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陳曉勇交響作品《時代萬花筒》(3 / 3)

隨著這一概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作曲家們在不斷地嚐試並在自己的作品中延續創新,與各自的創作理念、風格、寫作特點相融合。在《時代萬花筒》這部作品中,聲音的層次感會顯得極為細膩,每個聲部的編排都極為的緊湊、精致,在這部作品的開頭會看到就第一小提琴而言分部就有四層,甚至每一層還標注了樂器的數量,以求達到精準的音響上的平衡。

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一直想要強調的是聲音的變化,在譜例4中極其複雜的音響效果卻又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高度統一,那麼對於音色選擇那就極為的重要。旋律隱伏在各個聲部層之中,在均衡的分部各個聲部之後又要略凸顯出主題,而又不放在一個比較突兀的位置,這需要對聲音有極高的敏感度。

前景、中景、背景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的配器大師塞繆爾·阿德勒在他編著的《配器法教程》上冊第五章中所提及的內容,是對音樂織體種類的一種新的劃分方式,也就是常規所說的主旋律、副旋律、伴奏。不同的織體形態所表達的音樂內容是有所不同的,織體中旋律與伴奏的分配是對作曲家在音樂中情感詮釋的一種分配手段。在陳曉勇的這部作品中,如譜例5,他並不像讓大家聽出明顯的旋律主題線條,換言之,他希望要表達出主旨內涵,也可以理解為這是這部作品的前景、中景、背景的混合狀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麵積的“粉刷”、“音牆”的運用這些手段為整部作品帶入了一種3D立體環繞的音響當中。每一部分的結構都並沒有限定在一個因素當中,也許是一個音型,也許是一個片段。

像這樣的音型素材僅僅出現在第三部分,在之前並未出現過。木管組不同的樂器大麵積以“粉刷式”的橫向線性旋律的音型出現,木管組每件樂器都是3支,而此時弦樂組以群組的形式整體震音奏法作為背景層。這兩種因素相互結合,音色上的明顯對立,音量上相互平衡在這一段非常的美妙,而木管組橫向線條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其師利蓋蒂所創“微複調”的手法。利蓋蒂曾經這樣解釋:“我把這種作曲技法稱作微複調,是因為每一個單獨的音響事件都潛藏在這個模糊的複調網中了。這個織體如此的稠密,以至於每一個單獨的聲部本身已不再被聽得到,而人們能夠感覺到的隻是作為高一層次的整個織體。”作曲家利用動機的變奏、重複和衍展等方法促進音樂的發展,音樂織體強調線條感、層次感,利用對比複調的手法,使多個聲部與音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結論

在這首17分鍾的作品裏能夠看出,陳曉勇在創作過程中被視覺上產生錯覺這一現象啟發,視覺不對焦,仿佛萬花筒的效果,因此作品命名為時代萬花筒。從表麵上看起來是一部音樂,從各個部分以及各個樂器組能看出各聲部之間呈現的演奏力度向四周擴散式的發展,以某一樂器為中軸線向兩邊擴散,和弦、各聲部之間使用了微妙的力度、結構、樂句發展方向。陳曉勇曾說在這首作品中有熟知的音程和非對稱的微分音音程共存,使這個發聲體產生一種3D立體的音響效果,或許使聽眾感到陌生,或許由於新穎而感到興奮。在織體構成的運動中產生旋轉暈眩的結果。這時音樂仿佛變成了可以看到的運動體。也許這種手段可以比喻為攝影的焦距變化,忽遠忽近,忽明忽暗。在音樂進行中通過變焦,使繁複的聲部關係中看似來自同一處,在每個局部被凸顯出來。盡管如此,它們的凸顯並不意味具有背景下的主題意義,而是詮釋了立體的音色效果。顯而易見的樂器組音型與音色的對立與碰撞,而產生這一幅幅有意境的音樂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