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傳統掦琴的技藝及流派分析(1 / 2)

中國傳統掦琴的技藝及流派分析

樂海拾貝

作者:程岩

揚琴,自明代後期傳人中國,經過幾百年的革新與發展,躋身於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中,並隨著傳統民間音樂形式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經過前輩樂師的不斷積累和實踐,形成了具有明顯地域特色及風格的揚琴流派,其中以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和東北揚琴最具代表性。1981年,在武漢召開的全國揚琴藝術研討會上,參會專家一致通過,將上述四個揚琴流派稱為中國傳統揚琴音樂的四大流派——它們在揚琴改革、創作領域、演奏技巧等方麵影響較大,發展也較為迅速。

一、廣東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形成於明末清初,其前身是粵劇中的“過場音樂”。其發源地為珠江三角洲地區,19世紀中後期在廣州流行。20世紀初期,廣東音樂發展為獨立器樂合奏,成為了一個有地方特色的新興劇種。所使用的樂器有“五架頭”(也稱硬弓組合,即月琴、三弦、二弦、提琴、笛)和“三件頭”(又稱軟弓組合,即高胡、揚琴、秦琴)等形式。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三件頭”逐漸取代了“五架頭”,揚琴一躍成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其後廣東揚琴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孕育出廣東音樂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揚琴演奏風格活躍、輕快,除了一般揚琴常用的演奏技巧外,更擅長襯音、座音、頓音、八度音程等演奏技法,音樂韻味自成一體,尤其是即興加花演奏,襯托了旋律的華麗和流暢,體現出一種風格華麗、跌宕起伏的藝術特色。

隨著廣東音樂揚琴的不斷發展,1917年,丘鶴儔編寫的《弦歌必讀》出版,這是最早涉及到揚琴的出版物。1920年,丘鶴儔的《琴學新編》(兩集)出版,對廣東揚琴的技法進行了分類,提出了“竹法十度”說。同年,易其仁編著的《粵曲揚琴譜》出版。這些揚琴教材和揚琴曲集的編創,為廣東揚琴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廣東音樂揚琴流派的代表樂曲有《倒垂簾》《旱天雷》《連環扣》等,這些樂曲也是廣東音樂發展過程中早期創作的經典曲目。湧現了嚴老烈、丘鶴儔、呂文成等許多名家,他們對廣東音樂揚琴流派的開創和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二、江南絲竹揚琴流派

江南絲竹音樂,盛行於江、浙交彙處及上海一帶,最早的文獻記載於《嘉興府誌》“采蘇杭之絲,截洞庭秀竹,變吳越佳音,集弦索精萃,江南有絲竹者也”。其演奏風格秀麗、典雅、精致,具有吳越地區山清水秀和江南姑娘清秀恬靜的特點。由於江南絲竹音樂有別於其他流派的演奏形式,它既無主奏樂器也無領奏樂器,而是通過不同樂器的有機配合,形成各個樂器之間既協作、又相互獨立的特有形式。江南絲竹揚琴就是這樣作為一種獨立的演奏形式,依存於江南絲竹音樂之中。

對江南絲竹中各種樂器的描述,民間絲竹前輩曾有藝訣:“二胡一條線……揚琴一棒煙”;還有“糯胡琴,細琵琶,脆笛子,暗揚琴”之說,這些口訣對江南絲竹音樂中的各樂器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概括。之所以稱揚琴為“一棒煙”和“暗揚琴”,是因為揚琴的音色清亮,餘音環繞,在演奏中音色變化和加花技巧的靈活運用,為絲竹音樂的表現起到渲染、互補之效。因此,在江南絲竹音樂中,對揚琴演奏總的要求是:擊弦的動作不可過剛、過猛;音色純淨、圓潤、柔婉;在每個樂段、樂句及樂彙之中,都有極為細微的力度起伏變化。

江南絲竹音樂在內涵表述、旋律流暢、情感等方麵的細微處理上十分重視,因此江南絲竹揚琴的技法中常使用雙音、座音、稱音、加花等,在音樂表現上更能烘托江南絲竹音樂的圓潤悠揚、溫文爾雅。因此江南絲竹揚琴的典型特點是感情細膩、委婉含蓄、淡雅秀美,是清爽和華麗的完美結合。

江南絲竹揚琴代表作品有《三六》《行街》《歡樂歌》等,其發展的奠基人先後有任悔初、張誌翔、項祖華、錢方平等,這些前輩為江南絲竹揚琴音樂的整理、改編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四川揚琴音樂流派

四川揚琴前身是四川琴書,盛行於成都、重慶等地區,清代乾隆年間形成並不斷發展,道光年間,四川琴書的演奏形式定型為“五方”——揚琴居中,左為三弦、碗琴,右為鼓板、京胡。由於揚琴在四川琴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主奏樂器,這為揚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四川琴書逐漸演變為四川揚琴,形成了具有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和演奏流程,並躋身於四川民間曲藝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