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揚琴繼承了四川人豪爽、開朗的個性,其演奏特點剛勁奔放、大氣恢宏,尤其講究力度(重力彈奏法),其旋律線條和力度變化明顯,將奔放、剛毅、果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結構鮮明、層次感清晰而富於控製力,華彩段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對於基本功的要求也極為嚴格。四川揚琴的演奏技法獨具風格,有咕嚕音(即彈輪、顫音)、壓竹音、浪竹(即連續的咕嚕音)等,加上不協和音程的運用,大有“蜀聲燥急,若激浪奔雷”的感覺。
迄今整理記譜並較為著名的四川揚琴器樂曲牌有:《將軍令》《鬧台》《南慶宮》《大開門》《小開門》《哭皇天》《八譜》《迎送》《狗舂碓》等九首。民間藝人李德才、易德全、李聯升為四川揚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四川揚琴成為中國揚琴“四大流派”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四、東北揚琴音樂流派
東北揚琴形成至今已有百年曆史,與其它三大揚琴流派所不同的是,它沒有依附於某種民族音樂形式的特殊經曆,也沒有其他傳統揚琴流派所呈現出的特定演奏群體。作為伴奏樂器東北揚琴在東北民間的影調戲中,既不是主奏樂器,同時也不固定。所以總的來說,東北揚琴並沒有躋身於某種曲藝之下發展的經曆,而是作為獨立的樂器流傳於民間,在長期演奏中形成了獨有的風格特征。當地的民間音樂家通過與地方特色戲曲相結合,如影調戲、蹦蹦戲、東北民歌、鼓吹樂等,經過借鑒、總結、創新,從而完善了技法,並自成體係,形成了東北揚琴流派。因此,東北揚琴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東北揚琴的技法總結為:吟、揉、滑、顫,形成了雋秀豪邁的快速演奏,頗具韻味的吟音,風格迥異的顫竹,上下滾動的顫滑,積極飽滿的輪中顫以及具有和聲效果的雙音竹的演奏風格,集中體現了東北音樂古樸滄桑又明亮活潑的特點。其剛柔相濟的音樂、自然質樸的旋律,使韻味十足的東北揚琴在各流派中獨樹一幟。
東北揚琴音樂中出現了大量的反映我國新時代景象的作品,其中《翻身五更》《秧歌》《邊疆的春天》《木蘭辭變奏曲》等作品,成為東北揚琴音樂中優秀而又經典之作。其代表人物有趙殿學、王沂甫、宿英、張學生等人,通過改編樂曲、改進演奏技術,為東北揚琴流派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五、其他地區的揚琴音樂
揚琴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與各地的民間音樂相融合,除了上述四種傳統揚琴流派之外,還有如新疆揚琴、雲南揚琴、山東琴書、徐州琴書等流派。尤其是新疆揚琴,流行於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當地人稱其為“鏘”(chang),形製與傳統揚琴相似。代表作品中所使用的節奏和旋律極具濃鬱的新疆民族風格及色彩,即旋律上普遍采用七聲音階,半音階形式多樣;節拍上常用5/8、7/8、9/8等混合節拍,以切分音、三連音為主的節奏型頻繁運用,熱情奔放且剛勁有力。與其他地區揚琴有所區別的是,新疆揚琴的琴竹提倡短而硬,技法常采用揉弦與撥弦,而揉弦采取“壓揉”,且多為大壓。在《新疆揚琴藝術及歌曲》一書中,共收集了新疆揚琴曲目達40餘首,僅僅在數量上就遠勝於四川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和東北揚琴的傳統曲目。現如今,很多學者認為新疆揚琴音樂可以與廣東揚琴音樂、江南絲竹揚琴音樂、四川揚琴音樂、東北揚琴音樂一起被列為中國傳統“五大揚琴流派”。因此,整理、挖掘新疆揚琴音樂對於中國揚琴的意義、價值不可估量。
中國揚琴所展現的不同演奏風格,讓我們從《雨打芭蕉》中聽廣東音樂的華麗奇巧;從《將軍令》中聽四川揚琴的鏗鏘跌宕;從《三六》裏欣賞絲竹揚琴的委婉細膩;從《蘇武牧羊》裏品味東北揚琴的吟揉愴涼。隨著揚琴藝術的繼續前行,我們發現沒有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流派能夠始終引領風騷,各個流派的興衰、更迭都是每個時代存在的必然和價值。因此流派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既沿襲了多元並存的發展,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各具特點,其音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各種風格流派在演奏技巧上各有所長且各具特色,因其在交流中所形成的鮮明對比,這也在客觀上激勵揚琴藝術的不斷發展與前行。中國傳統揚琴風韻多采,地域性、民間性、傳承性及典雅性集於一身。中國傳統揚琴流派的形成是中國揚琴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在中國揚琴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