高科技發展綱領》。悶頭做事,而不到處宣揚,是聰明的蘇聯人的一貫作風。
裏根說:
蘇聯人長期以來一直就他們的戰略防禦計劃進行深入的研究,他們隻是不談而已。據悉,多達一萬多名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從事與戰略計劃有關的研究。他們幹得如此出色,以致我們的專家們說,他們在本世紀未能把一個先進的防禦係統部署到太空。
1985年4月17日,法國召開了政府內閣會議。在此會議上,針對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法國總統密特朗首先提出了建立“技術歐洲”的計劃,即“尤裏卡”計劃。“尤裏卡”計劃是西歐在麵臨巨大挑戰和壓力的情況下“自我覺醒”的產物。尤裏卡這個響亮的名字一經呼出,很快受到西歐大多數國家的關注和歡迎。
“尤裏卡”原是古希臘語,意思是“好啊!有辦法啦!”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有一次在浴盆裏洗澡,突然來了靈感,發現他久未解決的計算浮力問題辦法,他高興地衣服都忘了穿就跑出來,如癡如醉地喊著“尤裏卡,尤裏卡”,從此發現了阿基米德定律。
0
這個被人稱之為“尤裏卡”“在洗澡間裏想出來的主意”,首先得到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重視和支持。隨後,法國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又共同擬定了“尤裏卡”計劃的文件,呼籲共同體諸國積極加入。6月底,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對“尤裏卡”計劃表示原則同意。
1985年7月17日和18日,西歐17國的34名外交部長和科研部長以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紛紛聚首巴黎,對“尤裏卡”計劃展開了正式的討論。巴黎會議結束後,西歐17國還發表了聯合公報,正式宣布了“尤裏卡”計劃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