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行業新風

●崇文門第二旅館的職工每天為旅客做了多少件好事,是很難統計的。像董文利做的這件好事,是因為那位父親回到家中寫來感謝信之後,大家才知道的。

●在夏令時節,公司還組織管理人員為行車人員遞毛巾、送茶水。據統計,在一個暑期,光茶葉就用了120多公斤。

●一件件為民排憂解難的小事,猶如一陣陣溫暖的春風,通過杭州輪渡公司吹向四麵八方。

● 行業新風

個體工商戶提高覺悟

1981年5月,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決定在個體戶中開展“五講四美”活動,讓個體戶也積極參與“五講四美”,提高優質服務。

根據個體工商業戶的具體情況,在行政部門的指導下,佳木斯市個體戶製定了具有自己獨特特色的“五講四美”內容。

“五講”的內容是:

講文明經商,講禮貌待客,講清潔衛生,講遵紀守法,講社會公共道德。

“四美”的內容是:

心靈美,要求做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自覺遵守政府製定的各項政策法令,堅持社會主義經營方向;

語言美,要求做到對待顧客和氣、文雅,來有迎聲,去有送語,有問必答,不講粗話,不惡語傷人;

行為美,要求做到不抬高物價,不缺斤少兩,公平交易,如實向政府報告經營情況,按時繳納稅金和管理費,維護社會秩序,勇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

環境美,要求做到營業場地整潔,不亂扔廢物,不妨礙交通,不損害公共設施和花草樹木。

為了推動這一活動的開展,佳木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召集112名骨幹分子,給他們進行相關內容的培訓。旨在通過他們帶動“五講四美”活動的開展。

同時,幫助各行業建立起好人好事登記簿,製定月檢查、季評比和年終獎勵等多項製度。另外,還先後三次召開現場會,推廣先進單位的經驗。

通過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佳木斯市工商個體戶端正了經營思想,提高了服務質量。個體工商戶的社會主義覺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偷稅漏稅、抬高物價等違法經營現象大大減少。

在1981年下半年,全市工商個體戶向國家繳納的稅金和管理費比上半年增長70%。經營煙酒、雜食、修理、服務業的個體工商戶,基本都能做到明碼實價,積極接受群眾的監督。為了總結經驗,交流經驗,鼓勵先進,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召開了獎勵大會。

在獎勵大會上,政府表彰了個體工商業戶在“五講四美”活動中湧現出的10個先進集體、47名先進個人和19名行業積極分子。

開展文明禮貌的服務

在《關於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聯合倡議》中,對“窗口”行業提出了特別要求:

各行各業都要把自己的業務活動和日常工作同“五講”、“四美”聯係起來。商業、服務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是社會文明風尚的“窗口”,這些部門的職工要把“文明經商、禮貌待客、方便群眾”作為自己為人民服務的主要標誌,使人民群眾處處感到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溫暖,並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他人,影響社會。

北京崇文門第二旅館在開展“五講四美”活動後,他們的服務工作有了新發展。一位采訪過崇文門第二旅館的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采訪經曆:

當記者打電話聯係采訪第二旅館時,“嘟——嘟——嘟——”等了快半分鍾,也沒人接電話。

正當記者感到總機的服務態度讓人失望時,話筒裏突然傳來了電話員溫雅的聲音:“您好!剛才我去端飯,讓您久等了,實在對不起。您找誰?”

親切的問候、誠懇的歉意,頓時讓記者疑慮全消。

電話員告訴記者,凡是打電話的人都怕態度不好,不給接線。所以旅客打電話時總是說話很客氣,不敢得罪電話員。

在這種情況下,電話員在接線時,要特別注意尊重、體貼對方,多使用文明語言。

接聽電話先問“您好”;需要對方幫助找人時表示“謝謝”;通話結束後講“再見”。這樣,雖然彼此見不到麵,卻依然能溝通感情,彼此建立信任,可以消除打電話人的顧慮。

像總機電話員這樣尊重和體貼旅客,在這個旅館的服務員中早已形成風氣。

為了更好的服務旅客,更好的配合“五講四美”活動在旅館的開展,第二旅館的服務員開展了“假如我是一個旅客”的活動。

從“假如我是一個旅客”出發,讓每個服務人員細心體會旅客的需要、困難和心理,並以此製訂相應的服務措施,讓各地旅客即使身居異鄉,也能感到就像在家裏那樣方便,那樣溫暖。

為了讓旅客處處感到方便、舒適、溫暖,第二旅館還製訂了44項服務措施,內容詳細具體,為旅客想得可算是體貼入微。

對於旅客的稱讚,第二旅館的經理李洪才曾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旅店服務大有學問,別說40多項,就是400多項,也不能包括四方旅客的所有需要。要搞好文明服務,最根本的還是靠服務人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共產主義的高尚品質和助人為樂的風格。”

第二旅館的青年服務員都能把做好服務工作,為旅客分擔憂愁、煩惱和困難,當作自己的責任。通過給旅客服務,自己也從中感到一種高尚的樂趣。

1982年春天,一位遼寧省旅客帶著女兒來京看病。

在醫院檢查時,發現女孩得的是骨癌,而且已到了晚期。

大夫對女孩爸爸說:“不用治了,這孩子想吃什麼,就買點什麼吧。”

這位十二三歲女孩,不知道自己將要很快離開這個美好的世界。她心疼花錢,鬧著不讓爸爸給她買好吃的。

看著自己懂事的女兒,爸爸的心裏就更難受了。臨走時,他又發現回家的路費不夠了,哪裏還有錢給孩子買好吃的。做父親的禁不住抱頭痛哭。

服務員董文利聽說這件事後,二話沒說,就把身上僅有的10元錢送給了他,讓他給孩子買點營養品吃。

崇文門第二旅館的職工每天為旅客做了多少件好事,是很難統計的。像董文利做的這件好事,是因為那位父親回到家中寫來感謝信之後,大家才知道的。

第二旅館職工熱情周到的服務和文明禮貌的態度,贏得了旅客的高度稱讚。據統計,在1982年9月份的25天內,第二旅館收到的感謝信件及表揚留言就有1388件。

來信中,有的讚揚他們助人為樂的風格,有的讚揚他們把黨的溫暖送到了旅客的心上,還有的讚揚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榜樣。

一位常在第二旅館住宿的東北旅客在來信中寫到:

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可是,住在這裏,就沒有這類煩惱。這裏的服務員準備了針線包,為旅客釘扣子。旅客的衣服髒了或破了,她們也代洗代補;皮鞋髒了,服務台備有刷子、鞋油,旅客沒有時間,服務員也可以代擦皮鞋;假如你生了病,服務員會送你到醫院,幫助護理、煎藥、送飯到床頭;你要外出辦事,服務員會告訴你地址、乘車路線。

商業道德是整個社會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買一賣之間,體現了我們的社會道德風尚。

在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中,講求商業道德,搞好文明經商,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迫切要求,也逐步成為廣大商業工作者的自覺行動。

不少商店、菜場、飯館、旅社、貨棧,把“五講四美”列為企業管理和勞動競賽的內容,文明經商,禮貌待客,買賣公平,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營業員、服務員和先進單位。

山東省榮成縣石島供銷社百貨大樓也積極開展“五講四美”活動。

在活動開展初期,由於對工作重視不足,隻見打雷不見下雨,售貨員的服務狀況沒有多大的變化。

商店領導認真聽取了群眾的意見後,認為要切實提高文明服務水平,絕不能僅僅走過場、圖虛名,必須哪壺不開燒哪壺,重點抓好售貨員的基本功訓練。

石島是大型漁港所在地,過往漁民很多。由於不少漁民性子急、嗓門高,售貨員普遍覺得他們“難侍候”,服務起來自然也不上心,態度冷淡得多。

但這些具體情況,商店糧店和職員都不了解。為了了解具體情況,製定更好的服務製度,商店領導就組織各櫃組售貨員到漁港送貨。

通過走訪、觀察,他們了解到漁民在海上作業緊張,有時要和風浪搏鬥,久而久之,就形成性子急、嗓門高的特點。

理解這一點後,售貨員都自覺地改進服務態度,熱情迎答,緊拿快放,盡量使漁民顧客滿意。

列車員做旅客貼心人

湖北襄樊客運段141/142次車隊,有幾百名職工,擔負襄樊—武昌—北京的列車乘務工作。在黨的十二大精神指導下,他們深入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堅持“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精神,發揚“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光榮傳統,不斷探索列車服務工作的規律和特點,一心一意為廣大旅客服務,很好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1983年,全國鐵路開展進京進滬旅客快車競賽評比,車隊被評為直快三組第二名,獲得鐵道部頒發的流動優勝紅旗。襄樊市人民政府也授予“三優文明列車”的光榮稱號。在開創旅客服務工作新局麵的道路上,他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要做好列車服務工作,首先必須樹立熱愛旅客,熱愛本職工作,樂於“少一事不如多一事”的想法。

1981年到1983年,車隊堅持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職工中開展了“假如我是一個旅客”、“什麼是理想”的討論。組織職工學習朱伯儒、張海迪等先進人物的事跡,組織列車長等生產骨幹到先進列車上學經驗。

這些活動開展以後,全隊職工的思想素質不斷提高,逐漸認識到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增強了當列車員的責任感和光榮感,服務質量也提高了。1983年,全隊職工就為旅客做好事5093件,重點照顧了4251人,中央和地方的報紙、電台都報道過車隊的事跡。

車隊的列車是每天進京的第一趟車,旅客超員率經常在50%左右,高峰期時達到70%以上。旅客乘車麵臨“上車難、找座難、喝水難、吃飯難、用廁難”的情況,他們製定了針對措施,堅持“全麵服務,重點照顧”的原則,采取了“十送”,即為旅客送水、送飯、送針線包、送藥、送文娛用品,為無座旅客免費送超員凳,在夏天天氣熱的情況下,會為擠在無風處的旅客送扇子,為軟臥首長、華僑、外賓送擦手毛巾,送行動不方便的旅客上廁所、下車,送香煙、袋茶、餅幹等服務方法,深受旅客的歡迎。

有一天天氣特別熱,服務員孟慶萍正忙著給旅客送開水,一位老大娘攔住了她,說;“同誌,這水裏怎麼有股怪味呀?”小孟驚訝地說:“不會吧?”旁邊的幾位旅客也都附和,說:“不信你嚐嚐。”小孟接過杯子嚐了一口說:“喲!甜的。”旁邊的旅客此時都笑了。

小孟後來才知道,旅客們看到她辛苦地為大家送水、掃地,累得滿頭大汗,勸她坐下歇會兒和嚐嚐土特產她都不肯,這才使出了妙計,請老大娘出麵泡了一杯糖水,讓她喝口水,坐下來歇歇。

1983年冬天,142次列車專門運送新兵。有一次,200多位解放軍從江岸西站上車了。那天正好下大雨,雨水淋濕了戰士們的褲子和鞋襪。上車以後,許多新戰士凍得直打哆嗦。

當班車長看到這種情況後,立即召集有關人員商議,決定利用現有條件想辦法保證子弟兵的身體健康。馬上煮了幾桶薑茶,由服務員送到了車廂。茶爐工和行李員在自己取暖的鍋爐間拴上了鐵絲,將戰士們脫下的濕鞋濕襪,在鍋爐間輪流烘烤。用了近15個小時,才把200多雙鞋襪全部烤幹。

為了讓新戰士在旅途上過得愉快,服務員送去了象棋、軍棋、撲克、書刊等娛樂用品。戰士們說:“你們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一定練好本領,保衛祖國。”

帶隊的首長也十分感激地說:“我接新兵近20年,頭一回碰到這樣好的工作人員。”

搞好全麵服務工作的同時,車隊還重點關照有特殊困難的乘客,使他們在為難之際,更深刻地感受到黨的關懷,感受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1983年12月9日,141次列車從首都出發,窗外寒風刺骨,車內卻溫暖如春,列車員楊小磊在車廂親切地為每位乘客送開水。當他送到車廂最後一排座位時,發現一位大約30歲的男同誌心事重重。一遍水送完後,小楊主動來到他的身邊同他交談起來。

交談後才知道,這位旅客是河南省長葛縣後河公社王買農機廠的工人,名字叫劉雙牢。這次因為公事到東北出差,返回途中錢已用光,無奈隻買了到石家莊的車票,並且已有兩餐沒有吃飯了。小楊馬上將這一情況向副車長蔣宏作了彙報。

蔣宏給劉雙牢買來一份飯,對他說:“身體要緊,先吃飯,你有什麼困難我們共同來解決。”一路上,小楊進一步了解到劉雙牢所在農機廠離長葛站還有40多裏山路。小楊心想,141次到長葛站是23點38分,劉雙牢下車後身上沒有一分錢,如何追補火車票?又哪來的錢搭汽車回家?半夜住宿問題又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