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金馬是國家對穀羽女士作出的高規格獎勵。穀羽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領導小組負責人,她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作出了突出貢獻,所以國家給予特別獎勵。1985年穀羽把它贈送給了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付出大量心血的李政道教授作為紀念。李政道在接受這個珍貴禮物時,許諾將其獻給建成的電子對撞機工程,並最終實現了這個諾言。

在中科院院長周光召的陪伴下,鄧小平接見了物理所有關的科研人員。周光召還向鄧小平介紹了已經升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長的陳森玉。

陳森玉是福建省仙遊縣人,1939年12月出生。曾在清華工程物理係學習,後來又多次赴美進修。陳森玉主持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總體調試,他創創性地完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儲存環的理論設計、加工製造、安裝和調試,使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性能在物理能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周光召指著陳森玉對鄧小平說:“這位是我們工程裏最年輕的領導。”我國通過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不但使一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幹成長起來,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聽了周光召的介紹,鄧小平緊緊握住陳森玉的手,頻頻點頭,表達了內心的喜悅和由衷的讚許。

鄧小平在1988年10月戒了煙,研究員柳懷祖不知道這個情況,這天他在接待廳向鄧小平敬了一支煙。恐怕鄧小平拒絕,柳懷祖專門對他解釋說:“小平同誌,這裏不是實驗室,可以抽煙。”鄧小平擺擺手,笑著說:“不抽了!”

柳懷祖聽後大為驚訝,他說:“您煙癮那麼大,戒煙一定很難吧?”小平同誌卻很輕鬆地說:“沒有什麼難,說不抽就不抽了。”柳懷祖後來提到這件事,還深有感觸地說:

在戒煙這件小事上,我又看到了小平這位偉人果斷、剛毅的性格。

視察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代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邀請鄧小平同誌作即席講話。坐在沙發上的鄧小平側過臉,向當時同來的一位中央主要負責同誌說:“你先講吧?”

這位中央負責同誌連忙回答說:“還是小平同誌先講吧!”於是鄧小平同誌不再謙讓,在大家一片熱烈的掌聲中,他開門見山地說:

世界上一些國家都在製定高科技發展計劃,中國也製定了高科技的發展計劃,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

鄧小平說的我國這個高科技發展計劃,就是著名的“863”計劃。接著,鄧小平講道:

說起我們這個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我先講個故事。有一位歐洲的朋友,是一位科學家,向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目前經濟並不發達,為什麼要搞這個東西?我就回答他,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不能隻看到眼前。

這個故事,1986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李政道和齊吉基先生時就曾提起過。現在他又重新講述,足見這個故事對鄧小平內心的觸動。當時,包括西歐核子研究中心主任阿達姆思在內的一些外國科學家,對我國在經濟並不發達的條件下能否搞出正負電子對撞機都曾表示過懷疑。

鄧小平接著說:

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裏,中國不能甘於落後,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搞這個工程就是這個意思。還有其他一些重大項目,中國也不能不參與,盡管窮。因為你不參與,不加入發展行列,差距就越來越大。現在我們有些方麵落後,但不是一切都落後。這個工程本身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有李政道和其他國際朋友的幫助,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是這個工程不完全是照搬過來的,中間也還有我們自己的東西,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創造。

總之,不僅這個工程,還有其他高科技領域,都不要失掉時機,都要開始接觸,這個線不能斷了,要不然我們很難趕上世界的發展。

鄧小平的這番話,是對我國為什麼要搞“863”計劃這樣的大工程的一個回答。後來高能物理研究所葉銘漢院士等回憶說,小平同誌在作《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講話時沒有用稿子,“他邊想邊講,一字一句地慢慢講,一句也不重複。”

鄧小平同誌作了即席講話後,來到了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操場上。在操場上,鄧小平與參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建設的科研人員合影留念。最後,鄧小平還和大家一一握了手,他大聲說:

感謝你們為科學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後來,謝家麟院士說:

9年前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如果不是小平同誌高瞻遠矚,直接關懷,正負電子對撞機不可能僅用4年時間,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物理一室主任李金研究員說:

正是在小平同誌的親切關懷下,我們先後完成了一係列的研究任務,作出了世界一流的工作。那兩個難忘的金秋,對高能所以及我國高科技領域有非凡的意義。

鄧小平對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關懷是一貫的。1975年夏天,鄧小平複出並擔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鄧小平當時對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作出指示,要他們“研究一下科技工作”,並說衡量科技政策是否正確隻能看它“是阻礙生產力還是解放生產力”。

1975年8月,科技規劃座談會召開,鄧小平6易其稿形成了《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即“彙報提綱”。提綱中提出,“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1978年,鄧小平再次複出。他當時自告奮勇,主管科學、教育。鄧小平還親自召集科學教育會議,並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思想。

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撥亂反正”。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他還強調了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技現代化的觀點。這成為我國科技工作的基本路線。

1984年10月7日,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正式破土動工。

這天一早,鄧小平和萬裏、楊尚昆、方毅、餘秋裏、胡喬木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驅車來到了北京西郊的八寶山東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搖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坐落於此。

鄧小平進入放置著正負電子對撞機模型的實驗樓。迎接小平視察的柳懷祖走上前去,向他遞上事先準備好的“熊貓”牌香煙,小平同誌見狀擺了擺手說:“這裏是實驗室,不能抽煙。”

此前有一次,鄧小平在即將會見外賓時一邊從煙盒裏取過一根煙,一邊平易地和柳懷祖等聊天。當時柳懷祖對鄧小平說:“你一支接一支抽,抽得太多了。”鄧小平同誌一手拿著點燃了的煙,一手比劃著表示他抽的煙過濾嘴那頭很長,煙絲那頭很短,笑著說:“沒有多少煙,就那麼一點點。”

柳懷祖回憶說,小平同誌到了實驗樓,卻能婉言謝絕抽煙,多麼了不起的自覺性呀!當時在場的人心中都升起了一種由衷的敬仰。

鄧小平同誌和其他中央領導同誌步入大廳,在觀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模型時,聽取了謝家麟院士對工程建設的介紹,鄧小平對周圍的人堅定地說:“我相信這件事不會錯!”

鄧小平這話顯然是綿裏藏針,柔中寓剛。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認為這項工程在中國建設是“超前了”。針對這種完全錯誤的看法,鄧小平作出了委婉的反駁和批評。

鄧小平這句話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再次表達了他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的高度支持以及他對我國高科技事業發展的一貫信念。

鄧小平同誌落筆如走雷霆,高興地在奠基典禮的紀念簿上簽名留念。

建設工地的四周彩旗招展,鄧小平親自題寫的一塊奠基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在紅綢護飾下,已經立在工地的正中央。

在奠基典禮上,鄧小平同誌很高興地在現場會見了科學家代表,當他一眼看到老物理學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文裕時,便緊緊握住了張文裕的手。張文裕十分激動而又喜悅地對鄧小平同誌說:“我多年的心願今天終於實現了。”

張文裕是福建惠安縣人,1910年出生。曾在英國劍橋讀書。張文裕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立之初就擔任所長,對我國高能物理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今天,盼望多年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終於奠基,他心中充滿喜悅之情。

鄧小平接著又和李政道先生握手,感謝這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對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特別是高能物理研究方麵提供的幫助,希望他繼續幫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李政道教授興奮地回答說:“我相信在小平先生的領導下,中國必定能夠成功建造對撞機。”李政道教授還表示,今後他將繼續幫助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造,對中國高能物理研究、人才培養等事業做到盡心盡力。

鄧小平還會見了專程趕來參加典禮的美國科學家和美國能源部官員,和他們一一握手,感謝他們對這個工程的支持和幫助,並希望這個工程成為中美科技合作的典範。在場的美國朋友對此感動不已。

奠基儀式在中科院院長盧嘉錫的主持下進行。在熱烈的掌聲中,鄧小平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工地培下了第一鍬土。

當天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奠基儀式作了報道。這樣,不僅在場的人目擊了鄧小平培下的這第一鍬土,全國所有關心中國科學發展的人們都看到了鄧小平培下的這第一鍬土。

在奠基儀式上,80歲的鄧小平身著銀灰色中山裝,滿麵笑容,神態自若,在秋日明媚的陽光下揮鍬培土,含義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