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特色的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山區的特色小吃,厚畛子的洋芋糍粑不吃不知其妙,它的筋、光、香,勝似美味佳肴,令人百吃不厭,吃了還想吃。糍粑吃法各樣,涼吃又叫幹吃。幹吃時可以蘸蜂蜜,則香甜爽口;蘸蒜泥或蘸醋辣子水吃,則清新刺激;也可蘸芝麻吃,則鮮香撲鼻。還可以油炸幹吃,既有元宵的光、軟、筋,又有鍋巴的脆、香、酥。糍粑熱吃也叫湯吃,易於消化。湯吃時可以弄些鮮蒜泥和生薑調味,吃醋水或漿水均可。吃醋水湯時可讓人酸辣出汗,吃漿水泥可以幫你降溫瀉火。熱吃時還可以連同青椒入鍋炒著吃,別有一番滋味。

厚畛子糍粑好吃,關鍵是當地出產的洋芋好,外表光溜、皮薄肉嫩,雞蛋大小且個體均勻,好似黑河中的鵝卵石那樣光滑瓷實。因為這裏海拔在1500米左右,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一般是公曆3月底4月初下種,8月中下旬收獲,生長期較長,營養成分豐富且含量高。加之這裏的油沙土,特別適宜洋芋生長。

山裏人熱情好客,過去用糍粑招待來客,是因為沒有啥好吃的,如今用糍粑招待客人吃的是新鮮。做糍粑隻不過是厚畛子洋芋的一種吃法而已,洋芋如果下到玉米糝子鍋裏格外油香黏糊,不傷腸胃,而不像紅芋下鍋那樣利湯利水,令人胃作酸。洋芋還可以做炒肉片、炒肉絲,做成粉皮、粉絲、鍋巴等小食品。完全可以說,如今小洋芋闖出了大市場,成為山區人致富的主要作物。

願您抽空來厚畛子農家樂親自嚐嚐洋芋糍粑,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饋贈。

深山的傳奇故事

大山深處有傳奇,這裏竟然發生過中國最早的工人起義。因為地處原始森林,明代以後進入了全麵采伐時期,大批伐木工人被集中在此地,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清嘉慶十八年(1813),伐木工人終於不堪忍受饑餓交迫的日子而爆發了大起義,2000多工人占領了厚畛子,繼而轉戰四川、貴州,成為一支很有實力的起義軍。這在沙梁子三義廟的碑文上都有記載。厚畛子搞旅遊開發,若在鎮南麵的照壁前建一組清代的起義群雕,定會為小鎮增色不少。

厚畛子往上,秦嶺梁頂有驛站遺址營盤梁。營盤梁地麵相對平整,有石磚砌就的城圈。城內房屋塌倒、一片荒敗,一株小桃在碎磚旁掙紮生長。高大石碑斷成數截,臉麵朝下,沉睡草間。隻一塊清康熙年間的碑,仰麵青天,稍許完整像是在訴說著重建驛站的事。

營盤梁頹於燹亂的小小驛站出土過千餘老磚、百餘石條,大量箭頭、銅錢、鐵鏃……1935年紅二十五軍攻打過營盤梁,1947年李先念率中原解放軍在此與國民黨軍隊和民團激戰,山間的樹林裏埋葬了無數戰死者的屍骸,誰屬國民黨誰屬共產黨從那些枯骨上已難說得清楚,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他們化做泥土,將永遠與青山同在了。

厚畛子西邊,臨河有棧道,石孔整齊排列。石樁插入其間,上棚石板,為青苔所蓋。這樣的棧道,儻駱道上一共有13處之多。望著那些棧道遺跡,念及“地崩山摧壯士死,天梯石棧相勾連”的詩句,一種悲壯與凝重油然而生。

醉人的山歌

山歌,是山區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的歌曲,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厚畛子山歌優美自然而不尚修飾,其歌詞不拐彎抹角,不矯揉造作,通俗易懂、明白如話,常常是經過山區人民多年生活的體驗而提煉出的口頭語言,有著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一般來說,厚畛子山歌的歌詞一般由四句組成,五句式的也很常見,還有三句、六句的,和在句中插入垛句或組成穿名子的歌詞。曲調也十分豐富,跳進多、音域廣,旋律起伏大。主要有下麵五類:

小鎮街景“山歌號子”又稱“拉號子”或“吼號子”,其中有無詞和有詞之分。無詞號子純用襯字,有詞號子的特點是詞短號子長,有的甚至隻有一句詞,詞後接唱一段元詞的號子,這種號子均用高腔演唱。“山歌調子”亦稱“調子”,是當地山歌中詞曲相對固定字長的一種形式。它除了每曲都有固定的名稱外,歌中大都摻有長短不等、地方色彩濃鬱的襯字、襯句。“通山歌”又稱“茅山歌”、“草歌子”、“姐兒歌”、“班子歌”等等。稱呼因地而異,但都是指一種可以即興填詞的歌調而言的。這類山歌亦大致可分為節奏自由、音調悠揚的和節奏規整、結構嚴謹的兩種。“鑼鼓草”是在農忙季節、特別是薅草季節演唱的山歌。在舊社會,當地人就有農忙季節組織唐將班子之類互助組織的優良傳統。在這種集體勞動中專有一名歌手,身背鑼鼓口唱山歌進行鼓動或助興,稱之為“鑼鼓草”。它的曲調各地不同,但六句為單樂段,間以鑼鼓過門。歌調除了一些特定的外,大都可以即興編唱,或將歌手熟悉的其他民歌拿來演唱助興。風俗歌曲是山民婚喪嫁娶等風俗活動中所唱的民歌。厚畛子山歌一般均在山野裏放聲高歌,大多用高腔;在集體勞動中有時互相對歌,一領眾合,此起彼伏,十分熱烈,謂之“打對台”。有些山歌放在別的環境裏亦可平腔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