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劇驂:七麵相通的大路。《爾雅·釋宮》:“七達謂之劇驂。”
(27)所忽:忽視的地方。
(28)誠:確實。
(29)齊果攻燕,取十城:公元前332年,齊宣王趁燕文公才死其子易王初立之機,攻打燕國,取十城。後由於蘇秦的勸說,齊又將十城歸還給燕國。事見《資治通鑒·周紀二》。
(30)蠆(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
(31)且:尚且。
(32)上國:春秋時稱中原諸侯國為上國(與吳、楚諸國相對而言)。
(33)知:通“智”。
“譯文”
燕國與齊國的關係正處於非常友好的時候,齊國卻乘燕國不提防自己,偷偷準備進攻燕國。
蘇秦知道了這件事,急忙前去告訴燕文公說:“齊國將要進攻燕國,大王應該認真考慮對策。”
燕文公說:“我以為要防備的隻是像晉、楚那些大國罷了,齊國怎麼會這樣做呢?”
蘇秦說:“不見得齊國不會這樣做。我曾經去過豚澤,那裏有個養雞的人家。那些雞滿身花紋,長著紅紅的頸毛;大雞帶著一群小雞覓食,小雞啁啁地叫著。忽然,雞的天敵鸇從它們的上空飛過,大雞急忙張開翅膀,保護著那些小雞。鸇無法捕得小雞,隻好飛走了。過了一會兒,飛來一隻烏鴉,和小雞一起覓食。大雞對烏鴉好像對待兄弟一樣,和烏鴉一會兒飛到高處,一會兒又飛到地麵上,非常友好。不料,烏鴉突然銜了一隻小雞飛走了。大雞眼巴巴地望著天空,懊喪極了,好像後悔自己受了烏鴉的欺騙。說來,險惡的巫峽,一般是翻不了船的,卻常常在水勢平緩的江流中翻了船;彎曲的山路,一般是翻不了車的,卻常常在四通八達的大路上翻了車。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不是別的原因,因為安福常常是由於經常地提高警惕才能保持,禍患常常是由於掉以輕心疏忽大意才招來的。”
燕文公聽了不以為然地說:“你實在小心得太過分了!”執意不聽蘇秦的勸告。
不久,齊國果然發兵進攻燕國,一下子就占領了燕國的十個城市。
君子評論說:馬蜂和蠍子尚且有毒刺,人碰見它們還不得不防備,何況那些早有野心的中原國家,怎能不會乘機欺淩弱小之國呢?燕國的國君實在是太愚蠢了!
“評說”
本篇短文,作者勾畫出一個孤陋寡聞、愚昧無知而又剛愎自用、拒不納諫的封建統治者的輪廓嘴臉。所闡明的“福生於所畏,禍起於所忽”的主題,也是至深的生活哲理,即使今天,仍是催人深省的一塊驚木。在寫法上,作者先記後議,托物言理,尤其用蜀雞失雛做況比,使事與理水乳交融,切貼自如。
至於“蜂蠆且有毒,況上國乎”一語,本是據事而感發,自有其“人心惟危”的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