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鍔說:“飛行試驗是在更真實的環境下考驗所采用的新技術能否正常工作,早暴露問題總比晚暴露更好一些。”
屠守鍔力爭“東風5號”出廠,進行發射試驗。
領導說不“打”,研製人員卻要求“打”。雙方的意見一時無法統一。不久,這種情況上報給了周恩來。
1971年6月25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聽取了屠守鍔、王永誌等人的彙報。
彙報時,陀螺平台、伺服機構、計算機等彈上重要設備模型擺在周恩來的麵前。周恩來手裏拿著筆記本和鉛筆,一邊觀看,一邊聽取屠守鍔、王永誌的彙報,並不時地詢問和記錄。
周恩來聽完彙報後,問屠守鍔說:“你認為這發導彈可以發射嗎?”
屠守鍔說:“應該做的試驗工作都做了,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認為,這發‘東風5號’目前的性能狀態是良好的,沒有發現大的問題。”
“所以,我們認為:這個首發試驗彈應該接受最後的考驗,以便通過飛行試驗,進一步檢驗我們的方案,以從中找出不足。”
最後,周恩來支持屠守鍔他們的意見,同意“東風5號”出廠試驗。
7月,第一發“東風5號”洲際導彈運抵酒泉發射場,開始測試。
8月底,導彈從技術陣地轉往發射陣地。就在這時,周恩來下達了指示,要求發射場每半天就得給他打一次電話,報告發射前的準備情況。
9月8日,周恩來再次把屠守鍔、梁思禮、王永誌等人召回北京聽取彙報,最後確定是否發射。
1971年9月10日,“東風5號”洲際導彈第一發遙測彈低彈道飛行試驗準時進行,獲得基本成功。
試驗結果表明:火箭一級按預定程序穩定飛行,一級關機、二級點火和兩級分離都正常,一直穩定飛行到207秒。
但是,由於計算機軟件在設計上不能適應低彈道要求,致使二級主發動機提前關機。
提前關機導致落點比預定目標遠了565公裏,未能模擬全程彈頭再入環境,這是一個遺憾。
但試驗表明,導彈總體和各分係統方案基本可行,各分係統之間工作基本協調,達到了預期試驗目的。
唯一的遺憾是,首發遙測彈試驗未能模擬全程彈頭再入過程,防熱結構和引爆係統沒有得到考驗。
同年10月,一院總體設計部對總體方案提出了10項較大的改動,進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和作戰使用性能。
1972年11月9日,屠守鍔開始準備進行第二次“東風5號”低彈道方案考核試驗。
12月26日,屠守鍔主持發射了第一批的兩枚“東風5號”導彈中的一枚,因一級發動機點火電路故障,一級和三級發動機均點火失敗,隨後火箭不得不采取緊急關機。
1973年4月8日,同批另一枚檢修後的“東風5號”再次發射,導彈飛行正常。
但是,由於主動段儀器艙外壓失穩,導致導彈自毀,試驗失敗。
同年10月,經周恩來批準,推遲洲際導彈研製、試驗計劃。
1975年5月25日,國防科委向中央軍委呈報的關於戰略導彈研製工作安排的請示,提出加快洲際導彈研製、試驗計劃。
隨後,中央軍委常委會議討論了這個報告,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了這個報告。
周恩來明確指出:
必須首先抓緊洲際導彈的研製,並確定洲際導彈第一步要達到的射程和發射方式。
1975年11月,“東風5號”通過改進設計和地麵試驗,解決了彈頭防熱等一係列關鍵技術問題。但是“東風5號”還是沒有最終成型。
一晃10年過去了,當屠守鍔他們再次抬眼去看世界時,這才驚奇地發現:
我國的國防力量同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大了。
為了挽回被耽誤的10年時間,屠守鍔他們決心奮起直追。
1977年秋,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親臨一院,宣布了中央軍委的重大戰略部署,下達了三項任務:
一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完成向太平洋發射由我國獨立自主研製的遠程運載火箭;
二是向36萬公裏高空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三是研製潛艇水下發射固體燃料火箭。
三項任務,簡稱為“三抓”。同年9月,黨中央正式批準:
我國於1980年進行“東風5號”全程試驗。
這標誌著我國研製洲際導彈的戰鬥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於是,屠守鍔他們開始研製第二批“東風5號”洲際導彈,他們改進了一級發動機點火線路,解決了導彈飛行中的非正常抖動現象,提高了產品質量。
在改進設計中,屠守鍔第一次應用了自生增壓係統,液壓伺報機構及搖擺發動機的推力向量控製技術,平台計算機製導技術,新的高強度結構材料。
為了求得火箭的振動模型,國外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逐點模擬試驗,這既耗費巨資,又曠日持久,因此,必須予以革新。
我國的科研人員曾問過外國專家:“能不能用計算方法解決火箭的振動問題呢?”
外國專家回答他們說:“你敢嗎?”
屠守鍔想:“國外逐點模擬試驗的方法,又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呢?這個人在提出這個方案時,肯定也是為了改進以前更原始的方法嘛。你說我們不敢,我們有什麼不敢的呢!”
所以,他當即回答:“什麼事都是人幹出來的!”
此後,屠守鍔在處理大量、繁忙的工作的同時,他以主人翁的精神,利用近兩年的大部分空餘時間和節假日的休息時間,憑著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技術理論基礎,推導出了關於火箭的振動模型的大量計算公式,排定了幾種計算方案。
緊接著,他又親手計算了大量的數據,對結果反複進行對比和分析。
就這樣,一個適用的火箭橫向振動的振型和頻率工程計算方法終於製定出來了。研製遠程火箭發動機
研製一個新型號的火箭,首先必須研製它的發動機。早在1964年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就著手進行遠程火箭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工作,李伯勇被任命為主任設計師。
李伯勇,1932年出生於哈爾濱。1948年9月,他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班學習。
1950年,蘇聯要幫助我國培養飛行員,國家急需翻譯。李伯勇便服從分配,到北京學習俄文。
1951年,19歲的李伯勇和另外29人一起被國家公派到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主攻飛機和發動機專業。
1958年,他以優等成績學成回國,那一年,他才26歲。
回國後,李伯勇被分到國防部五院工作。當時,錢學森兼任一分院的院長,林爽擔任副院長。
在三部主任任新民的領導下,李伯勇開始了自己的火箭人生。
遠程運載火箭發動機方案論證之初,李伯勇麵臨三大抉擇:即選用什麼樣的推進劑,研製多大推力的發動機和采用什麼樣的係統方案?
考慮到我國的國情,綜合各方麵的因素,經過反複論證,最後李伯勇決定:
選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
在二級發動機的方案選擇上,李伯勇考慮到時間和經費等因素,最後確定:
二級采用一台73噸推力的主發動機,和4台遊動發動機的一組合。
在係統方案選擇上,經過反複地論證,李伯勇決定:
遠程火箭發動機在性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最簡單的啟動方案。閥門采用結構簡單可靠的電爆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