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上,各個部門提出來各種各樣的要求。有的部門要求搞觀察船,有的部門要搞調查船,海軍要求搞後勤保障船,油水補給船。
由於意見不統一,張鐮斧就再召集人開了一次會,又討論了一次。隨後,他把各部門的意見彙總以後,向國防科委領導彙報。
經過兩次會議的研究,各方麵大體的意見是:洲際導彈的測量觀察,靠無線電測量精度不夠,必須有海上測量船,最後定項叫“遠洋測量船。”
海軍提出,要有護航艦艇,要有補給船。但具體搞什麼船型,意見不一致。
1968年1月18日,張鐮斧他們向軍委提出報告,初步意見是要搞測量船、護航艦艇和後勤補給船隻。這樣,工程才算真正開始。
1968年6月,毛澤東、周恩來批準了這個計劃。
“718”工程包括:海上靶場調查選址、建造遠洋測量船、建造遠洋調查船、建造遠洋打撈救生船、建造大型油水補給艦、建造遠洋拖船等當時我國最尖端的項目。
1968年9月,酒泉基地從機關和測量設備研究所抽調38名幹部和技術人員,組成“718”工程工作隊,開始前期準備工作。
1970年12月15日,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聽取了“718”工程研製進展彙報,決定將“718”工程列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作為專項予以保證。
雖然采取了種種措施,但是由於“特殊時期”的嚴重幹擾,測量船工程研製工作進展緩慢。到後來,部分技術人員被遣散,部分工程沒有電力而被迫停頓,遠洋測量船工程的研製進程嚴重受挫。
在這關鍵時刻,周恩來委托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在1972年4月8日主持召開軍委辦公會議,聽取有關“718”工程情況彙報。
與會的著名核物理專家錢學森強調了研製遠洋測量船的必要性,他說:
遠程洲際導彈射程遠,不同於我們以往的導彈試驗,前麵雖然已經進行了多次高彈道和低彈道短射程的飛行試驗。
但如果不經過全射程試驗,是不足以完全檢驗它們的技術性能的。我們的導彈必須搞全程試驗,沒有遠洋測量船是無法進行的。
在會上,葉劍英還強調說:“遠洋測量船下馬不行!要硬著頭皮搞!誰喊下馬,我找誰算賬!”
最後,會議決定測量船的研製工作要堅持下去,並將第一期工程的規劃調整為5個型號6艘船,大部分仍在上海地區建造。
後來考慮到試驗海區落點測量方案地變化以及保證在航率,又增加了6艘船。
1973年,周恩來審查批準了調整後的測量船工程研製報告,規定了各係統分工,決定遠洋測量船工程領導小組由國務院、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周希漢任組長,錢學森、餘秋裏等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海軍。
隨後,遠洋測量船領導小組會同各係統抓總單位,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較完善的總體方案和分係統方案。
1975年,各型號船艦相繼開工建造。1977年春天,張愛萍擔任國防科委主任,他給予了“718工程”更多的關注。
經過深入地調查研究,他改組了國防科委領導班子。從此,遠洋測量船工程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0
二、艱苦攻關
●七機部和有關單位進行研究部署決定:由一院副院長屠守鍔擔任總設計師,主持進行洲際地地導彈的方案論證工作。
●張愛萍說:“國際形勢對我們的要求很緊迫,我們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拿出具有戰略威懾力量的反擊武器來。”
●餘秋裏根據中央精神指示說:“三線建設要搞工農結合:即工廠支援農民,農民保護工廠。”
● 艱苦攻關七機部負責總體設計
1965年3月,中央專委召開會議,決定研究運載火箭之後,國防科委隨即組織七機部和有關單位進行研究部署決定:
由一院副院長屠守鍔擔任總設計師,主持進行洲際地地導彈的方案論證工作。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出生在浙江南潯,1936年考取清華大學機械係。清華大學設立航空係後,他毫不猶豫地轉到了航空係。
1940年,屠守鍔從清華大學航空係畢業,次年又以優異成績取得公費留美資格,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1945年8月,我國抗戰勝利後,屠守鍔便辭去了在美國的工作,從美國東部的布法羅橫穿北美大陸,曆時40餘天,到達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
由於當時舊金山沒有直達我國的客輪,他便搭乘開往青島的運兵船,回到了祖國。
1947年,屠守鍔到清華大學航空係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係調整的時候,清華大學航空係獨立成為北京航空學院,屠守鍔在航空學院擔任係主任,繼續從事航空工程技術的教學與研究。
1957年2月,正值盛年的屠守鍔應聶榮臻的邀請,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
從此,他的命運便與遠程火箭緊緊地聯係在了一起。
1965年3月,屠守鍔接到“東風5號”洲際導彈總體設計任務之後,立即著手組織有關專家和單位進行方案論證。
可是,工作才剛剛開始,“文化大革命”便開始了。科研、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洲際導彈的研製工作舉步維艱。
如此龐大的係統工程,沒有正常的研製環境和工作條件,研製工作異常艱難,作為總設計師屠守鍔真是著急啊!
1968年8月,在克服了種種困難之後,屠守鍔主持製定的洲際導彈的初步設汁方案總算拿了出來。
正如副總設計師梁思禮後來回憶時所說:“‘東風5號’遠程火箭的誕生,是—個不斷克服各種難題的過程。”
在當時,正是我國第一顆“東方紅1號”上天前夕,七機部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長征1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上,對“東風5號”洲際導彈有些顧不上,所以重視不夠。
1969年3月,中蘇在珍寶島發生嚴重武裝衝突事件之後,中央重申要加速洲際導彈的研製。
遵照中央的指示,國防科委和七機部從1970年開始,決定加快“東風5號”的研製進程。
七機部領導提出:
爭取在1970年10月1日之前,發射一發洲際導彈,向國慶節獻禮。
1969年6月14日,“東風5號”試製出一級發動機。1970年6月,“東風5號”完成技術設計。
由於趕進度,要向國慶節獻禮,前一階段應該完成的工作沒有做完就帶著問題向下一階段轉,把問題都積累到了總裝測試階段。
在過去,—個型號的總裝測試一般隻需30多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這次“東風5號”卻花了100多天。
開始,“東風5號”的總裝測試由梁思禮主持。由於爭分奪秒,晝夜加班,連續幹了50多天,梁思禮累倒了,住進了醫院。
沒辦法,七院領導又緊急把另—位副總設計師王永誌抽調出來,由他主持繼續把總裝測試搞完。
1971年3月,屠守鍔主持完成了第一枚遙測彈的各種試驗和總裝。
1971年6月,第一發“東風5號”洲際導彈總算達到了出廠的要求,準備運往酒泉發射場進行低彈道飛行試驗。
但是,由於前期工作做得太粗,不太充分,雖經總裝測試階段的艱苦努力,這發導彈的質量還是不太理想,隻能勉強達到要求。
因此,當研製人員興衝衝地準備前往發射場時,七機部部長王秉璋發話了,他說:“這發彈測試的次數太多了,像人一樣,已經老了。我看別運去了,別打了。不如另準備一發去做飛行試驗。”
可是,屠守鍔卻認為,這發導彈雖然在地麵測試的時間長了一些,但各係統工作協調,所有試驗參數也在合格範圍之內,可以用來做飛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