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求 索 篇(3)(3 / 3)

在此前後,受共產國際指示在楊虎城部進行統一戰線工作的王炳南,也通過各種方式向楊虎城進行共同抗日的宣傳,使楊虎城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正確主張的認識和理解。

經過多方麵的努力,中國共產黨與第十七路軍的關係已初步得到了確定,紅軍與第十七路軍接觸地帶,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停戰和互不侵犯的狀態。

紅一方麵軍出師東征

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窯堡會議於1935年12月23日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第二天,毛澤東和周恩來即致電彭德懷、楊尚昆、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左權,下達了關於東征的行動計劃,指出:中央討論了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及行動計劃,通過了軍委的報告。關於行動方向,如(在富縣)東村時所定。要求以40天為期,完成渡黃河東征的準備工作。②③《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499、504―505、506頁。

193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討論了東征山西的方針和準備工作。毛澤東在發言中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情況。毛澤東在作結論時強調首先要打勝仗,才能創造蘇區;還對新兵的補充和訓練,幹部的訓練和配備,槍支彈藥的修造,被服、食鹽的供應等各項準備工作,提出具體任務和要求。②。

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舉行常委會議,討論行動方針和組織分工問題。會議決定:彭德懷、林育英(張浩)到中央政治局工作;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林育英、何凱豐(何克全)隨紅軍主力行動;周恩來、秦邦憲、鄧發組成中央局,周恩來任書記,主持後方工作,王稼祥病愈後可參加會議。③。

1月19日,西北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簽署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東進抗日及討伐叛國賊閻錫山的命令》,命令英勇的抗日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同日本直接開火;命令陝甘蘇區的抗日紅軍和遊擊隊、赤衛軍、少先隊,堅決保衛陝甘蘇區,擴大陝甘蘇區這個抗日戰爭的根據地;命令黃河兩岸的抗日紅軍、遊擊隊和民眾,奮勇過河東去,在河東發展抗日根據地,配合紅軍主力打大勝仗。《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507頁。

在這一命令簽署後,為嚴守行動秘密,直至2月12日紅一方麵軍主力東渡黃河以前才予以公布。

在中共中央和西北軍委領導人為東征進行周密安排和部署的同時,中共中央與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聯絡與談判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為了加強對這兩支部隊和一切願意或可能與紅軍聯合抗日的其他地方實力派的工作,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博古(秦邦憲),於1月26日署名頒發了西北辦事處《關於成立外交部的命令》,命令全文是:“為加強對外連(聯)絡、宣傳、外交等事宜,以貫徹及實現本政府最近主張之組織抗戰國防政府及抗日聯軍起見,特在西北辦事處下設立外交部,並以博古同誌兼任外交部長。此令!”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西北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36頁。

西北辦事處外交部的成立,為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證。

在秦邦憲簽署《關於成立外交部的命令》的當天,也就是1月26日,毛澤東離開瓦窯堡,前往延長縣城。這一天,是農曆丙子年正月初三日。

毛澤東離開瓦窯堡後,經馮家坪、文安驛(均屬延川縣)、後段家河(屬延長縣),於1月29日到達延長城。1月31日,毛澤東在延長城主持召開了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彭德懷、楊尚昆、葉劍英、林彪、聶榮臻、徐海東、程子華等。會議進一步討論了戰略方針和東征戰役問題。毛澤東在發言中反複說明東征討伐閻錫山,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對我們有利,指出:我們執行的是在發展中求鞏固的方針,希望通過東征建立一塊根據地,與陝北根據地連接,也解決紅軍的給養和擴大等問題。②《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第508―509頁。

毛澤東在補充發言中說:一定要保證黃河各渡口在我手中,使我進退有據。②。

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宣布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彭德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總參謀長葉劍英、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組織部長黃克誠、敵軍工作部部長李濤、民運部長劉曉、宣傳部長陸定一、後勤部長楊立三。

2月4日,毛澤東和彭德懷離開延長縣城,經延川縣境,前往清澗袁家溝。在此前後,張聞天由瓦窯堡啟程,趕到清澗,與毛澤東等彙合。

毛澤東在袁家溝偵察渡口情況,督促渡河準備工作期間,適逢大雪。毛澤東詩興遄發,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