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精美的碑碣和石雕群,以修建記、墓碑、墓誌為多。碑文書法質樸多變,書體秀逸多姿。文書俱美的當推《重建文廟、文昌宮碑記》,行文流暢,書法沉雄樸茂;《重修城隍廟碑記》的楷書清秀俊美;《創建義學碑記》的行草結構朗潤;城隍廟《經幢對聯》的行書飄灑飛動。碑額的蟠螭紋、碑緣的人物和動物裝飾紋樣,工細規整,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古城的碑碣是曆史的檔案和書法藝術寶庫。

東門一帶集中著大型石雕。城東南的白雲塔,六角形,據說原七層,“文化大革命”中被拆,今天隻能見到路邊堆放著幾十塊巨大的漢白玉構件。塔的底層由直徑1.58米、周長4.98米的巨石雕成,側麵雕著風格粗獷的蓮花紋飾。塔南有兩尊1.3米的石像,風格粗樸,不及城東城北石洞中的小石雕像刻得精巧。城東南有四角三層的焚紙塔。文廟三龍戲珠大浮雕,長2米有餘,寬1.4米,三條巨龍騰空欲飛、爭嬉巨珠,首尾呼應,構圖圓滿、刻工嚴謹,造型中的一鱗一須也精細入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隨地散放著眾多的鼓形柱礎石、雕花門礅,鋪地青磚上均刻著“道光四年”的字樣。衙署的鼓形雕花門墩,1.4米高,巧妙利用了雪白的漢白玉中的天然紋理,刻成栩栩如生的動植物圖案。這裏的碑碣和石刻,件件通體潔白晶瑩,是清代石雕的佳品。

遺址周圍的藥王洞、關帝廟、鐵廠坪、楊泗將軍泉、靈泉等名勝,珍珠般鑲繞周圍。藥王洞在城北半山腰崖洞中,洞前曾建有懸空閣。鐵廠坪在鐵廠溝內,遺留有清代道光、鹹豐年間采礦、煉鐵等遺址。城東城隍廟的大鐵鍾,高1.13米,胸圍2.17米,此鍾就是用鐵廠坪的鐵就地鑄造的。

楊泗將軍泉在都督門東南,泉邊有棵大楊樹,高20餘米,兩抱粗,根下湧出三眼泉,彙成小溪急流,流量近每秒0.4立方米,水溫攝氏10度左右。據《佛坪廳誌》載:“將軍楊泗名從義,字子和,宋開國侯,知洋州。”這裏傳說著楊泗將軍開泉的悲壯故事:楊泗將軍隨皇帝征戰路過都督鎮,天氣炎熱,三軍人馬焦渴。皇帝急令楊泗將軍找水。楊泗將軍察看地形後,用力揮動鋼鐧,在大楊樹下猛捅,泉水立進湧出,即回複皇帝。皇帝問:“有水沒?”楊泗答:“清水長流。”皇帝大怒:“細水長流豈不渴死三軍?欺君誤事,斬首!”等皇帝飲了泉水,方知把“清水”誤聽為“細水”,在楊泗將軍泉邊建廟紀念。今廟址尚存,山民往來紀念,香火不絕。村裏引來泉水建為小小電站,飲水用電不忘掘泉人。

眾多的古樹名木和多彩的山萸花

太白山有植物2700餘種。不少樹木是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其中屬國家三級保護樹種的有華榛、青檀、領春木、金錢槭、水曲柳、陝西鵝耳櫟等;屬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的有太白紅豆杉、水青樹、連香樹、三白樹等;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有太白珙桐(也叫鴿子樹)等。

進入太白山南麓,路旁有株直徑約1米的大樹,人稱鐵甲樹。鐵甲樹即刺葉櫟,因其生長極慢,且材質堅硬,刀砍斧斫不易斷,故有鐵甲木之稱。鐵甲樹幹上苔蘚斑駁、枝繁葉茂,約有兩千年以上樹齡。看它,就如同閱讀一本“樹書”,觀覽一行曆史,拜謁一位久經風霜的哲人。它將堅定、勇敢、矢誌不移寫在了大山的岩隙裏。

太白山的原始森林別是一番景致:空中,疊翠百丈,遮天蔽日;地上,巨樹密排,落葉盈尺;地下,盤根錯節,樹石倚抱。這裏的鬆樹最多,大都長在石頭夾縫之中,或者長在腐朽了的落葉上。隻要有一條石縫或是一層薄土,鬆樹都能落根立身,而且向不同方向伸展枝翼,塑造各種形象:“參天鬆”剛直堅強,“迎客鬆”招手示意,“蒼龍鬆”蜿蜒曲折,“連理鬆”難分難解,“結義鬆”三五同根。

鬆樹林最大的地方,在海拔1800米處的涼水井。這是鬆的世界:路從鬆林過,廟在鬆林修,鳥在鬆林鳴,金絲猴在鬆林蕩秋千……陽光從鬆樹間照下來,變成一條條“光線”。周圍靜得出奇,獨行的人走在鬆林中若大喊一聲,會把自己驚出一身冷汗。

再往上是十數裏枇杷林。五月下旬,走進枇杷林,如同墜入花的海洋。

山萸,也稱山茱萸,屬落葉喬木,花有香味。秋末冬初,果皮呈紅色,采收的果實去核後稱之山萸肉,有補肝益腎、澀精斂汗之功能,中醫以其果肉入藥。它是常用的滋補藥。

厚畛子鎮的花耳坪春秋短、冬夏長、溫差大,土壤成分以褐土和山地石渣土為主,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地貌適宜於山茱萸生長。

在花耳坪,一片又一片的山萸樹布滿山溝。它從地上直接長出四五枝黑褐色的主幹,然後向四周分杈長開,枝條繁盛、樹冠不大。赤條條的樹枝上冒出點點嫩芽,一簇簇燦爛的小黃花像一把把小傘掛滿枝頭。

西部大開發,再造秀美山川,以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護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實施以來,荒蕪的溝壑變成蔥鬱的林地。目前,全鎮種植生態型經濟林已有1.5萬畝,以山茱萸、花椒為主栽品種,年產量達2000餘噸。花耳坪建成為西安市最大的萬畝優質山茱萸生產基地。

山茱萸經濟林的發展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給這裏的農民開辟了致富的路子,拓展了旅遊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