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廷錚回答說:“這裏在三峽上口,水深流急,地質條件不好。而且,整個三峽河段是水能比較集中的,如不加以利用,隻在上口建壩,要得到同等防洪發電效果,則對四川會造成更大的淹沒損失。”

魏廷錚接著說:“三峽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電站廠房很長,還要布置通航船閘,而瞿塘峽進口處很難布置。同時,全長200公裏的三峽河段落差比較集中,是三峽水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丟掉了這一段,防洪和發電效益將大為降低。”

魏廷掙又介紹了現在壩址的地質情況。

鄧小平問:“你們不是有兩個比較壩址嗎?”

魏廷錚說:“兩個壩址都是好壩址,各有優缺點。太平溪壩址在上遊,河穀相對較窄,土石方開挖較多,混凝土工程量較少;三鬥坪壩址混凝土工程量較大,但在施工導流方麵簡便一些。”

鄧小平還詳細詢問了大壩、電廠、船閘的設計,並與國內外已達到的水平進行比較。

鄧小平對設計所依據的基本資料,包括水文、地質方麵的各種試驗研究成果,以及國內外大型水壩建設中發生過的一些重大問題,也都做了了解。特別是與葛洲壩工程的對比,詢問得更為詳細。

鄧小平又詳細地詢問了投資、工期、發電、航運等問題。

鄧小平問:“100萬千瓦的機組,國內能不能製造?”

魏廷錚回答說:“美國愛利斯·查漠公司董事長給您的信,轉給了我們。他們表示願意承製三峽100萬千瓦的機組。

一機部沈鴻副部長表示,100萬機組可以製造,也可以和美國人合作,共同設計,在我們工廠造。”

鄧小平點了點頭,說:“這是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可行。”

鄧小平又問:“圍堰發電6年半開始受益,是否1981年開工,1987年即可以發電?”

“是這樣的。全部建成16年,就是到了1996年,年發電量l100億度,接近今年上半年全國發電總量。

以每度六分計算,可以收入66億元,這是一筆很大的數字。”

鄧小平說:“利益很大,要進一步好好討論。”

鄧小平還特別問到,三峽工程會不會出現黃河三門峽工程出現過的泥沙淤積問題。

船到西陵峽三鬥壩附近,鄧小平要求減速,他要仔細看看擬議中的三峽大壩壩址,即中堡島。

站在船舷旁,鄧小平一邊聽著魏廷錚的介紹,一邊拿著望遠鏡,認真觀察著這座被人介紹過多次的神奇小島。

看完中堡島,鄧小平又認真地察看了離中堡島200餘米的南岸三鬥坪和離島1000餘米的樂天溪,並詢問了有關情況。

鄧小平所詢問的情況,都一一記在了他的腦海裏,為做出重大決策之前,做必要的積累和準備。視察葛洲壩工程

7月12日15時,鄧小平一行乘坐的“東方紅32號”輪,行進到正在緊張施工的葛洲壩。

當鄧小平走出船艙時,碼頭上等候的人們興奮地喊著:“鄧小平,鄧副主席來了!

在碼頭等候多時的葛洲壩工程局,以及宜昌地、市黨政軍負責人等高興萬分,他們熱情地迎上前去,向鄧小平表示問候。

鄧小平向大家親切地招手致意。此時的工地上,人們的歡笑聲和機器的轟鳴聲,連成了一片。

在陳丕顯、廉榮祿的陪同下,鄧小平走進葛洲壩工程電動模型室。廉榮祿向鄧小平彙報工程進度和樞紐布置情況。

鄧小平凝視著工程電動模型,全神貫注地聽講解員介紹,時而點頭,時而微笑。聽完彙報後,鄧小平與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7月的宜昌,晴空萬裏,驕陽似火。

鄧小平不顧炎熱和旅途的勞累,興致勃勃地視察了正在緊張施工的葛洲壩一期工程的二號船閘、二江電站廠房安裝現場、三江防淤堤。

在二號船閘下遊的閘首,當廉榮祿彙報大江截流,對船閘的要求時,鄧小平問道:“是今年年底截流吧?”

廉榮祿說:“這是我們的心願!”

鄧小平笑著說:“好啊!”

看完船閘後,鄧小平說:“這船閘大啊!1920年,

我在法國時,人家就修了船閘。那時,巴黎地下鐵路也修了。”

在二江電廠,鄧小平問:“發這麼多電,要多少煤?”

魏廷錚說:“折合700萬噸標準煤。”

隨著陣陣機器聲,鄧小平來到大江截流基地,隻見30多噸的大型載重汽車,來回穿梭作業,將滿車的石塊從南津關等地運來。

截流的“重型武器”,即15至25噸重的金字塔似的混凝土四麵體,整齊地排在大江兩岸,形成兩個方陣,待命動用。大江截流非同凡響,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

鄧小平望著那堆積如山的石塊和波浪翻滾的長江,問廉榮祿:“截流用什麼方法?”

廉榮祿回答:“從兩岸同時向江中拋投石塊、石渣填築料,在最後關鍵時刻,動用‘重型武器’截流四麵體。”

“這麼個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鄧小平關切地說道。

廉榮祿說:“我們全局上下,萬眾一心,精心準備,精心組織,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鄧小平滿意地點點頭。

視察完畢,鄧小平緊緊握住廉榮祿的手說:“你這裏是今年年底截流,明年‘七一’發電啊!”

廉榮祿激動地回答道:“請首長放心,我們決不辜負首長的關懷和期望,一定要用橫鎖長江的捷報,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喜。”

葛洲壩人沒有辜負鄧小平的厚望。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成功。

同年的7月10日,葛洲壩二江電廠發電機組,安裝就緒,投入發電。

鄧小平關懷葛洲壩工程建設,也關懷宜昌市的建設和發展。

在結束對葛洲壩的視察之後,鄧小平又乘著麵包車,繞宜昌市區一圈,瀏覽了宜昌市容和城市建設。

在視察了葛洲壩工程後,鄧小平又乘船來到江陵市。

鄧小平對荊江兩岸的1500萬人口、2300萬畝良田,處於荊江洪水的嚴重威脅之下,十分地關注。

鄧小平指出,洪水淹到哪裏,哪個地方就要倒黴,人民就要遭殃。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除這種威脅。

鄧小平對隨行的有關負責人說:

長江兩岸的防洪問題要十分重視,一點也不能馬虎。推動三峽工程建設

鄧小平此次三峽之行的最後一站,是江城武漢。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誌,專程從北京趕到武漢,專門研究三峽工程的相關事宜。

在會上,鄧小平說:“我建議由國務院召開一次三峽專業會議。我聽了彙報有些看法。三峽問題要考慮。”

接著,鄧小平歸納了幾個主要問題:

擔心一個航運問題,現在解運的東西不多,船閘有5000萬噸通過能力,顧慮不大。

另一個生態變化問題,聽來問題也不大。

三峽搞起來以後,對防洪作用很大。真的洪水來了,很多地方要倒大黴。

整個工程投資95億元,移民費40億元。

6年半可以發電。裝機容量2000多萬千瓦,效益很大。

最後,鄧小平的結論是:

輕易否定搞三峽工程不好。

這是一個重要的表態。

鄧小平這次親自對長江三峽的考察,加速推動了三峽工程論證的速度。

於是,論證三峽工程的步伐加緊、加快了,興建這個大工程的研討繼續深入。

1980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由國家科委、國家建委負責組織水利、電力等專家,對三峽建設進行論證。

同年11月,姚依林也來到工地上考察,對三峽工程列入計劃的問題,做了詳細地調查研究。

1981年底,長江水流域規劃辦公室,編製上報了《三峽水利樞紐論證報告》。

1983年3月,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編製完成了《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鄧小平一直希望三峽工程能早日上馬。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專門討論集中財力物力,保證重點建設問題。

鄧小平在會上,再次談到了三峽工程。鄧小平說:

不搞重點建設沒有希望。能源、交通等重點項目,都是10年8年才見效的。比如三峽工程。

長江上遊的二灘工程,應該搞哪個,不要再猶豫了,猶豫一年就多耽誤一年。

在同年的12月,鄧小平在聽取有關方麵負責人彙報經濟情況時,指出:

三峽工程怎麼樣?能不能上?投資安排不可能那麼準確,要安排得十分科學不可能,重要的是要爭取時間,要把爭取時間放在首位。這方麵要勇敢點,太穩了不行。

鄧小平還多次向姚依林、宋平指示,強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定要加強重點骨幹工程建設,尤其是能源、交通、農業、原材料等行業,不要重複搞效益不大的加工項目。並指出,要抓緊進行三峽工程的準備。

鄧小平說:

搞建設也和搞改革一樣,要有一點闖勁,要立即抓緊修路等準備工程,國家建設項目能放在三峽地區的盡量放在三峽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