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遍地開花

●1982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宣部關於把每年3月定為“全民文明禮貌月”的通知。

●廖井丹在6月12日再次登上麒麟山,揮毫潑墨,寄語三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

●危急時刻,陳燕飛不顧自己已經懷孕5個月,決心下水救人。

● 遍地開花

開展五好家庭活動

“五好家庭”活動是在各級黨委領導下,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由各級婦聯具體組織領導,於1979年逐步在各地開展起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五好家庭”活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已湧現出“五好家庭”380多萬戶。許多地方認真地開展這一活動,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

幾年來,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各地普遍認為,“五好家庭”活動是一項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深入到社會細胞中去的基礎工作,是綜合治理社會弊病、深入持久開展“五講四美”活動、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好方法。

廣大幹部、職工、社員,男女老少,對這一活動樂於接受,十分歡迎。“五好家庭”活動開展比較好的地方,社會道德風尚有了明顯變化,出現了許多新的氣象。

“五好家庭”活動改善了家庭中和鄰裏間人與人的關係,建立了一大批民主和睦的社會主義新型家庭,家風、民風發生了變化。

在陝西省,岐山縣故郡公社諸村大隊有12個生產隊、2600多口人,自“五好家庭”活動開展以來,全大隊沒有發生過一次打架現象。

愛國家、愛集體的新風尚和助人為樂、不計報酬的共產主義精神也得到大力發揚。不少城市在創“五好家庭”的基礎上,湧現出許多“五好大院”、“五好樓”,形成了家家和睦,院、樓團結,男女老少講文明禮貌的好風氣。

同時,也加強了對青少年的教育,各種刑事案件、民事糾紛比過去明顯減少,促進了社會治安的好轉。

在北京,焦化廠職工宿舍區從1975年至1980年被勞教的青少年有17人。而在1980年6月,焦化廠居委會婦代會在垡頭街道黨委和焦化廠黨委共同支持和領導下,開展“五好家庭”活動,重視教育子女的家長越來越多,青少年犯罪大大下降,再也未發生過一起盜竊、鬥毆的現象。

“五好家庭”活動也解除了職工、社員的後顧之憂,激發了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基層各項工作也因為活動的開展得到順利進行。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反映,凡是“五好家庭”活動開展得深入、普及的地方,各項工作都容易開展。

陝西省蒲城縣1979年隻有43對育齡夫婦報名生一個孩子。開展“五好家庭”活動後,全縣自願報名隻生一個孩子的育齡夫婦達到9089對,占全縣所有育齡夫婦的915%。

新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1981年4月,“五講四美”的新風吹遍了四川省自貢市鴻鶴化工廠。人的精神麵貌也起了變化,講貢獻為國分憂的多了,學雷鋒做好事的多了,參加義務勞動引以為榮的多了,堅持正氣抵製歪風的多了,講文明禮貌、講衛生的多了。

工廠幼兒園有些老師、招待所有些服務員原來工作不安心。這些單位開展了“為您服務勝似親人”的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幼兒園的老師們紛紛提出,要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兒童,講禮貌,講衛生,從老師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兒童做表率,為家長減輕負擔。

幼兒園的老師們對孩子關懷備至,下雨天,背著孩子上廁所。孩子的衣服破了、髒了,主動給縫補、換洗。孩子生病了,主動送醫院去治療。有的孩子頭上長瘡,理發館嫌髒不給孩子理發,老師自己掏錢買了理發工具給孩子理,還到山上采中草藥給孩子洗頭。

職工們對幼兒園的工作十分滿意,解除了後顧之憂,幹活更有勁了。

招待所的工作也有了很大起色。客人一來,服務員立即迎上去,招呼“請坐”,倒開水。客人有了病,把飯菜送到客人手裏。客人的衣服破了,服務員主動代為縫補。

很多客人都反映:“住在這個廠的招待所像住家裏一樣。”

運輸隊在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中,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四條要求:

一、埋頭苦幹,為國分憂,節約能源心靈美;二、安全行車,遵章守紀,禮讓“三先”行為美;三、服務周到,對人和氣,不說髒話語言美;四、愛護車輛,車容整潔,停車整齊環境美。

運輸隊按照這些要求改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車車節油,人人節油。過去開繞道車辦私事的比較多,現在沒有了。駕駛作風也有了改進,開“英雄車”、“霸王車”、“賭氣車”的不見了。服務態度改好了,工作主動,講文明禮貌,不說髒話了。

靠“方向盤”吃農坑農等不正之風得到了糾正,而且出現了拾金不昧、業餘時間主動修公路等好人好事。停車整齊了,車容也整潔了。

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以來,月月超額完成運輸任務。運輸隊被評為全市交通安全先進單位,48個駕駛員中42人被評為“四好”駕駛員。

廠團委組織青年每周星期五輪流到火車站做服務工作,扶老攜幼,提包,送開水,協助維持秩序,清垃圾,除雜草,搞好環境衛生。

許多青年發揚了雷鋒精神,服務工作做得很出色。有一次,一位老太太下車後站在車站發愣,一個青年主動上前攀談,原來她是從香港來自貢探親的,不知道親人住地的具體地點。

青年就主動接過行李箱,扶著她上了公共汽車,送到招待所安置好了才回廠。

後來,這位華僑寫來了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

我一踏上家鄉土地,就有這素不相識的青年幫助、照顧,在香港根本不會有這樣的事。

團中央表彰少先隊員

1982年5月24日,新華社北京報道:

共青團中央最近作出決定,授予黃淑華、張新龍、魏世俊、羅從林、王玉梅以“優秀少先隊員”的光榮稱號。

黃淑華是福建省漳浦縣六鼇公社龍美大隊龍美小學的少先隊員。

1981年3月29日上午,12歲的黃淑華與兩個女孩到前江海灘拾麥螺,不慎同時跌進2米深的港汊中。稍會遊泳的黃淑華在危急時刻,奮力搶救兩個同伴。當她猛力將一個女孩推向淺灘後,又用盡全力將另一個女孩推上淺灘,而自己卻因體力耗盡,英勇獻身。

張新龍是甘肅省隴西縣種和公社楊寨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擔任學校少先隊大隊長。

1981年6月21日,他與同學呂仁祥等去購買畢業紀念品途經水壩時,呂仁祥下水洗澡不慎沉落水底。張新龍毅然撲進水裏,竭盡全力把呂仁祥頂出水麵,呂仁祥隨即被聞聲趕來的青年拉上了岸,但張新龍自己卻沉沒水底,光榮犧牲。

魏世俊是天津市北郊區朱唐莊公社北何莊小學四年級的少先隊員。

1981年7月4日下午,她和同班同學郭德霞等到水渠遊泳。遊到中途,郭德霞支持不住,魏世俊一個猛子紮下去,用頭頂起郭德霞往前遊。離岸邊還有一米多遠時,魏世俊用力把郭德霞推向岸邊,郭德霞沒抓住岸上的蘆葦,又滑了下來,魏世俊用盡最後一點力氣,第二次把郭德霞推向岸去。郭德霞得救了,魏世俊卻沉入水底,光榮犧牲。

羅從林是四川省萬源縣花樓公社小學五年級的少先隊員。

1981年6月24日早晨,羅從林沿著鐵路冒雨去上學,發現一塊巨石橫臥在隧道前彎道處。他雙手抱著石頭兩腳蹬著枕木,使盡全身力氣想把石頭移走,巨石卻紋絲不動。這時,遠方山穀裏傳來了汽笛的長鳴,一列火車風馳電掣地開了過來。羅從林就把紅領巾舉在頭上揮舞著奔向火車,同時大聲喊叫。他在大風中幾次摔倒在路基上,又爬起來繼續向前跑去。司機發現了前方的信號,落下了刹把,避免了一場嚴重的事故。

王玉梅原是天津市和平區官溝街小學5年級的少先隊員。她5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地接送一個下肢癱瘓的女同學上學,表現了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

團中央的決定指出:

黃淑華、張新龍、魏世俊、羅從林、王玉梅等5名少先隊員,是在黨的哺育下,在“學雷鋒、樹新風”、“五講四美”活動中湧現出來的優秀少年。

他們那種熱愛集體、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牢記“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思想,臨危不懼、舍己救人的英雄行為,勤奮學習、熱愛勞動、文明禮貌、樂於助人的共產主義品德,是全國少年兒童學習的榜樣。

團中央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兒童向他們5位同學學習,立誌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新一代。

山西五講四美好風貌

山西省偏關縣響應上級的指示,在全縣單位和鄉村開展以“五講四美”為中心內容的“文明單位”、“文明村莊”活動,促進全縣社會風氣的好轉。

其中,“文明單位”的內容和要求是:

環境要美化,經常講衛生。

不說粗野話,對人不蠻橫。

按時上下班,法紀為準繩。

團結兼友愛,助人以為榮。

積極搞工作,業務須精通。

愛黨又愛國,廉潔為人民。

“文明村莊”的內容和要求是:

農村幹部,廉潔奉公。

集體事業,人人操心。

家庭鄰居,和睦相親。

婚姻自主,財禮不收。

晚婚節育,一胎光榮。

勤勞致富,嚴禁賭偷。

相信科學,不搞迷信。

言行文明,禮貌待人。

綠化環境,講究衛生。

活動開展後,偏關縣各機關、各企事業單位從改變環境衛生麵貌做起,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

農村社隊一點也不落後,紛紛發動社員群眾製訂村規民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在窯頭、天峰坪等村莊,各村因陋就簡,辦起了影劇院、俱樂部、圖書室。老營村組織起30多人的業餘宣傳隊,編演生動活潑的節目,宣傳精神文明。

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莊”活動以來,全縣各單位各鄉鎮幹勁十足,熱情高漲,紛紛行動了起來,全縣良好的社會風氣逐步形成。

在縣糧食局陳家營糧站,職工開始勤儉辦企業,把過去花錢雇人幹的裝車、卸車、裝包、倒倉等站內零雜工作,全都由自己承擔起來。僅僅這一項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為國家節約資金3276元。

縣綜合公司在開展“文明單位”活動不到一年的時間,僅僅登記在冊的,職工做好事423人次,其中拾金不昧的16人次。

隨著“文明村莊”活動的開展,在農村湧現出一大批“好媳婦”、“好婆媳”、“好妯娌”、“好鄰居”。

老營公社老營大隊過去吵架、打架在全縣是出了名的,開展“文明村莊”活動後,全村家家戶戶和睦相處,老老少少互相關照。

忻縣地區召開調解民事糾紛先進單位代表會議,老營公社老營大隊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社員愛國家、愛集體的多了;家庭講團結、鄰舍講和睦互助的多了;破舊俗,樹新風,同壞人壞事作鬥爭的多了。

除了山西省,其他的省份也有很多通過開展活動來改變麵貌的例子。

山東省鄒縣各社隊在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中,結合農村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普遍製訂鄉規民約,使農村的社會風氣發生了較大變化,湧現出大批好人好事。

鄒縣農村在實行生產責任製以後,生產迅速發展,社員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但在一些社隊中,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罵街打架、鋪張浪費等現象時有發生。社隊幹部和群眾都希望能製訂出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社會道德公約。

1981年7月,鄒縣縣委適應群眾的要求,首先發動城關公社南關大隊的幹部和社員,討論製訂了鄉規民約。

鄉規民約規定:

愛國家愛集體,不做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事;遵紀守法,對壞人壞事要敢於揭發鬥爭;學政治,學科學,學文化,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互相幫助,團結友愛,不貪占別人的便宜;不酗酒罵街,不打架鬥毆;講衛生,管好飼養的家畜、家禽;不亂倒汙水、垃圾;尊老愛幼,尊幹愛民;勤儉持家,計劃生育。

鄉規民約還規定了對違者的處罰辦法。

南關大隊執行鄉規民約後,全大隊的社會風氣為之一新。製定鄉規民約初見成效,鄒縣縣委決定在全縣推廣南關大隊的這一經驗。

各大隊都發動社員結合本隊情況,製訂出鄉規民約,並且通過廣播、幻燈、黑板報、演出文藝節目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