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65年,遠程火箭發動機開始研製。這項研究的第一道難關是燃燒的不穩定性。

根據國內外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經驗,發動機推力越大,越容易產生不穩定燃燒。

當時,我國對於研製這種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尚無成熟的經驗。

於是,科研人員借鑒國外經驗,設計出了各種結構的推力室頭部,先後進行了數十次試驗。

根據試驗結果,李伯勇做了一係列的調整和攻關,終於使燃燒不穩定這一難題得到解決。

緊接著,李伯勇又開始著手進行火箭姿態控製的研究。而此時,研製一台搖擺發動機,又成為攻克姿態控製難題的唯一出路。

要設計一台搖擺發動機,不可逾越的兩大關鍵技術是研製常平座與搖擺軟管。

科技人員經過艱苦地攻關,相繼解決了常平座和搖擺軟管研製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1967年,搖擺發動機的組件大多研製成功,少數組件處於最後試驗階段。

1969年6月,李伯勇決定對發動機進行第一次冷擺試驗。發動機在試車口令發出10多秒後,按程序轉入搖擺。

然而,這一次試車失敗了。李伯勇帶著沉重的心情,投入到完善下支點結構的決戰中。

5個多月後,一個新的結構方案誕生了。

同年12月,我國遠程火箭發動機首次搖擺熱試車成功,它標誌著我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搖擺發動機。攻克導彈彈頭防燒蝕

前麵已經說過,遠程導彈也叫做“洲際導彈”,它是一種戰略武器,其打擊目標常常在1萬公裏以上。

我國在第一代遠程導彈的研製中,遇到的一個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遠程導彈的彈頭平穩地闖過高溫環境。

這樣的熱環境可以說是一座“火焰山”,如果沒有保護措施,導彈彈頭在幾秒鍾內就會化為灰燼。

因此,如何讓“東風5號”導彈平安的越過“火焰山”,就成為一個急需攻克的難題。

1974年,為加快研究步伐,導彈總體部對氣動防熱的關鍵技術問題組織了全國範圍的協同攻關。

對這一問題的攻關會戰,當時,錢學森形象地稱之為:

我國第一代遠程導彈研製的“淮海戰役”。

1975年初,張愛萍被任命為國防科委主任,隨後,他對七機部的工作給予了極大地關注。

他通過深入地調查研究,采取了一係列整頓措施,七機部的科研生產也開始重新走向正軌。

1975年9月10日,國防科委專門召開了“彈頭氣動防熱”會議,全國高超聲速氣動防熱領域的專家和科技人員聚集一堂,商論了彈頭氣動防熱攻關的技術途徑。會上,錢學森做了動員。他指出:

遠程導彈氣動防熱是關鍵問題,要用係統工程的辦法來解決。

就在這次會上,他將隨後的“協同攻關”比喻為“淮海戰役”,並號召大家打好這一仗。

在錢學森的動員和鼓勵下,與會人員紛紛獻計獻策,並進一步明確了攻關的重點。

當時的航天七〇一所,作為我國航天係統唯一的氣動研究單位,義不容辭地同型號單位配合,承擔了這一重點問題協同攻關的任務。

為了確保遠程導彈如期研製成功,導彈防燒蝕研製單位除原有七機部係統航天七〇一所外,國防科委又在上海機電二局係統開辟了第二戰場,兩家同時進行研製設計,並各有側重。

七〇一所先後參加小分隊工作的有包括6個室、處的37人,其中有林同驥、吳承康等曾留學美國、蘇聯的專家6人。

聯合燒蝕試驗組雖然叫“組”,但參加單位包括七機部七〇一所、七〇三所、七〇四所、十四所和二一一廠,上海市新江廠、新中華廠、新新廠、新衛廠、七〇一三廠、上儀廠,中科院矽酸鹽所。

另外,還有國防科委風洞指揮部,共有所、廠級單位13個,直接參加試驗的就有100多人。

後來為加強領導,又成立了聯合試驗領導組,由七〇一所長莊逢甘所長任組長。

隨後,北京組的試驗研究很快得到結果:由於熱應力破壞問題,石墨端頭防熱方案被否定。

這樣,就更加重了上海試驗組的任務:它必須找出一種可靠的材料用於端頭防熱。

因此,七機部和上海機電二局將端頭防熱材料的選擇放到了更突出的位置。

1975年11月和1976年5月,聯合試驗組進行了兩批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新材料的燒蝕性能不適合彈頭應用。

緊接著,如何解決端頭連接的問題,擺在了小分隊的麵前。當時我國國內氣動界在防熱研究中,主要是考慮燒蝕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熱結構概念。

因此,解決端頭連接結構問題,是不是聯合試驗組的任務曾有不同意見。在小分隊內部會議上,著名專家林同驥說:

學科是人分的,實際工程問題本身不分學科,固體力學、流體力學都是力學,我們搞力學研究的都應該做。我們承擔的是國家任務,要以國家利益為重,齊心協力才能完成任務。

吳承康也表示:

從結構設計上解決問題,沒有太大困難,我們同設計單位配合,一定能完成任務。

“以國家利益為重”很快成為七〇一所的共識,在統一思想後,大家投人了新的戰鬥。

最後,設計單位巧妙地運用了新的設計思想,高水平地完成了設計任務。

1976年10月,試驗小組進行了導彈全尺寸端頭燒蝕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

修改設計後的導彈端頭及連接結構是可靠的,可以提供飛行試驗。

緊接著,航天七〇一所和上海機電二局的全體小組人員,展開了天線窗結構的燒蝕攻關。

同時,研究小組決定進行3次試驗,其中兩個考驗性模型由北京和上海各提供一個,另外一個模型用模擬材料製作,進行研究性試驗。

模型製作的要求很簡單,但實施起來就不容易了,特別是北京方麵。

這是因為,七機部係統的分工很細,要把相關的各種材料、加工、裝配、膠接單位和人員一一組織起來製作一個模型,七〇一所哪有這種能力?

於是,七〇一所將問題反映到部裏,部領導非常重視。主管技術的任新民和主管計劃調度的程連昌兩位副部長共同主持了一次協調會,召集所有相關院、所、廠的領導和技術負責人,進行了周密的安排布置和分工。

最後,七〇一所的科研人員終於在規定時間裏,完全按要求製做出了試驗模型。

1976年11月至12月,試驗小組進行窗口綜合考驗性試驗,試驗結果完全實現了預期的結果。

這樣,遠程導彈彈頭的防燒蝕問題,終於被攻克了。搶建發動機試車平台

上世紀60年代,鑒於我國周邊的國際形勢比較緊張,1965年,黨中央發出指示:

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大後方。

所謂“三線”,是按戰略地位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三類地區,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

“三線”地區位於我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在700公裏以上,距西麵國土邊界上千公裏,加之四麵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較理想的戰略後方。

1965年,三線基地開始建設時,遠在北京的七機部已經開展了中程、中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的研製工作,遠程火箭也開始了方案設計。

但是,北京的研製條件,特別是火箭發動機的研製條件,已經不能適應研製遠程火箭的需求。

因此,七機部在三線基地建設中,把建設大型液體燃料火箭基地放在了首位,特別是把建設大推力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作為最緊迫的任務來抓。

因而,位於秦嶺南麓一條山溝裏的、集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生產和試驗於一體的“067”基地的建設,便成為當時七機部在“三線”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早在1965年1月11日,偏僻荒涼的秦嶺深溝迎來了第一批探訪者。

這天,七機部派發動機設計部主任任新民、政委馬雲濤,率領發動機設計部、工廠和試驗站、以及中建部設計院等單位負責人22人,來到秦嶺南麓、嘉陵江上遊的陝西鳳縣的山溝進行實地踏勘。

經過反複討論,他們確定:把一條狹長的、當地人叫做“夾皮溝”的地方,作為“067”基地的建設地址。

在這裏,任新民等人既欣賞到了山清水秀的風光,又感受到了偏僻荒涼。

大家一眼望去,這裏山高水長,林木茂密。

他們在這裏目睹了居民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道路崎嶇險峻,大多數居民沒有見過電燈、電話和汽車。

“067”基地的拓荒者們住在用蒿草搭的棚子裏,白天辦公,夜間棲身。

每天清晨,任新民和大家一起帶上幾個涼饅頭、一些鹹菜和一壺飲水,從宿舍出發徒步進溝,勘察發動機研究所、發動機生產廠、發動機總裝廠、發動機試驗站、各種計量站、駐地醫院和各個試驗室的布點。

一路上,他們認真勘察、反複比較。有時還要爬到山頂,觀察四周的地形地勢是否符合布點的要求。

到了中午,大家就找個避風的地方,啃一口冷饅頭,就一口鹹菜,喝一口白開水對付午飯。

經過反複選擇、比較和篩選,他們最後終於拿出了“067”基地的總體規劃。

從此,在這大西北的秦嶺腹地,嘉陵江之濱的一條綿延17公裏的山溝裏,拉開了建設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的序幕。

1966年1月7日,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周吉一在西安人民大廈向國家計委主任餘秋裏彙報了發動機研製基地建設情況。

餘秋裏根據中央精神指示:

三線建設要搞工農結合。即:工廠支援農民,農民保護工廠。農民保證基地的糧食蔬菜供應,基地和農民共同辦一些學校、商店等等。

按照上級指示精神,“067”基地和當地黨委、政府協商,報經陝西省委批準,在紅光機械廠,即發動機生產廠廠區,組建廠社結合的紅光人民公社,並於1966年3月15日舉行成立大會。

1966年2月的一天,寒風凜冽,一輛西行的列車上,一群年輕人正談笑風生。他們隻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陝西的鳳縣。

火車停在了秦嶺南麓一個不起眼的小站上,走下火車的那一刻,大家心裏涼了半截,這裏的荒涼是大家始料不及的。

隻見一條土路,汽車過後揚起滿天黃塵,幾乎對麵不見人影;一排低矮的平房,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

這群年輕人並不知道,他們來到的這個地方,是任新民等人經過近半年的時間,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才最終選定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

確定了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選址後,擺在建設者們麵前的當務之急,就是“三通一平”。

所謂“三通一平”,即“通路、通電、通水和場址平整”。其中最艱難的任務就是修路。

修一條總長18公裏的公路,要求在3個月之內完成,這可是一場“硬仗”。

按當時分工,首批來到這裏的原發動機生產廠副廠長王本蘭,主要負責修建公路,組織各基建工程的工藝設計。“三通一平”完成後,各建築設計和施工單位也相繼進入。

1965年11月15日,“067”基地舉行了與發動機有關工程的破土動工典禮,號稱“七千人大會戰”。

1966年2月,工程指揮部將發動機總裝車間、鈑金車間和焊接車間建設作為重點,拉開了建設火箭發動機生產廠的序幕。

1966年8月15日,周吉一副院長主持召開生產誓師大會,號稱“萬人大會”,開展基建工程大會戰和生產準備工作。

發動機渦輪泵水力試驗室建設,是當時“067”基地3個重點工程之一,另外兩個是發動機總裝車間和大型火箭發動機試車台。

泵水力試驗室是“067”基地唯一的進洞工程,當時的工程代號是“201”,所以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的人都叫它“201”洞。

1969年底,在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201”洞按期建成投產,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