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當前陝北民歌傳承所麵臨的問題,處在我國教育最高階段的高校教育,具有義不容辭的傳承責任和天然的傳承優勢。這集中表現在:首先,高校中彙聚著優秀的聲樂教學力量,這些專業教師無疑會對陝北民歌的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其次,高校教育具有多學科同時開展教學研究的特點與優勢。從視唱練耳到專業課的學習,再到更高層次的和聲、曲式的學習。有一整套完整、複合化的培養教學體係,便於係統化地培養新型全麵的陝北民歌演唱人才。
二、高校陝北民歌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1、合理借鑒西方聲樂唱法,培養傳統與科學的發聲方式
長久以來,陝北民歌在黃土高原上以一種自發、原生的狀態發展傳承著,形成了獨有的藝術奇觀。如今,為了在高校中更好地傳承陝北民歌藝術,我們應該在保持它原有民族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借鑒西方聲樂唱法及訓練方法,使陝北民歌的研究教學科學化、理論化、係統化。一是,應當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當中關於發聲的係統理論和規範。長期以來,我國的民族聲樂教學尤其是民歌教學並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合理、規範的教學模式,吊嗓、喊嗓、念白等戲曲化的發聲訓練方式不能完全適應民歌教學的需要。二是,民歌教學中應當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聲區理論,即胸聲、混聲、頭聲三個聲區的訓練,以達到陝北民歌演唱擴展音域,聲音上下連貫統一的目的。三是借鑒西方美聲唱法共鳴腔體的理論。共鳴腔是調節歌唱音色的主要因素。我們應當注重歌唱共鳴腔體的整體運用,同時也要注重對歌唱共鳴腔進行不同比例的調節運用,以達到發聲方式民族化與科學性的完美結合。
2、注重陝北民歌的潤腔藝術
潤腔是對音樂進行潤色和裝飾的過程,是我國民歌藝術獨有的音樂處理方式,也是民歌區別於西洋唱法的一大特色,豐富的潤腔技巧是陝北民歌一個重要的風格特征。高校中的陝北民歌教學在解決了民歌基本發聲方式之後,要更加重視潤腔的訓練學習。“唱好陝北民歌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功:一是歌唱方法的基本功;二是風格潤腔技法的基本功,二者缺一不可”。陝北民歌常見的潤腔手法有:(1)甩腔。陝北人在日常說話中有拉長尾音的習慣,往往在長音的後麵加上一個重音字,陝北民歌中許多長音後麵加一個短裝飾音就是這種語言習慣的體現;(2)斷腔。陝北民歌中有一字數斷,也有一腔幾斷,效果是真切實在唱出每個音符,每一個歌詞都交代的清清楚楚。(3)襯腔與襯詞。出現在陝北民歌中的襯詞襯腔包括一些常見的歎詞、助詞,如哎、呦、呀、嗨呦等,還有諸如“太平年”、“楊柳青”、“搖三擺”等長期傳承而沿襲下來的一些襯詞、襯句。(4)滑音。滑音在陝北民歌中的運用也十分常見,包括了大、小滑音,上、下滑音。高校學生隻有充分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陝北民歌豐富的潤腔技巧,才能將陝北民歌的演唱從形似提升到神似的高度。
3、重視方言的學習
方言是體現陝北民歌濃鬱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掌握準確、形象的陝北方言是唱好陝北民歌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陝北當地的學生,方言自然不是問題,而在高校教學當中,還有很多外地甚至外省的學生,方言對於他們來說就成為了學習陝北民歌的一個首要障礙。所以在高校陝北民歌教學中,應該把陝北本地與外地的學生區別開來。對於陝北當地的學生,要訓練學生準確區分生活語言與歌唱語言,不能將其混為一談,要能夠使生活語言上升為歌唱語言。生活語言化的發聲不僅不能把字咬得清楚準確,而且還會對歌唱狀態和發聲腔體造成損壞。教學的目的應該使學生達到字咬而無痕、咬而不死,進而字正腔圓的要求。對於外地的學生,陝北方言的學習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具體說來,學唱陝北民歌之初,先重點掌握歌詞中的關鍵字,所謂關鍵字就是最能體現陝北方言的單字。比如苦命人中的人,應發“仍”的讀音;鞋子的鞋,應發“孩”的讀音;山下,應該發音為“三”、“哈”等。在熟練掌握這些關鍵字之後,完整的陝北方言加上行腔處理,就能達到形神兼備的演唱效果。
4、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方法
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他的《多元智能》一書中強調:“每一門類的藝術,都有其最適當的教育形式。”在當前高校陝北民歌教學中,首先要重視一對一專業個別課的教學形式。顯而易見,專業個別課有著因材施教、靈活性強的特點,以這種方式上課,教師能夠直接針對特定的學生進行輔導,針對性很強;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示範環節也能夠做到清晰明了、效果顯著;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掌握程度有最為直接的了解。然而,專業個別課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容易造成實踐鍛煉有餘而理論學習不足,專業教師也容易形成主觀隨意等。對於低年級初學陝北民歌的學生,在基本發聲理論、民歌理論課的教學中,探索多人集體課教學,也應該進行有益的嚐試。此外,走出去、請進來應當成為高校陝北民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走出去就是組織學生深入陝北,深入陝北民歌世代傳唱的黃土高原;請進來就是邀請民間藝人到高校定期進行講座與示範。最後,還要通過舉辦校內民歌大賽、組織演出等激勵機製來激發高校學生學習陝北民歌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