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陳曉勇交響作品《時代萬花筒》(2 / 3)

一、曲式結構布局

這部作品的曲式結構布局為下例:

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曲式結構,而是在一氣嗬成的作品結構框架下進行歸類。第一部分樂曲一開始就是長音持續,這種持續長音是全曲貫穿始終的一種音型,力度極其的弱(pppp),持續並變化前進。力度增強到“f”之後又回到“pppp”,伴隨著豎琴動態的連音劃過.與弦樂靜態的持續形成呼應,隨之木管組與弦樂組像萬花筒一樣以“音軸”向兩邊逐一奏出並在兩小節之後齊奏彙合,聲部依次縱向排列齊奏出全部的12音。以靜製動、以動製靜相互牽引。這種抽象的表達方式,看似錯綜複雜,其實是萬變不離其宗。在譜例2的這些音中發現了自然音級與變化音級對置,呈現出縱向音效的一種對比,每個聲部都以半音的模式逐層疊加,依次奏出。

20世紀以來,作曲家們在進行創作時,在旋律這一層麵上大部分都是打破傳統的音樂結構,橫向的旋律與縱向的和聲結構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弱化。李吉提在《20世紀音樂結構的一般特征》中曾說:“一個世紀過去了,但音樂發展變化的主要方麵依然是音樂語言,而不是音樂的邏輯和曲式。”

第二部分多數的呈現方式是以“音塊”的模式出現的,在譜例3中能看出形成了一麵“和音牆”,音樂形象抽象,音樂在聲部層次中產生了細微的變化。也許在這一作品中刻意將旋律與主題素材模糊化處理,取而代之的是視聽聲音,本身直接作用於人的感知器官所能體會到的3D立體音響效果。

第三、第四部分所有的樂器組均在此部分奏出,混合音效所帶來的立體感更加的明顯,聲部分布的非常細膩,綜合了第一、第二部分的所有表現手法。旋律之間步步緊跟,聲部轉接無縫隙,木管與銅管以音階式方式與弦樂靜態的震音持續形成對比,色彩組大量的和弦式的縱向排列形成密集的音組來增加音樂緊張感。

二、音色旋律的呈現方式

“音色旋律”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奧地利作曲家阿多諾·勳伯格( Schoenberg,Anold,1874-1951)在創作《五首管弦樂作品》時的創新理念,1911年這一概念在勳伯格的《和聲學》一書中被確立,他認為:“音色的變化的邏輯作用完全等同於音高旋律的邏輯……這似乎是一種未來的幻想,但也是極有可能的,我堅信這種幻想會實現的。”隨著音樂方式的不斷創新,這一概念被廣泛的運用到作曲家的作品中,“音色旋律”再也不是所謂的觸不可及,這一概念立足於表達音色呈現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在作品中主要創作手段的發展運用。單一音色、混合音色在相同音高及不同音高的交織搭配,音色及音區轉接所帶來的音響上的視聽效果,這也許就是“音色旋律”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見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