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能源是個世界問題,紮伊爾總統蒙博托、瑞士國王等貴賓,也來這裏考察、參觀過。
簇橋公社的沼氣建設,在當時已名揚中外。
聽了這些情況介紹,鄧小平十分高興。他又問到四川農村農民的收入情況。
楊超彙報說,廣漢等縣的冒尖隊、冒尖戶中,已有年現金收入200元以上的,農業總收入與現金收入的比例,大致是3比1。
鄧小平說:“這很好嘛。”
在回賓館的途中,鄧小平興致未減。在車上,他繼續和楊超談論沼氣開發建設問題。
鄧小平對楊超說:“你們要把沼氣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種經濟收益的賬算清楚,能養活多少人?給中央好好寫個報告。”
楊超又提出要求,希望國家投點資,解決沼氣建設資金問題。
鄧小平風趣地說:“楊超同誌,算你把這筆生意做成了。”
不久後,在結束四川之行,來到武漢時,鄧小平向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同誌,介紹了成都農村開發建設利用沼氣的情況。
鄧小平說:
這次在四川看到沼氣,全國普及可不得了。四川普及沼氣,一年就等於600萬噸標準煤。
搞沼氣可以真正消滅血吸蟲。衛生條件好了,周圍幹幹淨淨,好處太多了。
鄧小平還強調說:
南方要普及,要做出規劃,要辦專門訓練班,一批批地辦,不要一哄而上,要搞專業隊伍,要搞專業化廠生產各種用具。
要給貸款,償還期可以長些。要解決水泥問題。
鄧小平還對省委負責同誌說:
沼氣很好,是個方向問題,是個世界性問題,可以發電帶動加工,也可以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要搞個規劃,能不能在1985年全省農村實現沼氣化?
沼氣辦好了,每年每一戶人可以增加幾十元錢的收入。沼氣化可以增加就業人員。
這是一件大事,要重視一下。
鄧小平回到北京後,又指示有關部門撥出了專款,支持四川省的沼氣建設。
省、市委根據鄧小平的意見,指示有關部門對發展沼氣做出了具體的規劃和部署,全省掀起了大辦沼氣的熱潮。
鄧小平的視察,給了簇橋公社人民以極大的鞭策和鼓舞,使這欣欣向榮的沼氣建設,更加充滿了蓬勃的活力。
他們修訂了發展規劃,完善了政策,充實了機構,隊隊配有技術員,改建擴建了原有沼氣池,使之連片發展,形成了規模。
全社很快實現了沼氣化,呈現出一派五業興旺的景象。
鄧小平曾經視察過的二隊,沼氣建設更是錦上添花。昔日用黃泥巴加石灰夯成的沼氣池、三合土的沼氣灶,以及農家院壩,全都換上了水泥做的了。
沼氣的使用和管理,都走上了標準化、係列化、通用化的軌道。這朵沼氣之花更豔了,成了中外聞名的標兵!
隊員們無不自豪地說:
這是鄧副主席給我們造的福!
光陰荏苒,物換星移。
當年的簇橋公社已更名為簇橋鄉,五大隊二隊已更名為南橋村二組。
如今的簇橋鄉已成為億元鄉,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幢幢小樓拔地而起,高壓線縱橫交錯。
農副產品加工和鄉村企業,有了充足的動力,家家掛上了“夜明珠”。
買煤不用愁,液化罐進入村民家,沼氣建設邁向了更高的層次。
三、三峽之行
●鄧小平明確表示:事關重大,做出決策要審慎,利弊得失要權衡,要對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負責。
●鄧小平說:“長江兩岸的防洪問題要十分重視,一點也不能馬虎。”
●鄧小平說:“搞建設也和搞改革一樣,要有一點闖勁。”
● 三峽之行聽取三峽工程彙報
1980年7月11日,鄧小平乘坐“東方紅32號”輪,從重慶出發,順長江而下。
長江三峽兩岸風光俊秀,山高嶺峻,江水湍急,有許多的名勝古跡、曆史傳說。
一路上,陪同鄧小平到長江三峽實地考察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等同誌,不時地指點兩岸的高山峻嶺、名勝古跡和城邑村落,向鄧小平講解著一個個暗礁險灘的成因與滄桑。
鄧小平邊聽邊看邊想,此時,索繞他心際的是關係子孫後代幸福的一件大事,即三峽工程。
鄧小平站在甲板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聽著那翻滾的浪花聲,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曾有過修建三峽的動議。毛澤東、周恩來都對此事,給予了關注和重視。但由於各種原因,此事被擱置了下來。
興建這樣一項舉世矚目的水利樞紐工程,不僅要考慮到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到整個長江流域的航運、環境、生態、地質,以及未來戰爭的破壞等諸方麵的複雜因素。
因而,圍繞著三峽工程是否能上馬,國內、國際的有關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意見,陳述利弊,爭論之聲不休。
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聽取了各方麵專家和有關負責人,對三峽工程的論證和意見。
鄧小平明確表示:
事關重大,做出決策要審慎,利弊得失要權衡,要對中華民族子孫後代負責。
因此,這次巡察,鄧小平要親自來三峽走一走,看一看,實地進行考察,了解掌握第一手情況。
根據所掌握的材料,鄧小平也是傾向於讚成興修這項舉世矚目的大工程的,但他一直沒有能親自進行實地考察。
在鄧小平的倡議和指引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上來的戰略決策,一場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熱潮,在全國蓬勃展開。
於是,興建三峽工程問題,又提上了日程,爭論也開始一步步升溫。
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對三峽工程問題,進一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讚成或是反對的意見。
這次視察三峽,鄧小平一上船,就十分關切地詢問陪同考察的老水利專家、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魏廷錚。
鄧小平說:“有人說三峽水庫修建以後,通過水庫下來的水變冷了,長江下遊連水稻和棉花也不長了,魚也沒有了。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魏廷錚回答說:
不會有這樣的影響。
第一,三峽水庫按200米正常蓄水位,比原來河道麵積隻增加1000多平方公裏,對氣候影響不大,不會有明顯改變。
第二,水庫水溫呈垂直分布,長江流量大,可以調節。
從已建成的丹江口水庫的經驗來看,丹江口水庫修起來以後,漢江中下遊解除了水患,糧食、棉花連年豐收,漢江的魚產量也並沒有減少。
如果說影響,就是水庫蓄水之後,上遊衝下來的餌料相對減少了一點。
魏廷錚接著解釋說:
長江通過水庫下泄的水量,年平均為4510億立方米,而三峽水庫的庫容,隻有年過水量的8%。
江水會不斷進行交換,水溫變化不大,不影響農業和漁業。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年過水量為380億立方米,而水庫庫容為年過水量的50%,因而水庫蓄水後,水體交換時間較長。
即使如此,經水庫下泄的水溫,較建庫前變化也不大,漢江中下遊的水稻、棉花都長得很好,對漁業影響並不大。
“噢,是這麼回事啊!”鄧小平點點頭。
鄧小平說:“長江中下遊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一定要注意保護好環境。”
隨後,魏廷錚又向鄧小平彙報了三峽工程研究的經過、工程規劃設計、施工方案、設備製造、資金籌集等問題。
當彙報到當年周恩來確定先建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的建設做實戰準備時,鄧小平表示讚成,並指出:
葛洲壩工程建設過程中取得的經驗,一定要很好地應用到三峽工程中來。
在航行途中,魏廷錚與湖北、四川兩省的領導,圍繞著三峽工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魏廷錚首先發表自己的見解。他認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具有巨大的綜合利用效益。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效益,就是對長江中下遊防洪的控製作用。
魏廷錚還列舉了曆史上長江中下遊地區幾次大的洪水災害,說明建壩的必要性。建議早建快建三峽工程,不能再延誤時機,鑄成大錯。
魏廷錚講完後,湖北省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四川省省長魯大東等領導,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鄧小平點燃一支煙,靜靜地坐著,認真地聽著大家的陳述,沒有表態。
鄧小平隻是風趣地說:“你們說的意見,我都聽明白了。”實地了解三峽情況
當鄧小平一行,乘船行至瀕臨長江三峽的萬縣時,縣委領導到船上,看望鄧小平同誌。
鄧小平指著魏廷錚說:“你是要建三峽工程的。”
說著,鄧小平又指著萬縣書記說:“你是不讚成的,你們要統一認識。”
船行至瞿塘峽進口處時,鄧小平見兩岸山勢險峻,江麵很窄,就問身旁的魏廷錚:“為什麼三峽水庫的壩址不選在這裏,而要選在下遊呢?這裏築壩的地形很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