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名弄玉。秦穆公幼女,初生時,有人獻玉璞,令玉工剖之,得碧玉。女周歲,宮中陳列“抓周”,女獨取此玉弄之,故名,因字曰:“簡璧”。稍長,姿慧絕世,善吹笙,不由樂師輔導,自成音調。秦穆公鍾愛之,令巧匠鏤玉為笙,建築重樓使居其中,名叫“鳳樓”。前有高台,名叫“鳳台”。年長十五歲,秦穆公欲求佳婿,弄玉自誓說:“必須得善吹笙的人,且能與我唱和方可擇配。”一天夜裏,月明如鏡,天淨雲空,弄玉焚香,取碧玉笙臨窗吹之,響入雲際。微風拂拂,忽然像有和之者,停吹而聽,其聲亦止,餘音猶嫋嫋不絕。弄玉惘然若失。既就寢,夢見五色霞光中,一美丈夫雲冠鶴氅,乘彩鳳自天而下,於腰間解下赤玉簫,倚欄而吹,聲音清越,洋洋盈耳。弄玉驚醒,言於父。
時有蕭史,周宣王末史官,能文著本末,以備史之不及,遇弄人,陷居終南山,擅長品簫,能致孔雀白鶴盈庭。秦穆公使孟明於終南山訪尋,邀與共載而歸,引謁於鳳台之上。秦穆公見其儀容瀟灑,有離群絕俗之韻。知善簫,命奏之。蕭史舒出簫一枝,玉色溫潤,光彩照人。初品一曲,清風習習;二曲,彩雲四合;至三曲,白鶴翔舞空中,孔雀集棲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秦穆公大悅。即命孟明為媒,蹇叔為儐,送至西殿成親。日居鳳樓,蕭史教弄玉吹簫,為來鳳之曲。
約居半載,夫婦於月下吹簫,忽有紫鳳集於台左,赤龍蟋於台右。蕭史乘龍,招弄玉跨鳳,翔空徑回終南山仙遊洞府。今黑龍潭畔尚有玉女洞遺址,洞有飛泉,泉甚甘洌,飲之者愈病。宋時,蘇東坡任鳳翔通判,轄周至事務,嚐飲於此。且吟《玉女洞》詩:“洞裏吹簫子,終年守獨幽。石泉為曉鏡,山月當鐮鉤。歲晚杉風盡,人歸霧雨愁。送迎應鄙陋,誰繼楚臣謳。”蘇學士還抒詩《調水符》,且寫前序:“愛玉女洞中水,既致兩瓶,恐後複取;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詩曰: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澠,皎若鶴與鳧。吾今即謝此,但視符有無。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餘。多防終無及,棄置為長籲!”
千年名刹仙遊寺
仙遊寺,位於馬召鎮南2公裏,黑水河畔,四山環抱,一水中流,獅山東踞,象岑西盤,玉女垂簾,九皋疊翠,西山登霧,仙橋古渡,貓阪驚步,龍潭虎穴,寶塔放光,斜陽晚照,環境優美,詩情畫意,景色宜人,仙境名勝。
隋文帝楊堅非常喜愛玄池的自然風光,於開皇十八年(598)在這裏修建了避暑行宮,取名“仙遊宮。”
隋仁壽元年(601),隋文帝為了安放他早年得到的天竺婆羅門沙門贈送的佛舍利,頒詔曰:“率土之內,選高爽清淨處,創建靈塔”,安置佛舍利。是年,長安大興善寺高僧童真和尚,奉送舍利至仙遊宮,建靈塔安置佛骨舍利,改稱“仙遊寺”。
隋唐時,仙遊寺為鼎盛時期,唐宣宗大衝年間(847-859),曾將仙遊寺擴析為:南寺、北寺、東寺;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仙遊寺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繼而擴建,規模宏大,易名為“普緣寺”;清康熙二年(1663),恢複為原名“仙遊寺”。
仙遊寺,風景如畫,人間仙境,體現了人與山水自然之和諧,吸引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西周,穆天子駕八駿,休於玄池上,演廣樂三日忘返;春秋之時,秦穆公之幼女弄玉與蕭史吹簫引鳳,隱居為仙;後漢,馬融曾於此構築石室潛心苦讀,後被召,終成為一代名儒;唐代畫聖吳道子曾在這裏留下了“天王鬼神飛仙像”石碑;大詩人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數到仙遊寺裏來”,造就了他一生的創作高峰期,寫下了千古絕唱《長恨歌》;盧倫、王勃、陳鴻、王質夫、岑參、李商隱、蘇軾等也曾在這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