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梯仍然是直道式的。鄧小平進門後,徑直走到樓梯口,一口氣登上29級台階,來到二樓,緩步走進當年的會場。

會場是按原樣陳設複原的,但究竟符不符合原貌,紀念館的同誌心裏,並不是很有把握。因此,大家盼望著鄧小平的指點。

“鄧副主席,您看當年是不是這樣布置的?”紀念館的同誌期待著他的認可。

“我記不清楚了,基本上是的。”鄧小平說。

鄧小平環視了一下後,見會議室擺滿的整整齊齊的桌椅,補充說道:“不過,當時沒有這麼規矩。”

看著眼前的一切,當年開會的情景,又重新浮現在鄧小平的眼前。

原定在7月28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到8月7日終於召開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裏舉行關係到中國革命命運、前途的重要會議——“八七”會議。

八七會議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以後,在關係黨和革命事業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

由於當時時局緊張,交通不便,隻有在武漢的中央委員,中央候補委員,中央監察委員,共青團中央委員和湖南、湖北的負責人參加了這次會議。

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有:李維漢、瞿秋白、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蘇兆征、顧順章、羅亦農、陳喬年、蔡和森。

候補中央委員有:李震瀛、陸沉、毛澤東。

中央監察委員有:楊匏安、王荷波。

共青團代表有:李子芬、楊善南、陸定一,湖南省委代表彭公達,湖北省委代表鄭超麟,中央軍委代表王一飛,中央秘書鄧小平等22人。

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以及另外兩位俄國同誌也參加了會議。

由於是在白色恐怖下,形勢緊迫,因此會議僅開了一天。

鄧小平一邊參觀,一邊回憶說:

那張條桌,就是當時會議的主席台,開會時,條桌上還擺著一些手抄的文件。

瞿秋白、李維漢等,分別坐在條桌兩側。

鄧小平還回憶說:

參加會議的人不論是中央委員、候補委員,還是地方代表,不論職務高低,一律自尋板凳坐下來。

“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論點,就是毛澤東在這次會上提出的。

在黨和革命的緊要關頭,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土地革命的路線和方針。

經過這次會議,繼“八一”南昌起義之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百色起義、東江起義、瓊崖起義、贛東北起義、湘南起義、渭華起義、黃麻起義等相繼爆發。武裝鬥爭的烈火熊熊燃燒。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後繼,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在1972年9月22日,作為參加“八七”會議的老同誌,鄧小平寫了關於“八七”會議的回憶錄,寄給中央辦公廳政治部。

鄧小平在回憶錄中寫道:

毛主席是參加了的。還有翟秋白、羅亦農、李維漢等人,鄧中夏似乎也參加了……八七會議後,參加政治局工作的有瞿秋白、羅亦農、李維漢、周恩來、張太雷等人。

同時,鄧小平在給中央辦公廳政治部的信中,又寫道:

寫的“八七”會議簡單回憶,如有必要,請轉有關詢問單位。

鄧小平恢複工作後,當他得知武漢市有幾位同誌,到北京征集有關“八七”會議的資料時,他非常高興。

鄧小平委托鄧墾,捎去他對“八七”會議的回憶材料和對恢複“八七”會議會址的意見。

鄧小平指出:

搞這個紀念館,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主要是會議解決了什麼問題,完成了什麼曆史任務,起了什麼作用……要體現當時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親筆題寫了:“八七會議會址”六個大字,送給紀念館。

今天,鄧小平重訪“八七”會議會址。

鄧小平回憶說:

會前我們是陸續地進來的。當時我在這裏呆了6天,最後走的……

鄧小平還告訴工作人員,會議可能是在靠後麵的房間開的。

此時,會場恢複在靠街麵的前房。

鄧小平邊看邊回憶,想起了許許多多往事。

鄧小平回憶說:

那個時候我是中央的秘書,是政治秘書。八七會議的時候,……政局變化很大,還是在八一以前就定的吧,一部分人去搞南昌起義,一部分人開這個會,是叫八七嘛,會議是號召搞全國起義,全國到處起來,從八一就開始了。

看完會場複原陳列後,鄧小平回到一樓圖片陳列廳。這時,時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的陳丕顯,正從門外走進來。

“怎麼樣,像不像?”陳丕顯笑著問。

“記不得了,基本上像。”鄧小平回答著,然後兩個人一起走進陳列廳。

在一樓的輔助展廳,鄧小平看得很仔細,對會議的記錄、會議的翻譯、代表的名單、共產國際代表、他當時的身份等問題,一一作答。

同時,鄧小平還對何時決定召開這次會議、會議的報告、各地武裝起義等問題,一一作了介紹。

鄧小平一邊觀看展覽,一邊解答紀念館同誌提出的問題,還不時地關照女兒和外孫女,好好看看。

在介紹會議代表的陳列前,鄧小平端詳著與會者的照片,滿含深情地對大家說:“都是年輕人!”說著,哈哈大笑起來。

卓琳和陳丕顯也都會意地笑了。

鄧小平又指著陸定一的照片說:“陸定一那時21歲,他比我小兩歲。”

視察告一段落時,紀念館的同誌請鄧小平談談他領導的百色起義的意義。

鄧小平強調說:“首先是‘八一’南昌起義。”

鄧小平對大家說:

那時,政局變化很大……一部分人搞南昌起義,一部分人開這個會。

會後,全國各地相繼組織起義。雖然“八一”起義在八七會議之前,但“八一”起義也是體現“八七”會議方針的。

“八七”會議,為正處在思想混亂和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鄧小平參加“八七”會議的經曆,使他增長了智慧和膽識。

在中共中央遷往上海不久,鄧小平就挑起了中央秘書長的重擔。同時,“八七”會議也使鄧小平與湖北結下了不解之緣。

約10時許,鄧小平視察完畢,隨後和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合影留念。

此時,會址前聚集了許多群眾,大家都想見見這位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

鄧小平熱情地和大家握手,不斷地說著:“勞神!勞神!”

此時,鄧小平已是76歲高齡。

作為事件親曆者,鄧小平的這次現場回憶,是最具體、最詳細、最生動、最直接的一次。

工作人員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澄清了一些不符合曆史的問題。

鄧小平的這次回憶,大大推動了“八七會議”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到武漢鋼鐵廠視察

1980年7月16日,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在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的陪同下,來到武漢鋼鐵廠,視察投產後的一米七軋機的生產情況。

9時45分,鄧小平乘坐的麵包車,來到武鋼第二煉鋼廠連鑄車間的南大門前,停了下來。

雖然事先省委已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

不組織群眾歡迎儀式,一切按正常生產進行。

但是,武鋼經理沈因洛和副經理張春銘,在連鑄車間門前迎接客人這一舉動,卻像通知了大家一樣,將有重要人物來武鋼視察。

當有心人打聽到是鄧小平要來時,喜訊像電波似的,迅速傳開。

附近的工人趕來了,過往的行人站住了,下夜班的工人不走了。自發的歡迎隊伍,把連鑄車間南大門團團地圍住。

當身穿白色短袖翻領襯衫,紅光滿麵的鄧小平走下汽車時,熱烈的掌聲和激動人心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鄧小平與武鋼真有不解之緣!

他第一次來武鋼時,是在1958年12月13日,與陳毅一起來視察武鋼一號高爐。

武鋼總經理韓寧夫與全國勞動模範李鳳恩,指著出鐵口,向鄧小平、陳毅介紹煉鐵生產的流程。

鄧小平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然後兩腳分開,踩在一根枕木上,那根手杖緊靠著右腳,雙目炯炯地仰望著金星迸濺、鐵水奔瀉的出鐵口。

鄧小平一邊聽著介紹,一邊欣喜地應著,眉宇間流露出滿心喜悅的神情。

這是告別了戰爭年代後,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在言談間,鄧小平對鐵水罐由機車拖到鑄鐵台,鑄成鐵塊很留心。

鄧小平問什麼時候可以直接用於煉鋼,並詢問煉鋼廠建在哪裏……

韓寧夫—一做了回答,並說武鋼二號高爐建設也即將動工。

鄧小平和陳毅高興地說:“你們要多建幾座大高爐,那時我們再來參觀。”

可是,人們怎能料到,鄧小平第二次來武鋼,竟整整隔了15年!

1973年3月,曆經坎坷的鄧小平,剛剛恢複副總理職務後,就十分關心武鋼的生產和建設,關心武鋼引進一米七軋機。並於同年的12月,到武鋼視察。

這一天,鄧小平視察了煉鐵廠。

15年後的武鋼煉鐵廠,已平地建起了4座大高爐。廠黨委負責人向鄧小平彙報了四號高爐的建設和生產情況。

鄧小平邊聽邊看,並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

當鄧小平聽說全國最大的高爐——四號高爐是邊設計邊施工,從破土動工到出第一爐鐵水,隻用了137天,恰好與淮海戰役的時間相同時,這位當年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書記脫口而出,說:

好,又是一個“淮海戰役”,是鋼鐵戰線上的“淮海戰役”。

鋼鐵工業要搞大兵團作戰,但是一定要科學組織合理施工,希望你們再打一個團結協作的漂亮仗。

在四號高爐視察時,鄧小平還對武鋼的發展規模,提出了一個宏偉的設想。

鄧小平深情地說:

搞建設,就是要有速度。生產要狠抓才能搞上去。

武鋼是新中國興建的大鋼都,地理條件優越,很有發展前途,現在搞400萬噸,我看將來可以搞1000萬噸!

鄧小平初到軋廠參觀時,廠黨委書記準備扶他上鑄鐵爐鐵梯。鄧小平擺了擺手,謝絕了,自己登上了爐台。

在軋機前,鄧小平看到了許多女青工。

當鄧小平聽說這是廠裏的第一代女軋鋼工時,他滿意地點了點頭。

又是一個7年過去了,鄧小平第三次來到了武鋼。他一下車,就邊向歡迎的人群招手致意,邊向第二煉鋼廠的連鑄車間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