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承民歌經典,弘揚傳統文化(1 / 3)

傳承民歌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教學指向標

作者:米卓

發源於黃土高原上的陝北民歌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而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本文通過梳理陝北民歌的曆史發展與演變,進而對高校在當下傳承陝北民歌藝術的意義與必要性進行闡述,分析陝北民歌在高校中的教學方法。

一、陝北民歌發展及其傳承困境

陝北民歌發源於溝壑縱橫、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的黃土高原。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陝北人民勤勞、善良、堅毅,用他們的智慧凝結出寶貴的陝北民歌藝術。

陝北民歌之所以有著無限的藝術魅力,與它鮮明的藝術特征是分不開的。從內容、題材上看,陝北民歌包含廣泛,涉及到農業生產、社會萬象、風俗禮儀、愛情家庭等勞動人民能夠觸及到的方方麵麵。記錄著陝北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孕育著他們的思想感情、理想與追求。與內容相對,陝北民歌在體裁上也是豐富多樣的。這其中,有與生產相關、帶有勞動節奏的號子;有自由奔放、直抒胸懷的信天遊、山曲;有敘事陳情的小調;有打坐腔、耍絲弦等絲弦小調;有紅火熱鬧、亦莊亦諧的秧歌大場子、旱船、小場子、轉九曲等社火小調;有猜拳調、酒曲,祈雨調、神官調等風俗小調;有催眠謠等兒歌,還有哭喪調、吆牛調、叫賣調等生活音調。陝北民歌的結構也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句式與四句式兩種。上下兩句形成一個小段落,兩句一個韻腳,自由變化。調式方麵,最具典型性的是建立在商、徵、羽三種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由調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構成的雙四度疊置音調。

陝北民歌走出黃土高原,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並進行係統的研究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的。在張振濤的《走進現代的陝北民歌》一文中,他將二十世紀陝北民歌的興衰起伏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伴隨著革命運動的興起,20世紀30~40年代,冼星海、李煥之、呂驥、劉熾等進步音樂家追隨革命的步伐來到陝北、來到延安,他們在這裏發現了陝北民歌這座還未被發掘的藝術寶藏。《東方紅》《三十裏鋪》《繡金匾》《南泥灣》《翻身道情》等流傳廣泛的陝北民歌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發掘、傳承的。陝北民歌第一次突破地域,風行天下,彙集而成的區域音樂概念,被郭蘭英、王昆等表演藝術家演繹為經典,響遍全國,持續半個世紀,久盛不衰。第二個階段,建國伊始,中國藝術代表團參加布達佩斯第二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陝北民歌與陝北秧歌在此次聯歡節中大放異彩,民歌第一次起到了如同1949年後一係列國家行為起到的撐起中國人精神的作用。第三個階段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吳天明根據路遙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人生》中采用《天下黃河幾十道彎》《走西口》的曲調,大獲成功。無獨有偶,1989年,滕文驥導演的《黃河謠》也運用了陝北民歌音樂元素。隨著影視作品中陝北民歌的啟用,陝北民歌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當中。這次陝北民歌的興起還伴隨著尋根的熱潮,歌手們湧向熟悉而又陌生的黃土地。西北風的大獲成功,不單在於重新唱出了陝北,還在於形式感上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第四個階段是在21世紀初,經濟高度發展之後,人們開始尋找精神的家園與回歸。陝北民歌以其原生態的特質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基本完成了經濟積累的起飛階段,開始向更高台階邁進,對物質的焦慮開始轉換為精神焦慮。學術界再次把目光轉向傳統,喊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複興國學”的口號。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與鄉村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意識、審美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陝北民歌也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出現了新的變化。包括陝北民歌在內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麵臨逐漸消亡和滅絕的危機。具體說來,首先,黃土地上人們世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這就導致了以往陝北民歌所具有的諸如民俗、娛樂、情感表達媒介等功能從客觀上弱化或消失。其次,多種文化的衝擊、湧入,使得黃土地上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轉變,陝北民歌不再是他們精神上的唯一選擇、首要選擇。“這樣一朵民族民間藝術奇葩,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通俗流行文化無限豐富、審美情趣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尷尬……曾經的民歌經典隻能在很多中老年人的激情回憶中找尋,更多的青年人癡迷於快餐文化。陝北民歌陷入落後與老土的灰色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