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邊走邊問:“為什麼先看連鑄呀?”
張春銘上前說明:
從聯邦德國引進的1600毫米板坯連續鑄錠機,是一米七三軋鋼廠的前期工序,素有“糧倉”之稱,鋼水在這裏鑄成鋼坯後,首先送往熱軋帶鋼廠軋成熱軋卷、板,部分產品作為商品材賣給用戶,部分產品送到冷軋薄板廠和矽鋼片廠,進行產品深加工。
聽了張春銘的介紹後,鄧小平點了點頭,隨即對沈因洛等人說:“這裏是一米七軋機的咽喉,這裏的工作很重要,要抓好。”
鄧小平向前走了幾步之後,又以關切的口吻問道:“矽鋼廠生產怎麼樣,你們的礦石含銅,對鋼的質量有影響吧?”
鄧小平提出這個問題,切準了武鋼生產的脈搏。
武鋼負責人就這個話題,就攻克含銅鋼及“海比”專利的有關情況,向鄧小平做了彙報。
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是從日本、聯邦德國引進的成套設備。合同規定:
“海比”矽鋼片隻允許含銅001%,鍍錫板隻允許含銅006%。
而武鋼生產的鋼,最低含銅量在03%上下,不符合合同要求。
國家花40個億建成一米七軋機工程,卻不能軋武鋼的鋼,這怎麼行?
鄧小平和李先念、穀牧等領導人以及冶金部,都很關心這個問題。
武鋼立刻成立以張春銘總工程師為首的攻關隊伍,廣泛收集吸收國際鋼鐵生產先進技術,反複進行試驗。
在武鋼第二煉鋼廠工人的支持下,終於攻克了這一難關,結束了隻能用進口原料生產矽鋼的曆史,生產出了榮獲國家金、銀牌獎的有取向和無取向的優質矽鋼。
在交談的過程中,當聽說“海比”專利是美國發明出口到日本,日本改進後又賣給美國,而中國是從日本進口時,鄧小平說:
武鋼也要有這個誌氣。我們要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但光跟在別人後邊不行,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誌氣。
在1975年,第二煉鋼廠曾因漏鋼事故,受到鄧小平的嚴肅批評。
第二煉鋼廠的職工臥薪嚐膽,狠抓管理,在消化、吸收引進連鑄技術中,勇於改革創新,終於實現全國鋼廠中第一家全連鑄,達到國際煉鋼工業技術的新水平。
今天,第二煉鋼廠能用自己的成就,向鄧小平彙報,心中感到無比的自豪。
武鋼原黨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雲飛,曾兩次陪同鄧小平視察武鋼。
武鋼原經理、省政協原副主席沈因洛,曾在鄧小平第三次視察武鋼時,負責陪同接待。
兩人後來曾深情地回憶起小平同誌三到武鋼的情景。他們說:
武鋼的整個發展過程,傾注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心血。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同誌、先念同誌,都非常關心武鋼的發展。
鄧小平同誌3次到武鋼,3次都是武鋼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刻。
鄭雲飛回憶說:
當時武鋼籌劃的是搞400萬噸鋼,400萬噸鐵,他說你可以搞1000萬噸。
當時說搞1000萬噸,我們想都沒想過,這足以看出鄧小平同誌眼光的開闊啊,那確實是超出一般人。
鄧小平第三次視察武鋼時,還是計劃經濟較強的時候,國家對企業綁得過緊,企業沒有相應的自主權,武鋼正在積極爭取外貿權。
沈因洛回憶說:彙報時,鄧小平同誌沒有表態,但聽得很仔細。不久,武鋼在冶金係統首先獲得外貿權,走上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之路。
如今,武鋼人不僅實現了鄧小平當年的寄語,還讓“武鋼製造”走出了國門,叫響海內外。鄧小平對武鋼的指示
1980年7月16日這一天,在十分熱烈的氣氛中,大家隨鄧小平邊說邊走,來到了武漢第二煉鋼廠的連鑄機的出鋼口。
當鄧小平看見連鑄機下的操作室,青年工人正在聚精會神地操作時,便走了進去。
鄧小平熱情地鼓勵青年工人,學習掌握國際先進技術,為中國工人階級爭光。
從操作室出來後,鄧小平又走到連鑄機尾轉盤上,饒有興趣地觀看了連鑄坯的輸送流程。
鄧小平一行從第二煉鋼廠出來後,又連續視察了冷軋薄板廠、矽鋼片廠和熱軋鋼廠。
有關人員向鄧小平介紹說,一米七軋機產品質量好,熱軋鋼板經平整後,誤差不到半根頭發絲,冷軋板平整後,誤差約一根頭發絲的六分之一。
鄧小平聽後,滿意地笑了。他對大家說:“你們要利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搞好產品質量,多出鋼材,出好鋼材。”
質量是工程建設的生命,也是產品的生命。
早在1975年9月28日,鄧小平和其他4位副總理共同簽發的,關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問題的批示中指出:
我們對於武鋼一米七連軋機組能否按時投產和充分發揮生產能力十分關心,也十分擔心。……
加強對建設基地的領導,協調各部門之間工作,逐步做到備品備件自給,特別是立即在基地指揮部內建立生產準備指揮係統,做到按時投產,並且能保證持續生產。
要通過這個基地的建設和生產實踐培養出一支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具有更高水平的骨幹隊伍,使今後國內也能製造並發展這類機組。
這個批示,對一米七軋機工程的建設和順利投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米七軋機工程建設過程中,武鋼的工人、幹部同心協力,攻克難關。
為了落實國務院關於“按時投產、順利投產、持續生產”的指示,熱軋廠工人、幹部和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在軋機旁,刻苦學習、掌握過硬的本領,不斷地進行著摸索和試驗。
在試軋這一天,廠裏給每個工人,包括來幫助工作的每一個日本友人,送了一條白手絹。對此,日本友人感到費解。
結果,試軋第一天就軋出了6塊鋼坯,而且都是一次成卷。
這種一試成功的喜事,怎不叫人高興得熱淚盈眶呢?
日本大分廠的日波先生,也激動得用事先分發的白色手絹,擦拭著為中國同行的成功,而流下的激動的眼淚。
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明白了送這條白手絹的意義。
鄧小平對武鋼工人的這種刻苦鑽研,掌握先進的技術,奮力奪取生產好成績的拚搏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鄧小平在觀看了一米七軋機產品後,又興致勃勃地來到操縱台前。
隻見通紅的鋼坯從加熱爐方向,穿過粗、精軋機組和層流冷卻係統,迅速地奔馳著。鋼坯由厚變薄,由紅變黑,最後卷成卷。
鄧小平在觀看時,問武鋼經理沈因洛:原先建設一米七這幾個廠時,鋼和鋼坯打算從哪裏來,是怎麼設計的?武鋼達到400萬噸鋼,還差多少礦石?配起套來,需要多少投資?
沈因洛對小平同誌提出的這一係列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鄧小平繼續說:“配套建設很重要,隻有配起套來,一米七軋機才能發揮出效益。”
鄧小平走出操作室時,不斷地向堅守崗位的操作工人致意,揮手告別。
武鋼人沒有辜負鄧小平的殷切期望。
在改革的大潮中,武鋼人成功地打了一場“翻身仗”,走質量效益型的騰飛之路,贏得了非凡的反響,受到了國家的表彰。
同時,武鋼還把自己推向了國際市場,走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鄧小平到二汽視察
7月22日,天剛亮,鄧小平一行的專列,便準時抵達十堰站。
從四川乘船,途經葛洲壩時,鄧小平就十分關心地問:“離第二汽車製造廠多遠。”
到武漢後不久,鄧小平便在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的陪同下,專程來二汽視察。
當年,尚在藍圖之中的二汽選址十堰,就是鄧小平決定的。如今,他要親眼看看,在困難中破土而出的汽車廠。
按照鄧小平的要求,乘坐一輛麵包車,隻要兩位企業領導同誌陪同,其中要有年輕幹部。
早在車站迎候的“二汽”黨委第二書記黃正夏、副廠長王兆國,以及正在“二汽”考察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段君毅等,一起走上專列。
此時,鄧小平正準備進早餐。早餐很簡單,就是油條、稀飯和兩碟小菜。
鄧小平請大家到餐廳,笑容可掬地說:“請進來嘛,可以邊吃邊談。”
黃正夏彙報“二汽”創業史時,鄧小平笑著說:“早就想來‘二汽’看看,這次來成了。”
陳丕顯說:“鄧副主席在宜昌就詢問‘二汽’,這次是自覺自願來的。”這話引出一陣爽朗的笑聲。
吃過早飯後,鄧小平沒有休息,就乘著麵包車,視察鄂西北新興的十堰市。
鄧小平一向關心中國的汽車工業。早在196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二汽”在襄渝路沿線選廠。
當時,在一機部工作的段君毅,便向在四川進行視察的鄧小平彙報。
“二汽”的年產量設計為10萬輛,廠址必須具備交通便利的條件,漢水距此僅20餘公裏,襄渝線也從鄂西北入川。這既符合毛澤東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精神,又有水陸交通之便。
鄧小平向毛澤東、周恩來彙報後,同意將“二汽”建在十堰。
“二汽”的布局,根據主要部件和總裝方便,采取分片點、按專業廠集中建設。東西30公裏,南北7公裏。圍繞專業廠配套建設居民點、生活服務,以及文教衛生設施,形成“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集鎮群式的新興城市。
陪同人員向鄧小平介紹說,群眾有個順口溜:“十堰市真奇怪,不分城裏和城外,說它是城市,種瓜又種菜;說它是農村,工廠山溝裏蓋。”
鄧小平聽後說:“這很有意思。”
這時,汽車恰恰走過“二汽”配套處,進入間隔地帶。隻見兩旁是山,山上有樹,山窪裏有村莊和菜地。
鄧小平笑著問道:“這是到了你們的農村了吧?工人一定有新鮮蔬菜吃。”
還是在1973年鄧小平複出之後,“二汽”的生產才在全麵整頓之中,逐步走上了正軌。
經過全廠廣大職工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苦幹實幹,終於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在1975年7月,實現了205噸軍用越野車的成批生產。
同時,民用5噸車生產線,也加快了建設步伐。
時任二汽黨委第一書記的黃正夏,告訴鄧小平說:
二汽全體職工經過兩年的奮力拚搏,在1978年下半年,建成了5噸民用車生產線,當年就生產汽車5000輛。這在我國汽車工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也是在這一年,二汽不僅消滅了上年3200萬元的虧損,還略有盈餘。1979年,二汽獲得的利潤達676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