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陳曉勇交響作品《時代萬花筒》
大師·名曲
作者:趙江珊
陳曉勇,知名作曲家,1955年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師從於蘇夏教授,同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德國漢堡國立音樂戲劇大學利蓋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的作曲大師班,成為其關門弟子,1989年畢業。現定居漢堡,並擔任漢堡國立音樂與戲劇學院作曲教授。2005年被選為漢堡自由藝術院院士,2006年3月回國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特聘作曲教授。2007年11月受聘於奧地利多瑙大學現代音樂中心藝術與學術顧問,2009年任該校駐校作曲家。他的全部作品由德國思考斯基國際音樂出版集團獨家出版發行。代表作有:《第一弦樂四重奏》(StringQuartetno.1,1986~1987年),是受邀為多瑙厄辛根現代音樂節創作的委約作品,在音樂語言、寫作技巧和風格定位方麵進行了獨特而有效的嚐試;《第二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998年,是作曲家創作風格轉型期後的一部作品。作曲家遵循所采用的技術就是結構力的原則,在作品中采用了多種作曲技法,對音響和音色進行展開描述;《日記》(Diary Ⅰ、Ⅱ,鋼琴獨奏係列)以作者所提出的“充分發掘音響,使音響具有更強的縱深感”的觀念為出發點,通過綜合考察作品中的音高、節奏和結構等主要音樂要素及其主要組織和運動方式,來認識和理解作者音響觀念的實質。其他有室內樂作品Evapora(《逸》)、為古箏、鋼琴、打擊樂與樂隊而作的Invisible Landscapes(《看不見的風景》)、為6個磬而作的Wap komarp、為古箏、笙、塤、磬、人聲而作的《戲》和為琵琶、笙、古箏與樂隊而作的《夢的顏色》等。2008年5月,德國四大樂團之一的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在漢堡舉辦了為時四小時的兩場“陳曉勇肖像個人專場音樂會”。
陳曉勇的作品大多數是委約創作。他在創作上主張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各個國家、各種文化的養料,創立一種更高級的純音樂藝術。他認為文化特征和藝術家個性不應隻通過外表,而是深入精神與靈魂深層,以更高級的形式將內涵體現出來。他回避中國製造的“標簽式”音樂,被德國理論界稱為“一位有文化背景的國際型作曲家”。在方法上,作曲家注重對聲音振動本身的結構分析,挖掘聲音的原始表現力,把抽象的聲音當做直接觸及靈魂的傳播媒介。他提倡采取最簡單的、最初始的形態寫作,認為這是最直接觸及心靈,最易感化人,而且給以聽眾最大想象空間的理想表達形式。認為音樂創作不隻是對新形式的追求,更重要的是,音樂展開的過程要建立在可感知、可再認識的基礎上,音樂發展的每一細節均應具有重要的音樂意義。無論是已有的還是新的材料,當出現時,都應當使人在感性和理性上能夠認識到在進行中的因果關係和存在的必要性。作曲家追求的是一種既具有時代精神,又不受時空束縛,有文化背景,卻能跨越地域界線而被不同文化群體接受的音樂。陳曉勇的獨特主張已被德國音樂界充分肯定。早在1987年他的音樂已傳到西歐、東歐各國,遠到亞洲日本、韓國和香港地區。至今,他的作品經常在重要國際音樂節演出,地區包括全歐洲各國、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台灣與香港地區、南美洲、澳大利亞、俄羅斯及中東地區。此外,從1996年起,漢堡歌劇院、漢堡國家音樂廳、維也納亞洲文化交流協會、達姆施塔特現代音樂協會,奧地利二十世紀樂團等組織,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共十一場陳曉勇個人音樂會。
2012年4月1 1日,陳曉勇先生的作品《時代萬花筒》在中國北京音樂廳演出,是2012年接受慕尼黑市、慕尼黑雙年展和西門子音樂基金會委約而創作的作品,並於同年5月由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首演。4月11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龍聲華韻——“民族魂”大型交響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本場音樂會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2013-2014音樂季中的一場代表性演出,由邵恩執棒,演繹了5位作曲家的6部作品。而更具意義的是,李濱揚、關峽、陳曉勇、郭小笛、趙石軍,這5位作曲家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的同班同學,此次音樂會也是這5位同窗好友畢業30年後首次以音樂作品聚首。筆者很幸運的觀看了此次音樂會的彩排過程並得到了陳曉勇先生《時代萬花筒》的總譜。陳曉勇先生說:“《時代萬花筒》是我用傳統的三管編製的交響樂而作的,是我多年來對聲音親身體驗並在音樂形式上的表白”。由此可見陳曉勇先生對於聲音的極致追求,以及對音色布局有精密的編排。隨著不斷的創新,作曲家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在旋律上做文章,從而更多的想要體現出立體結構思維的音樂語言,而在這裏,不得不一層一層的剖析主旨內涵。雖然20世紀中葉有一股“暖流”想要“回歸”,呈現出‘複古”的音樂風格,但絕大多數的作曲家們還是走在創新技法的道路上,作曲家們在詮釋作品思想內涵的時候想要表達的音樂語言層次終歸是一環扣著一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