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政協
尚村鎮位於周至縣城東部約25公裏處,北以渭河與興平市相望,南和九峰鄉相連,東與戶縣接壤,西與終南鎮毗鄰。西寶108國道橫穿該鎮,交通方便,資源豐富,地勢平坦,氣候濕潤,土地肥沃。全鎮27個自然村,228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5.2萬人,耕地麵積53400畝,是全縣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過程中,鎮域產業基本形成,其中,鎮西南部王屯、西坡的辣椒生產基地,年產辣椒30多萬斤,已打入國際市場;北部沿渭河灘一線土地水位較高,土地濕潤,宜於發展果品、蔬菜、花生、大豆、旱蓮菜的生產,現有麵積已達1.6萬畝;龔家莊竹器編織業,曆史悠久,產品達20多種,遠銷關中各地;神靈寺、張屯、澗裏、水屯等村的掃帚、葦席、竹籠、篩子、背籠等手工藝產品亦遠近聞名。
小鎮街景尚村鎮建置曆史悠久,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周至縣建立,迄2000餘年,尚村先後歸周至縣、終南縣所轄。秦厲共公二年(前475)建上林苑,尚村臨川寺位於其中。秦昭王於今臨川寺村建長楊榭,在村南建長楊宮。榭是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漢高祖時廢棄,漢武帝重修長楊宮,在附近建五柞宮、葡萄宮,並重新開辟上林苑,將長楊榭等宮觀修葺得煥然一新。在長楊榭附近,建成圍欄,放養各國和諸侯進貢的百餘種野獸,據史載,這是當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皇家動物園。史載漢武帝喜好和動物中最凶猛的熊捕鬥,一日擊熊24隻,因之改長楊榭為射熊館。
在尚村鎮的西南方向處,坐落著赫赫有名的秦漢長楊宮遺址。這裏發掘出過許多文物。譬如,清代曾出土長楊宮鼎,近年被考古單位采集了大量的瓦當、空心磚、回紋鋪地磚、子母磚、石磨、鐵鍋、銅鏡、箭矢、陶矢、陶罐等。其中瓦當最為豐富,動物圖案有白虎、青龍、朱雀、玄武等,篆書有“漢並天下”、“與天毋極”、“長樂未央”、“千秋萬歲”、“宮”字等。裝飾紋有雷紋、雲紋等。均為西漢初年造,直徑15厘米,專家們向來以秦磚漢瓦並稱珍品。
古籍《三輔黃圖》卷三雲:“長楊宮,在今周至縣東三十餘裏,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畝,故為宮名,門日射熊館,秦漢遊獵之所。”《元和郡縣圖玄》卷二“京兆府周至縣”雲:“秦長楊宮在縣東南三十三裏”。建國後經地下發掘之遺物及有關專家考證,長楊宮主址應在終南鎮竹園頭村西黃土崗上,其西瀕臨赤水,南至終南鎮寨子、馬蓬村,北至終南鎮新村,東至尚村鎮神靈寺、南寨村。長楊宮由秦昭王始建。村老傳說,秦始皇根據李斯建議,每旬在長楊宮一帶狩獵,既示威武於天下,又杜絕在宮中奢侈玩樂。漢武帝重修長楊宮,在附近建五柞宮、葡萄宮。長楊宮以院內有垂楊數畝而得名,五柞宮以院內有五棵高大的柞樹而得名,葡萄宮以種植西域進貢的葡萄命名。這組宮觀群互相屬連。漢武帝公餘酷愛種樹植草,上林苑是皇家樹木種植園,將眾多諸侯和各國進貢的名木花卉3000餘種彙植苑中。射熊館則是野生動物放養場,供皇家和外國使節打獵取樂。據史載,漢武帝曾多次到長楊宮射熊館,而且喜歡親自與野獸搏鬥。建元三年(前138)漢武帝遊獵長楊,駐長楊五柞宮。武帝率萬騎獵長楊,獵獲頗多。隨行詩人王龍標作的《上林遊獵詩》說:“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獵長楊。樓頭少婦鳴箏笙,遙見飛塵入建章。”西漢文學大師司馬相如,看到漢武帝以皇帝之尊,親履險境,不以為然,乃精心作成名篇《上林賦》,規勸這位以捕殺野獸取樂的天子,罷射獵,重農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