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這項工作我們立即著手進行。”範輯熙回答。
鄧小平滿意地點著頭。
大家對鄧小平同誌的洞察力和考慮問題的細致,感到由衷的佩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彙報進行了半個多小時,會場上一直都處在親切隨和的氣氛中。視察農村沼氣建設
鄧小平在聽取簇橋公社有關負責人彙報之後,隨後就在有關人員的引導下,首先來到了生產隊的沼氣動力房進行視察。
這個動力房,由4個共320立方米的沼氣池為它輸氣。沼氣池又與養豬場相連,每天豬糞源源不斷地流入池內,發酵產氣。
正在機房操作的農民毛興全,見鄧小平同誌忽然出現在自己的麵前,他感到驚喜萬分,竟一時間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我們來向你學習,看你表演來囉。”鄧小平的和藹,讓毛興全一下子就輕鬆了下來。
毛興全認真地操作起沼氣發電的程序。一拉開關,屋子裏的電燈亮了。
鄧小平很有興趣地看著沼氣氣壓表上下浮動,臉上始終浮現出笑意。
動力房用沼氣做動力,白天磨麵、打米,晚上就用來發電照明。
鄧小平看到沼氣發電,電燈光也很明亮,很有興趣,他感到很高興。
四川省委書記楊超介紹說,如果全省都沼氣化,按每口池子的平均產氣率來計算,每年相當於生產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鄧小平不住地點點頭,說道:“好,好,要抓緊一點兒。”
楊超接著說,全省實現沼氣化,每個大隊甚至生產隊,都修建大沼氣池,解決了動力問題,社隊企業就會如虎添翼,那就有一個非常廣闊的前景。
聽著楊超的話之後,鄧小平說:
社隊企業還要因地製宜地,從各方麵打主意,如種植業、養殖業、多種經營、加工工業,乃至出口外貿產品等,都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多搞一點兒。
聽說這裏是就地取材,建一口沼氣池隻花40多元錢。
鄧小平說:“很好,這是個方向,可以因地製宜解決農村能源問題。”
鄧小平對楊超說:
發展沼氣要有一個規劃,要有明確奮鬥目標和方向,要抓科研。
沼氣池也要搞三化,即標準化、係列化、通用化。不這樣,不好管理,也保證不了質量。
聽到公社的同誌介紹,公社、大隊、生產隊,都有兼職人員負責沼氣池時,鄧小平問:“一個大隊需要多少專業技術員?”
公社的同誌回答說:“要兩個。”
鄧小平說:“那就多了,一個就行。”小平又問全省有多少個大隊?
有關人員回答說:“有5萬多個。”
鄧小平說:
將來一個大隊,配上一個真正懂得技術的沼氣技術員,專管建池和修池技術。這樣,全省要配5萬個。加上沼氣配套所需的各種人員又是好幾萬。
如果安排知青,全國就可以安排100萬人。這就開辟了一個就業的渠道。
從沼氣動力房出來,隻見昔日沉悶的村莊出現了一派生機。打米磨麵機的轟鳴,牲畜的嘶叫,人們的歡笑,組成了新的田園交響曲。
大家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的麵貌確實在變了!
鄧小平和大家邊走邊談,順路來到機耕道旁的社員吳紹清家。
這是一排共3間的平房,住房麵積有100多平方米。主人吳紹清,高高興興地把鄧小平一行,引進寬敞的廚房。
鄧小平握著吳紹清的手說:“我們今天來看你是咋個煮飯的喲!”
聽到這話,吳紹清頓覺一股暖流湧遍全身。心想:鄧副主席,您萬事纏身,工作那麼忙,還惦記著老百姓煮飯的事情。
吳紹清激動不已地連聲說:“好,好!”說完,吳紹清當場彎腰點燃了沼氣爐。
鄧小平站在用三合土抹的大灶台前,仔細地觀看了使用沼氣的爐灶、爐具,還彎腰仔細查看沼氣管子,是如何通進來的。
沼氣灶燃燒時,藍藍的火焰,無臭無味。
鄧小平高興地說:“火也變了,鍋也變了,幹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灶都改掉了。”
鄧小平問吳紹清:“燒一鍋開水要多少時間?”
吳紹清回答:“可能半個鍾頭吧。”
“能不能炒菜?”鄧小平問。
“能。”吳紹清
“能炒腰花嗎?”鄧小平突然很風趣地問,他的用意是在問,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吳紹清回答。
鄧小平高興地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吳紹清又點燃沼氣燈,讓小平同誌看。
鄧小平說:
沼氣燈和電燈一樣亮。沼氣的燈具爐具,你們社隊企業可以生產嘛!
沼氣化可以帶動社隊各種工業的發展。
從吳紹清家出來,鄧小平又參觀了社員的沼氣燈灶。
看到兩家社員都是用鋁鍋煮飯時,鄧小平風趣地:“你看,火也變了,鍋也變了,幹淨了,衛生了,沼氣把過去的土鍋土灶等改掉了,真了不起啊!”
聽到這些,大家都由衷地笑起來。
參觀完社員家的沼氣,鄧小平站在路旁,環顧了一下農房的四周,辦沼氣使這裏農村的環境衛生,得到了大大的改觀。
隻見農家院落裏井井有條,幹幹淨淨,已出現新砌的花台、水池,花台裏種有許多花草。
豔陽下,紅苕花、太陽花、月季花……爭奇鬥豔,不時飄來陣陣濃鬱的芳香。
鄧小平的臉上,流露出喜悅的神情。
楊超向鄧小平彙報,打算搞沼氣壓縮氣體,用它來開汽車。
鄧小平很讚賞這個設想,說:“你們可以出去學習學習嘛。”
範輯熙又接著彙報說,辦沼氣可以提高肥效,可以除菌滅病,可以消滅鉤蟲病、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
鄧小平對此很重視,他說:
血防工程搞了那麼多年,不徹底,反複大,血吸蟲病還是消滅不了。搞沼氣能消滅血吸蟲病,很好。
最後,鄧小平一行沿著機耕道,來到圍牆環抱的友誼沼氣池參觀。指示推廣發展沼氣
鄧小平一行人走進友誼沼氣池的院壩之後,便看見院壩北邊牆上雕刻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沼氣建設講習班、實習班
幾排紅色的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展示著對外開放的豐碩成果。
院壩四周幾叢蔥蘢的翠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象征著中外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
鄧小平在這裏,仔細地觀看了碑文,參觀了院裏的四、五個沼氣池。
參觀完畢,鄧小平高興地和幹部、社員們一起在“友誼沼氣池”旁的壩子裏,合影留念。
沼氣的開發利用,使這個村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家都用沼氣煮飯、照明,每戶每年可節約燃料費數十元。
集體則用沼氣做動力發電,磨麵、打米、加工飼料。村裏村外,房前屋後,幹淨整潔,有條有理。
然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川西平原農村的燃料來源,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
地處成都市郊外南的簇橋公社也是如此。田地裏農作物的秸稈,填不夠人畜煮食的灶膛,農民們年終的分紅,買不起城裏人供應的高價煤。
解決燃料來源的問題,迫在眉睫。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千方百計解決成都平原農村的燃料問題。
在1973年以後,人民政府便開始在農村,普遍地進行沼氣開發利用的教育、試製,大力推廣沼氣池及爐具、燈具。從而使得成都平原農村的沼氣建設,逐漸地發展起來。
在1974年,簇橋公社就積極響應市裏的號召,率先在全社範圍內大力推廣沼氣。
簇橋公社還以五大隊二隊為試點,在市、區、公社各級技術人員的具體指導下,經過3年奮戰,全社基本實現了沼氣化。
昔日人們為燃料的愁事消失了,社員們拋棄了數千年伴隨生活的油燈。
簇橋公社五大隊二隊的沼氣建設,猶如突出,搞得越發的有聲有色。他們根據該隊水位低、黃泥土質,便於修建沼氣池的特點,因地製宜地狠抓沼氣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該社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沼氣化。
簇橋公社五大隊二生產隊,家家戶戶都使用上了沼氣,成為了川西平原上的排頭兵。
該隊有120戶人家,煮飯、照明均使用沼氣。還用沼氣發電,來帶動飼料粉碎機、打米機、磨麵機等,出現了“一氣帶四機”的喜人景象。
沼氣的製取和利用,率先從這裏由生活領域,走向了生產領域。
由於沼氣池的出現,妥善管理了人畜的糞便,既使農村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改善,人畜糞便、秸稈入池發酵提高了肥效,解決了燃料能源的問題,還促進了農業的增產增收。
農村的沼氣綜合開發,深受廣大農民們的歡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楊超介紹說:
1978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我國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專門來該隊辦沼氣建設講習班,加以推廣。
共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學者、官員,到這裏來考察學習。
當時,人們在沼氣現場講習班的院牆上,用中英文刻下了紀念碑,並將講習班在院壩中挖的沼氣池,取名為“友誼沼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