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賓館始建於1957年,創建時定名省委金牛招待所。

後來,出於安全和保密方麵的考慮,在1958年10月,改名為成都市26號信箱。後又更名為省委第五招待所。

1975年6月,尼泊爾國王來四川訪問。

鑒於招待所的名稱不利於對外接待,遂改成“蓉城賓館”。

1978年元月31日,鄧小平午睡起來,和家人一塊兒,到賓館的園子裏去散步。

陪同散步的賓館工作人員,請鄧小平同誌為賓館題寫一個館名。

晚飯後,鄧小平回到辦公室,進門一眼就看見辦公桌上,擺放著整齊的紙筆墨硯。

鄧小平笑著,謙遜地說:“硬是要寫嗦,我那字太差,寫出來見不得人。”

鄧林在一旁,熱心地說:“人家招待所給你服務那麼多次,每次來就像回家一樣。要寫,你那字見得人的。”

鄧小平微微一笑,信步走到辦公桌前,拿起筆,欣然潑墨揮毫,寫了一張“蓉城賓館”。

寫完後,鄧小平感到不滿意,接下來又寫了個“金牛壩賓館”,還是不滿意。

題什麼呢?鄧小平想了幾分鍾之後,說:“幹脆就取名為‘金牛賓館’。”

大家點頭,表示讚同。

於是,蘸蘸墨,又一氣嗬成,寫下了“金牛賓館”4個字。

鄧小平將兩幅字對照比較了一下,說:“還是‘金牛賓館’好。”

墨跡未幹,省裏黨政軍領導來賓館,拜望鄧小平同誌,碰巧看到這兩幅字。

於是,鄧小平以征求意見的口吻問:“你們看,‘金牛賓館’和‘蓉城賓館’,哪個意義深?”

省委負責同誌端詳了片刻,說:“還是‘金牛賓館’好。”

鄧小平點點頭,說道:“保留了它的原意。”

於是,鄧小平題寫的“金牛賓館”4個剛勁有力大字,便掛在了賓館的大門上。

在1978年新年之際,金牛人從此驕傲地擁有了一個響亮的館名,即金牛賓館!

在1980年7月,鄧小平在回四川視察時,發現金牛賓館主要還是用於接待中央首長。

於是,鄧小平就對相關負責人說:

這裏長時間不住人,要改變,開放或半開放嘛。不能還是老樣子,一味搞封閉式服務。

從此後,門衛森嚴的金牛賓館,逐步向社會開放。與群眾同遊峨眉山

1980年7月6日,天氣由陰轉睛,讓人的心胸豁然開朗起來。

鄧小平在隨同人員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四川的峨眉山。

當時,峨眉山的路是泥巴路,很不好走,群眾形容說是:“上山腳杆發軟,下山腳杆打閃”。

但是,鄧小平這天的精神很好。他拄著一根竹杖,堅持步行。

他一邊走,一邊看著兩邊的莊稼和山林,並不時親切地與沿途的群眾交談。

鄧小平看到沿途一些陡峭的山坡上,種了不少玉米,長得稀稀拉拉的,一點也不旺盛。

於是,鄧小平便關切地說:“這會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來更不得了,不要種糧啦,種樹吧。”

看到路旁一些地裏種上了中藥材黃連,鄧小平又說:“種黃連可以,不要去種那幾棵玉米。”

省委領導彙報,四川邊遠山區農民負擔太重,生活窮困,省委準備拿出10萬噸糧食,扶持山區發展生產。首先用於減免長期缺糧隊的糧食負擔,不征過頭糧,陡峭山坡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讓山區人民休養生息。

對此,鄧小平非常地讚許和支持。

回到賓館後,鄧小平親切地接見了參加省委工作會議的同誌,以及參加解放軍成都部隊師以上幹部會議的全體成員。

鄧小平指出,四川形勢很好,希望廣大幹部群眾同心同德,鼓足幹勁,把戰略大後方建設好。

鄧小平在上峨眉山時,在半山腰便下了車。他卷起褲腳,手拄拐杖,不快不慢地和大家一起登山。

第二天,從萬年寺走路下山,去清音閣時,鄧小平還是堅持走路。

在快到清音閣的路上,鄧小平坐下來休息,擦著臉上的汗水。

這時,一位上山的老大娘,見鄧小平同誌旁邊有一塊石頭,也坐了過去。

老大娘見身旁的老人衣著樸實,便問他說:“老大爺,今年多大歲數了?”

鄧小平笑著回答說:“我都74了!”

鄧小平又問她:“現在日子好些了嗎?”

大娘說:“現在家裏壇壇罐罐,糧食都裝滿了,吃都吃不完呢!這是共產黨的政策好啊,特別感謝我們那個四川老鄉鄧小平呀!”

當大娘得知“老大爺”便是鄧小平時,她趕快轉身,跑到小平同誌麵前,跪拜起來。

鄧小平連忙將老大娘扶起來,說:

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因為我們是人民的兒子!

老大娘此時已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為能親眼見到這位為人民謀福利的好“老鄉”,而感到十分地激動。

在鄧小平登峨眉山這天,攝影記者王仲亮等人也到了這裏。他們在經過洪椿坪之後,下到清音閣。

王仲亮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

這時,一位女服務員跑來神秘地說:“鄧副主席昨晚住萬年寺,今天要到這裏來。你們別走,一會兒他就到了。”

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大家都翹首以待。

人們默默地注視著由萬年寺來清音閣的方向,隻嫌時間過得太慢。

10時整,雲破處灑下幾縷陽光,突然有人驚喜地叫起來:“來了!鄧副主席向我們走來了!”

王仲亮接著回憶說:

當時我踮起腳尖一望,果見隨行人員前麵,有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拄著峨眉山竹枝,健步下山來。

他身穿短袖白襯衫、草綠色軍褲、圓口青布鞋向我們漸漸走來。

王仲亮說:“當時,我真想振臂高呼,但感覺喉頭被哽塞著。我想上前同他握手,又怕耽誤他前進的步伐。

因而,我隻有把這珍貴的曆史瞬間,攝入記憶之屏,永不忘懷。”

王仲亮還回憶說:

隻見遊人們穿著時髦的夏裝,自覺地夾道歡迎他。

不知是誰領頭高呼一句:“小平同誌,您好!”

鄧小平微笑著,並未停止步伐,他向大家頻頻地招手,親切地回答:“同誌們好!祝同誌們好!”聲如洪鍾。

就在這時,我們按下快門,攝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人們簇擁著跟在鄧小平的後麵,隻見他穩健地登上清音閣正殿,憑欄坐下休息。

11時後,鄧副主席在省委領導及峨眉山市黨政領導陪同下,向牛心亭走去。

這時,隻見5歲的小女孩馬天琳飛跑上前,親熱地叫道:“鄧爺爺,鄧爺爺!”

小平同誌笑容可掬地伸出雙手,捧住她的小臉蛋,慈藹地問:“你媽媽呢?叫她來一同照個相吧!”

小女孩的媽媽喜出望外,激動得熱淚盈眶。隻聽得相機的“哢嚓”聲不絕於耳。

陽光普照,流水歡歌。

鄧小平容光煥發地沿著山間土路,緩慢下行。

一路上,鄧小平都同碰見的遊人們,笑容滿麵地打招呼,向當地農民問長問短。

王仲亮還回憶說:

前一天,小平同誌步行上萬年寺時,看到毀林開荒,非常惋惜地說:“這麼好的風景區,種玉米產量不高,為啥不種樹?”

他看到農民在地裏耕作,對省委領導同誌講:“山區農民居住分散,生活艱苦,政策要放寬,讓山區農民盡快富起來。”

在鄧小平行至當時景區公路的終點雙水井時,他停下來在此小憩了一會兒。

鄧小平登高遠眺,胸襟開闊,意氣風發,興致頗為濃鬱。

麵對著峨眉山的秀麗景色,鄧小平對身邊的有關領導同誌,語重心長地指示說:

峨眉山是個文化型的風景區,是一個寶庫。要作好保護,要作好規劃,要綜合開發;要加強建設,加強管理。

辦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聽取沼氣建設的彙報

1980年7月10日,鄧小平來到成都,視察這裏的農村沼氣建設。

8時30分,鄧小平在四川省委書記楊超等人的陪同下,乘坐旅行車,來到成都市金牛壩區簇橋公社,首先參觀了公社的沼氣陳列室。

楊超彙報說,四川計劃以後每年新建100萬口沼氣池。按此速度,到1990年時,可以達到總數1400萬口沼氣池。

鄧小平說:“能不能搞快一點兒,3年實現全省沼氣化,行不行?”

楊超說:“3年恐怕不行。”

鄧小平緊盯著問:“3年不行,5年怎麼樣?”

鄧小平進一步強調說:“四川要搞快一點兒,先沼氣化起來,這對於指導全國農村能源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楊超提出,四川要實現全省沼氣化,需要國家投資3億元人民幣。

鄧小平說:“國家給你貸款2億,你們省自己出1億,1985年以後,開始陸續償還。”

楊超解釋說,3億元是作為修建沼氣池的補助款,是按每修一口池補助10元計算的。

楊超接著說,除此之外,還有小水泥廠的建設投資和技術培訓費用等。所有這些都加上,將是一筆很大的費用,社員負擔將比較重,國家若不投資,社員是沒有能力償還貸款的。

鄧小平說:“沼氣化了有收益嘛!沼氣發展了,生產上去了,社隊企業搞起來,會增加收益的。你們要把這筆賬算清楚。”

楊超會意地笑著,點點頭。

9時30分,鄧小平參觀完沼氣陳列室後,又來到簇橋公社第五大隊第二生產隊。

這天早晨,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範輯熙,帶著幾名隊幹部,早早地就來到了第二生產隊寬敞的曬場上。

每個人都懷著激動的心情,不停地向寬敞的公路張望著。

因為,在兩天前,他們就接到通知,說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要專程來這裏視察沼氣建設。

當鄧小平從旅行車上,健步走下來後,立即就被人們認出來了。

有人高喊:鄧副主席來了!鄧副主席來了!

這一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隊。農民們都圍攏上來了,大家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鄧小平同誌的到來。

鄧小平也揮動著手,親切地向人們致意。

他與來迎接他的社隊幹部一一握手,然後對陪同他視察的四川省委書記楊超,成都市委書記楊以希等省市負責同誌說:

“走,先去看看沼氣吧!”

負責接待的公社副主任範輯熙,望著風塵仆仆的鄧小平小平,關切地說:

“請鄧副主席休息後,再去吧。”

“嘿,剛才走出門,又要休息嗦。”

鄧小平同誌一句地道的四川話,把大家都說笑了。

“那就先聽我們的彙報吧。”範輯熙忙接著說。

“對嘛,對嘛,就聽你的。”鄧小平爽快地答應了。

在接待室裏,鄧小平和大家圍坐在一起,仔細地聽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範輯熙的彙報。

其間,鄧小平還不時地插問一兩句話。

當範輯熙彙報,搞沼氣建設和管理也需要人才和科學技術時,鄧小平插了一句話:

“你們這個公社有多少知識青年?”

“有42個。”範輯熙說。

鄧小平說:

這麼多知青,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把他們利用起來。

每個大隊培養一個沼氣技術管理員,發揮知青的作用,不就是一支很強的技術力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