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鄧小平同誌準備的一輛小轎車,他讓給其他同誌,而自己則一直坐麵包車。

鄧小平還要求,不影響接待單位的正常工作,不幹擾群眾參觀。

在碑林,鄧小平還讓警衛秘書,專門到大門口詢問,是否對廣大遊客開放的問題。

當得知博物館當日照常開放後,鄧小平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一行為,充分體現了鄧小平非常深厚的群眾觀念。

鄧小平無聲的行動,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指明了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才是文物保護、展出、利用的服務方向。

二、成都之行

●鄧小平連忙將老大娘扶起,說:“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因為我們是人民的兒子!”

●鄧小平對四川省委領導說:“山區農民居住分散,生活艱苦,政策要放寬,讓山區農民盡快富起來。”

●鄧小平說:“沼氣燈和電燈一樣亮。沼氣的燈具爐具,你們社隊企業可以生產嘛!沼氣化可以帶動社隊各種工業的發展。”

● 成都之行慰問畫家並題寫畫院

鄧小平離開陝西之後,便來到了自己的故鄉,“天府之國”的四川。

在成都,鄧小平下榻成都西郊的金牛賓館,住在賓館的平房中。

當時,應邀為金牛賓館作陳列畫的10多位國畫家,也住在該賓館。

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也是一位畫家,她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

當時,黃永玉正好在成都辦畫展,他與鄧林是師生關係。黃永玉到賓館看望四川畫家時,就把鄧林介紹給大家相識。

既然是同行,言談也就隨便了許多。鄧林帶著她的一兒一女,常和她的姑姑鄧先芙,來到國畫家們所住的5號樓串門,與藝術家們聊天,一起畫畫。

一天上午,鄧小平和隨行人員來到賓館6號樓,觀看馮建吳、吳一峰、譚昌鎔、邱笑秋等知名畫家作畫,令畫家們個個激動不已。

這天,由鄧先芙發起,提議畫一幅“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的畫。

大家在一起,坦誠相見。由於興趣所致,大家都畫了不少的畫,真是很開心。

當晚,畫家們加班加點的作畫,畫出了一白一黑兩隻貓。

第二天,當鄧小平看到《白貓黑貓》時,他笑了。

鄧小平一邊問是誰畫的,一邊說:“很好很好,這幅畫真是意味深長,謝謝畫家!”

鄧小平有飯後到戶外散步的習慣。正在金牛賓館修建東樓宴會廳的工人和畫家們,每天都有幸,能見到他一至兩次。

畫家們對鄧小平這位幾落幾起,富有傳奇色彩的偉人,心裏既感到崇敬,又感到神秘。

畫家們對鄧小平所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特別讚賞,對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所作的“要為知識分子當好後勤部長”的發言,感到格外的親切。

現在,能與鄧小平同誌同住一個賓館,每個人都倍感幸運。

四川省美術協會主席李少言提議,將大家已經畫好的作品集中起來,辦一次展覽。請鄧小平同誌和省裏的領導來參觀,向他們作一次彙報。

聽說鄧小平同誌要親臨展廳,每位畫家都興致勃勃地為他畫了兩幅精品。

內部畫展是很不正規的,作品全沒有托底,有的掛在繩子上,有的擺在會議室的拚木地板上,除了留下一條通道外,滿滿的放了一屋子的畫。

這天,鄧小平與家人一起,來到展廳看畫。他仔細地聽了負責同誌對畫家們的介紹。

鄧小平感謝畫家們送他的畫,並對四川國畫的創作實力,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此後,鄧小平為“四川省詩書畫院”題了院名,直接支持了由楊超、譚啟龍所倡導的四川省詩書畫院的建立和發展。

1980年7月4日,這是一個令四川畫家們,最難以忘懷的日子。

一大清早,畫家們就得到通知,說是鄧小平同誌要到5號樓來看望畫家。至於什麼時候來,沒有定。

這天天氣很熱,午飯後,有的畫家午休了,有的人卻還在作畫。

突然,樓下傳來了清脆的少兒京腔。

畫家邱笑秋忍不住探出頭去,往窗外看時,心潮一下子翻騰起來。

隻見鄧小平同誌和一群人,談笑風生地正朝著他們住的樓房走來。

邱笑秋頓時急出了滿頭大汗,他連襪子都顧不及穿上,就光著腳穿上了皮鞋。

然後,邱笑秋跑到各個畫室去,告訴畫家們:“快!快!小平同誌來看望大家啦!”

一聽鄧小平同誌來了,畫家們趕緊手忙腳亂地整理好裝束,奔出門外。

待畫家們急匆匆趕下樓時,鄧小平一行人都已經走進大門了。

鄧小平挨個看望、問候了住在樓下的老畫家之後,硬要上樓去看望那些中青年畫家。

負責接待的同誌勸他說:“小平同誌腿不方便,就不用上樓了,畫家們都下來了。”

鄧小平跟每一位畫家親切握手後,說:“都到齊了,我們在一起照張相,做個紀念吧。”

在外出照相時,鄧小平一邊走出大門,一邊對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局長畢清林說:“你們在那邊蓋的那座新樓,要修就多修幾層吧。今後,蓋三層樓以上的都要裝上電梯,……”

說著,大家便來到了5號樓前通往禮堂的小橋頭。

鄧小平對大家說:“我看,就在這個地方照相,就很好嘛。”

在大家安排隊形位置和架設相機的時候,鄧林向父親介紹了邱笑秋。

鄧小平問邱笑秋:“你的政策落實得怎麼樣了?”

邱笑秋心裏一愣,隨即趕忙回答說:“都落實了,全都落實了。”

邱笑秋此時此刻,心裏別提有多激動了,他全身都在顫抖,心裏卻充滿了感動和疑問:我的事兒,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

邱笑秋走過去,湊近鄧小平同誌的耳朵,大聲地說:“感謝您,鄧青天!”

鄧小平沒有點頭,隻是微微地笑了。

接著,鄧小平對四川日報的攝影記者李焰說:“今天照的這張照片,給畫家們每人放大一張,要送到他們手裏。”

事隔多年,當時的每一個參加這次接見的人,都珍藏著這張照片。關愛賓館工作人員

1980年7月,鄧小平到四川視察時,再次下榻成都金牛賓館。

在解放後,鄧小平曾10次回四川,先後9次下榻該賓館。

這天下午,太陽明晃晃地掛在天空,灼烤著大地萬物。

鄧小平午睡起來,按照往常的慣例,喝了一杯服務員早就準備好的溫茶後,他頂著炎炎烈日,就到賓館園子裏散步。

當走到西樓時,望著對麵的施工工地,鄧小平問道:“這裏在修什麼?”

陪同的省領導解釋說,金牛招待所目前隻能召開地委書記會議,連擴大會議都住不下,更不要說縣委書記會議了。

現在,這裏正在修宴會廳,以適應外國元首來訪。下一步就準備修一幢5層高、沒有電梯的大樓,以適應縣委書記會議的需要。

聽完彙報後,鄧小平果斷地說:“5層樓,沒有電梯哪得爬?大樓要修,就修高點,修好點,10年不落後,20年用得上。”

鄧小平接著強調說:“這裏長時間不住人,要改變,開放或半開放嘛。”

接著,鄧小平又接著說:“我們又不是外賓,穿那麼整齊幹啥,可以穿短袖嘛”。

金牛賓館作為四川的“國賓館”,在著裝上,一直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在1980年以前,賓館員工的工作服,一律是白色長袖和深色長褲。

在1980年7月的一天下午,由於晚上要在平房宴請用的餐具不夠,服務員就拿著盆子到7號樓,把這邊的餐具一趟趟地端到平房。

在平房前的路上,服務員潘中林端著餐具,正好與午睡起來散步的鄧小平同誌相遇。

望著領、袖緊扣,汗流浹背、滿麵通紅的員工,鄧小平慈愛地說:“我們又不是外賓,穿那麼整齊幹啥,可以穿短袖嘛。”

鄧小平的這句話,由陪同散步的鄧先芙,轉告給了賓館領導。

因此,在這年的夏季,第一套新式工裝,白色短袖衫和米黃色裙子,穿在了姑娘們的身上。

那份美啊,成了老員工們今生永遠的感動。

好幾次回四川,繼母夏伯根和夫人卓琳、兒孫,都隨同鄧小平一道,住在金牛賓館。

每次開餐,祖孫4代,總是圍成一大桌,一起用餐。用餐時,孝順的孫兒孫女爭著坐在爺爺身旁,一大家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那份天倫之樂,那份濃濃的親情,彌漫在平房餐廳的每一寸空間,溫馨了在場的每個服務人員的心。

時任四川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接待處處長的許秉陽,後來回憶說:

我第一次接待小平同誌是在1978年11月。

在為鄧小平接風的當天中午,金牛賓館特級廚師朱維新師傅,特地製作了一道旱蒸回鍋肉,菜剛一上桌,大家很快就吃光了。

鄧小平問:“還有沒有,再給大家上一盤嘛。”

飯後,鄧小平見到朱師傅,激動地拉著他的手說:“你的菜做得很合大家的胃口啊,你可稱作是我們川菜的狀元了。謝謝你的操勞,今後我回家鄉,還想吃你做的旱蒸回鍋肉。”

鄧小平喜歡的川菜和小吃有:粉蒸肉、青椒拌皮蛋、金銀肝、小青菜、野菜、紅苕餅等。

鄧小平尤其喜歡吃賓館特級廚師張興華拌的折耳根、竹林白肉,炒的豌豆尖和回鍋肉。

鄧小平說:“回鍋肉價廉物美,又下飯,最對我口味。”

而對張興華師傅拌的竹林白肉,鄧小平則稱讚說:“片得薄,片得大張,又麻又辣,夠味。”

鄧小平對家鄉的飲食情有獨鍾,尤其愛吃四川的蔬菜,包括蒜苔、青菜、豌豆尖。

在金牛賓館,鄧小平每頓飯一般是3菜1湯或4菜1湯,菜也就是粉蒸肉、回鍋肉、青菜、豌豆尖之類的家常菜,而且絕不浪費一菜一汁。

有一天中午,廚師給鄧小平做了一個清燉蹄花,一共隻有兩小節。

鄧小平在吃了一節之後,對服務員說:“這節豬腳吃不了,擱到下頓吃吧。”

到了晚上,廚師把剩下的這節豬蹄熱了熱,又端上了餐桌。

時任金牛賓館的特級廚師張興華後來回憶說:

小平吃了很多次我做的菜,我一直想為小平弄一頓我最拿手的特色菜。但小平一聽要花很多錢,堅決不同意。

他喜歡吃的是我拌的折耳根和炒豌豆尖,還有地道的四川回鍋肉。

鄧小平的簡樸和平易近人,對普通工作人員的關愛與體貼,讓所有與他接觸和服務過的人們,都難以忘懷。指示賓館對外開放

在為鄧小平服務的日子裏,金牛人永遠難以忘記鄧小平那一口濃濃的川音,以及每一句樸素的話語裏麵,蘊涵的親切、關愛、理解和睿智。

可謂四川語言大師的鄧小平,留給金牛人的每一個細節故事裏,處處有著生動、質樸,又耐人尋味的四川話。

金牛賓館的工作人員吳麗萍後來回憶說:

在小平同誌下榻的臥房,煙灰缸上麵常常會醒目地放著半截煙。

金牛賓館服務員打掃房間衛生時,都知道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絕對不能把這半截煙隨意扔掉。

當做完衛生,估計小平同誌已就餐完畢,服務員就會將這半截煙送到餐廳。

小平同誌拿到煙後,總是很高興地說:“對,對,還有半截煙,接著再抽。謝謝。”

這個“規矩”,不知始於何年、何時,但服務員們都記住了鄧小平的這一習慣,並從小平同誌的節儉習慣中,受到教育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