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動法:動輒效法,常常說要效法。
(30)文王:周文王,姬昌。
(31)使:假如。
(32)相率:接連,一個跟著一個。
(33)約:約束,告誡。
(34)戎:武力。
(35)坫(diàn):古時設於堂中供祭祀、宴會用的土台。
(36)玉帛:瑞玉和縑帛,古代祭祀、會盟時用的珍貴禮品。
(37)甲士:兵士。
(38)廁:同“側”,這裏用作動詞,在旁邊。
(39)其:將要。
(40)楚執宋襄公,事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41)膠柱鼓瑟:柱是弦柱,琴上調節聲音的短木。瑟是一種似琴的弦樂器。彈奏音樂時,如把弦柱膠住,就無法調節音量。比喻辦事不靈活,過於拘泥死板。鼓,彈奏,動詞。
(42)變:意外。
“譯文”
宋襄公做了諸侯的首領後,準備和楚國國君在盂地聚會,隻乘車前去卻不攜帶武裝力量做防備。全都城的人對他這樣做都很擔心,可是沒有人敢於勸諫。
昆吾之臾說:“君王的自身安全有保證了,做臣子的也就放心了。君王如果有了不測,宋國的宗廟就將不能再受祭祀,那時我們將依靠誰呢?我情願冒著丟這條老命的風險也要去勸勸他!”他就等候宋襄公出行的時候,唱著歌阻止道:“有一隻怒吼的貔,毛色倒很好看,還戴著禮帽假裝著向人行禮;我不知道你這次前去將會死在哪裏?包圍得密密的,刀矛布置得多多的,獵手要一個勇敢過一個,才可以和貔在一起。貔啊,貔啊,實在令人害怕呀!國君呀,你要到哪裏去呢?”
襄公對此很奇怪,就召見昆吾之臾問他是什麼意思。
昆吾之臾說:“聽說君王將要和楚君聚會,有這件事嗎?”
襄公回答說:“是的,有這件事。”
昆吾之臾又問:“聽說君王去時不做任何武力上的防備,有這件事嗎?”
襄公回答說:“是這樣。”
昆吾之臾說:“采用什麼禮節,一定要看在什麼時候;施行什麼政治對策,關鍵在於體察是否需要。帶著鏘鏘作響的佩玉,不可在山上打柴;扛著武器,不可在祖廟裏勸酒:其中的道理就是這個。現在,那楚君正是戴著禮帽的貔,君王卻彬彬有禮地用德性去和他聚會,這樣做太迂腐了!君王平日治理國家,常常說要效法文王;假使文王碰見了貔,定要讓勇士持戟驅趕它,絕不至於會穿戴整齊地去向它行禮啊!”
襄公說:“人們都一個接一個地告誡我,要以禮相待,你怎麼卻想動用武力呢?你想,在宴會上,玉帛交錯,洋溢的是一片和樂的氣氛,卻派兵士站在一旁,世人將要怎樣議論我呢?”襄公不聽昆吾之臾的勸諫,前去與楚君以禮聚會。楚君果然帶領兵車前來,拘捕了襄公。
君子評論說:宋襄公之所以被世世代代的後人嘲笑,是因為他膠著了弦柱而彈琴啊——膠著弦柱而彈琴尚且不可,何況前去與強國聚會竟不知道預防意外的變化啊!
“評說”
本文描繪了一個迂腐而又拒納善言終於自食其果的封建統治者的形象,借以闡明治國中文交必以武備的道理,提醒人們在生活的交往中要提高警覺,防止中奸計、入陷阱。
寫法上,先以昆吾之臾的“歌而遏之”反襯宋襄公久積成屙的拒諫惡習,再以昆吾之臾的識微見著的規勸反襯宋襄公天真可笑的迂腐稟性,既嘲諷了宋襄公,又突現了昆吾之臾忠誠而有膽識的性格。反襯之法,用得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