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鄧小平的關懷下,三峽工程的準備工作進行得很順利。
鄧小平在1980年的三峽之行,雖然短暫,但對推動三峽工程的建設,其影響深遠。遇老鄉一起聊天
1980年7月11日9時許,一聲起航的笛聲,回蕩在重慶港朝天門碼頭上空。
“東方紅32號”客輪三樓二等艙室,顯得格外地寧靜。
年僅22歲的客輪服務員王麗萍,上“東方紅32號”當服務員,還不到5個月。她萬萬沒想到,自己竟有這樣一次難得的機遇。
此時,燙了一個小波浪式發型的王麗萍,兩隻大眼睛專注地盯著樓梯口。
不一會兒,隻見一位天庭飽滿、身著軍服的老者,在眾人的擁簇下,“噔噔”的上樓來。
王麗萍高度緊張的神經刹那間認出來:是鄧小平同誌!
王麗萍急忙迎上前去,攙扶著鄧小平同誌,走進了二等客艙。
踏著紅地毯,鄧小平的步履顯得十分的穩健,雙眼炯炯有神。
王麗萍扶著鄧小平同誌走著,俊秀的瓜子臉上浮著出一層淡淡的紅暈,這是少女突然湧起的一種特別強烈地幸福感。
早在半個月之前,“東方紅32號”輪載客到重慶後,就到對岸拋錨,進行整修。所有的跡象表明,又有任務來了。
王麗萍同船員們一樣,遵守紀律,不隨便打聽將是哪位首長乘船。
可是,王麗萍也有所感覺。比如,隨船的長航局副局長張紹震要求,房間色彩要淡雅一些,要用白喬其紗做窗簾。同時,還特意挑了一個“熊貓叼竹”的茶葉盒,放在茶幾上。
王麗萍當時就感到,這位首長很有個性。可她萬萬沒想到,首長竟是鄧小平,更沒想到自己緊隨鄧小平同誌身旁,為他服務!
夏日早晨的陽光,分外的明媚嬌嬈,敞開的二等艙休息室,迎來了自己的親人鄧小平及夫人卓琳,還有女兒、外孫,以及四川省領導魯大東和專程來迎接的陳丕顯同誌。
走在前麵的王麗萍向前跨了一步,輕輕拉開麵前正中的一把座椅,然後又快步返回,側身把鄧小平同誌扶上座位,並輕聲地說道:“請坐。”
待鄧小平落座之後,他十分滿意地向王麗萍點了點頭。
王麗萍悄然退出了休息室,這時,她似乎才鬆了一口氣。王麗萍慢慢地走出客艙,這才感覺到身上沁出一層薄汗。當王麗萍走到船舷邊時,輪船已經開始緩緩地離開碼頭。
王麗萍偶然抬頭一望:喲,真是人山人海!重慶的父老鄉親,不知怎麼得知回家探親的鄧小平同誌要走了。於是,他們不約而同地來到馬路邊,擁向江邊,為鄧小平同誌送行。
雖然,他們並不知道哪輛車裏坐著鄧小平,也看不到鄧小平的身影,可數萬民眾帶著一種寄托,早早地立在路旁、江畔……
王麗萍後來回憶說:
小平同誌在船上,除休息外,一般都在休息室讀書、看報、閱讀文件。
小平同誌在二等艙休息時,辦公勞累了,便半躺在休息室的沙發,休息一會兒,不時還與我聊聊天。
有一次,小平同誌見我拿本英語書在默讀,便對我說:“這就好。要多學一點兒,對國家好,對自己好。長江旅遊資源豐富,外國朋友要旅遊,船員要精通外語。”
王麗萍說:“我非常感謝小平同誌的鼓勵,後來我在船上更加勤奮地學外語,不久,我就能獨立與外賓進行一般性對話了。”
王麗萍還回憶說:
小平同誌還不時與我拉家常,問我多大年齡,什麼時候參加工作,工資多少,什麼地方人,家住哪兒。
當他聽說我的父親是經驗豐富的川江客輪船長時,小平同誌感慨地說:“一家人吃長江飯,好嘛,長江養育了我們不少中華兒女。”
王麗萍接著回憶說:
小平同誌還問起船舶的情況。
我說我們這艘船是“任務船”,周總理乘過,陳毅元帥曾陪同西哈努克親王乘坐過,抗日戰爭時,到延安寫過《西行漫記》的斯諾,也坐過我們船。
還有一些中央領導人也坐過。
小平同誌聽後,說:“這船有一定紀念意義。”
小平同誌在“東方紅32號”輪,多次到船員崗位視察和走訪船員,我都一路攙扶,服務於左右。
王麗萍還幸福地回憶說:
小平同誌與我談著心,就像對自己親生兒女一樣推心置腹,語重心長。
他在百忙中,不忘關懷長江青年船員,說明小平同誌對一個普通長江船員工人的信任。
這是領袖與群眾魚水情誼的有力佐證!
在第二天早餐之後,王麗萍攙扶著鄧小平,到四樓船首駕駛台視察。
鄧小平向船長熊忠培,詢問駕駛操作、航速、機器狀況和航道等情況,他問得很細。
50多歲的熊忠培船長,也是四川人。鄧小平聚精會神地聽他介紹情況。
鄧小平從駕駛台的右側出來之後,便一路看望船員的房間。王麗萍所在的女服務員的房間是4人間,在政委房間隔壁。
王麗萍把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引到自己所住的房間。
鄧小平看了一下,就問王麗萍:“住幾個人?”
王麗萍回答後,鄧小平又看了看房間裏的擺設,說:“條件還好嘛,這邊光線不錯。”
鄧小平在輪船駛入瞿塘峽前,在二等艙休息室前,觀看長江三峽的雄姿。
輪船東下,一進瞿塘峽口,隻見兩壁斷岩,像兩扇高大的鐵門,鎖住夏日的一江金燦燦的江水,其景色很是壯觀。
鄧小平興致很高地對身旁的外孫、外孫女說:“唐朝詩人李白,過白帝城時賦了一首詩,你們背給老爺子聽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個小家夥爭著一人背了兩句,鄧小平聽了十分高興。
為了更好地觀看神女峰,輪船進入巫峽後,鄧小平在三樓尾部觀景。
隻見鄧小平迎著驕陽,麵對雲彩繚繞中的“神女”,指點江山,談笑風生。
當天下午,船到達宜昌。
鄧小平一行,到興建中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進行視察。
從工地回來後,吃過晚飯,鄧小平不顧旅途的疲勞,應船員們的要求,到三樓的餐廳,與船員們合影留念。
王麗萍幸福地回憶說:“在照相時,我就蹲在鄧小平同誌的前麵。”
兩天半愉快的航程很快過去了,輪船駛入了武漢港區。王麗萍依依不舍地攙扶著鄧小平同誌,送至二等艙室門口。
鄧小平同誌握住王麗萍的手,說:“你辛苦了!”
“不辛苦!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王麗萍十分謙遜地答道。
“這次旅行不錯,結識了一位小老鄉。”鄧小平風趣地說。
目送著鄧小平同誌離二等艙遠去,王麗萍的心中湧出圓滿完成接待任務後的輕鬆感。
但是,突然,王麗萍又像失掉什麼似的,急忙三步並成兩步地跑到船舷邊。
此時,輪船已經靠武漢港軍用碼頭,鄧小平同誌一行已離船,上了棧橋。
武漢的天氣很熱,隻見鄧小平已脫掉軍服,穿著短袖白襯衣。一隻手牽著外孫,另一隻手在頻頻側身中,向歡送的船員揮動。
王麗萍拚命地向鄧小平同誌招手,鄧小平同誌那慈祥的微笑,在她這個“小老鄉”的心中,至今還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四、湖北之行
●鄧小平說:“搞這個紀念館,就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要體現當時艱苦奮鬥的精神。”
●鄧小平說:“武鋼也要有這個誌氣。要有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誌氣。”
●鄧小平讚同地說:“這是保護競爭,促進聯合囉!應當這樣搞,不這樣搞,不能打破‘小而全’。”
● 湖北之行參觀“八七”會址
1980年7月15日9時30分,一輛普通的麵包車,在武漢市漢口鄙陽街139號,“八七”會議會址門前停了下來。
司機打開右側車門,隻見鄧小平從車上走下來,微笑著和迎上來的人們握手。
然後,鄧小平環視一下街景,仰望著麵前這座已經分別了53年的小洋房。
在7月15日這天清晨,“八七”會址紀念館和武漢市文物管理處的同誌們,就接到電話通知,說有位中央首長要來參觀。
於是,他們早早地就在門前迎候。一見來的中央首長就是鄧小平,大家都欣喜萬分。
同鄧小平一起來參觀“八七”會址的,還有夫人卓琳和女兒、小外孫女。
故地重遊。鄧小平還依然的記得,在1927年8月3日的那個夜晚,他被交通員,悄悄地帶到漢口俄租界三教街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樓。
這裏是即將舉行的中央緊急會議的秘密會場。
在1927年初,年僅23歲,已有幾年職業革命家經曆的共產黨員鄧小平,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後,被黨派到西安中山軍事學校,擔任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並任該校中共組織的書記。
這所學校名義上隸屬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駐陝總部,實際上由共產黨人領導。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該校的共產黨人被“禮送出境”,鄧小平拒絕到開封集訓的命令。
於是,在同年的6月,鄧小平隻身乘火車經鄭州,趕到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漢。
鄧小平先到中共中央軍委報到。隨後,組織關係轉到中共中央,被任命為中央秘書。
當時,擔任中央秘書長的是鄧中夏,下麵分設8大政治秘書。由於形勢的急劇變化,真正到任的隻有鄧小平一人。
“鄧小平”這個名字,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了適應秘密工作的需要而起的,他原名叫鄧希賢。
作為中央政治秘書,鄧小平最早來到這裏,負責有關的會務工作。
“八七”會議的地點,設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也就是現在的鄱陽街139號。
鄧小平作為中央秘書,參加了這次會議的籌備工作,如接受瞿秋白、李維漢交代的任務,聯係代表到會,選擇確定會場,安排食宿,擔任會議記錄,並列席會議等。
會場為相連的兩個房間,還有一間側房做廚房用。這裏原是援華俄籍農民問題顧問洛卓莫夫的家。
房子空出後,還未引起人們注意。在這個陳設簡陋的房子裏,鄧小平逗留了6天。
8月的武漢,酷熱異常。但是,為了保密,隻得整天的關著門窗,不透一點兒風,房間裏悶熱得像蒸籠一樣。
鄧小平與陸續來到的一、二十名中央委員和代表,都在這裏靜候。他們困了,就在地板上打個盹;餓了,便倒杯開水,吃幹糧。
在焦灼的心境中,大家等待著8月7日,中央重要會議的召開。
53年過去了。今天,鄧小平重新來到了會議舊址,不覺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