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美育德——論音樂教學的德育功能及其實效性研究(3 / 3)

最後,還要將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滲透到音樂賞析課中。音樂賞析是一種較深層次的音樂審美活動。它以視聽為主要方式,以樂譜分析和資料閱讀為重要輔助手段,以具體的音樂作品為賞析內容,能充分調動起賞析者們的藝術想象力,從而達到感悟音樂精神、體會藝術真諦的目的。也正是因為音樂賞析能夠與人的心靈發生深度的聯結和互動作用,這使得它被視作為初中生德育教育實施的一個有機媒介。通過在賞析中對音樂作品的內涵、主題、風格、形式等方麵的深度理解,學生們既得到了藝術的熏陶,也獲得了美的享受。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對美、善良、正義、積極人生的由衷向往,為德育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重視音樂課外活動德育教育功能的發揮

雖然音樂課堂是以美育德的主要平台,但音樂課外活動的德育功效同樣不可忽視,二者相互影響、互為補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外音樂活動是課堂音樂教育的擴充性延展,也是一種更具趣味的變體。課外音樂活動因其實踐性而更易於被初中生接受、喜愛。課外音樂活動對學生德育的主要貢獻在於,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精神,而這一點同樣得益於其實踐性。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國內各中學針對初中生的課外音樂活動主要是團隊表演,像民族小樂隊、合唱團、銅管樂隊等的都是較為常見的形式。它們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演奏和演唱能力、提升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同時給他們以審美上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升華。但是,若想要取得切實的德育教育成效,這些常見的課外團隊表演活動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注意:第一,無論是演奏還是演唱,都應當選擇優秀的音樂作品。好的音樂作品旋律優美、情感飽滿、主題積極健康,能夠讓學生在具體的音樂實踐中升華情感、淨化心靈。同時,好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德育資源。演出中,學生們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投入到音樂中,更加能對音樂中的積極力量產生共鳴。此外,在團隊表演的排練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們守時守紀、相互幫助、彼此配合,讓訓練的過程同樣成為他們提升德育水平的機會。

3、將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校園音樂文化建設中

長久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校園音樂文化的德育功能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但其實校園環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影響巨大。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能在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道德理念等方麵對初中生們施以正麵的引導。這種引導雖然具有一定的隱性特征,但其功效卻是不容質疑的。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多在細微之處,細節既是它的提升空間,也是其展開的難點所在。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人手:

首先,要堅持課外音樂的播放。大多數中學都有校園廣播站,但堅持運用廣播站為學生們播放課外音樂的確很少。其實,校園廣播是校園音樂文化建設的重要輔助工具。一首美好的音樂不但可以讓學生們增長音樂知識、消解學習中的壓力與疲勞,更能讓他們置身於一個美好的環境之中。使他們認識美、了解美,由對美的向往中獲得真與善的體悟,從而形成有利於德育教育展開的高尚情操和精神覺悟。

其次,要深入地利用好校園網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普及,網絡已經在國內普通家庭中得到廣泛的使用。男女老少,即便是還未成年的初中學生,很多人都能較為熟練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絡且由衷地喜愛這種信息交互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利用校園網絡加緊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間接服務初中生德育教育對學生們來說算是投其所好。學校可以借助校園網向學生們推薦優質的音樂作品,並提供這類作品的在線賞析和免費下載。這樣一來可以增加學生們在學校裏的快樂時光、增加他們對學校的情感;二來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平台去接觸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好的文化、積極的精神更深入地包圍他們。

此外,學校應鼓勵、指導學生建立各種課外音樂興趣小組和藝術社團。受到當前課程設置的影響,初中生每周的音樂課時數有限。學校、班級可以因地製宜開辟與藝術有關的活動場所,開展具有藝術鮮明特色、吸引力強的音樂與德育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活動中培養健康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個性特長。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積極開發利用當地社會的德育資源,建立家園協作德育模式,並同所在地的社區、藝術團體建立固定聯係,發動、協調各種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學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學校與社會相互協作的藝術與德育教育網絡,共同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總結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學生的全麵發展,德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真正有決定意義、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方式從來不是孤立的,成功的德育教育離不開一個有機組成在一起的方法體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初中音樂教育中探索它的德育功能,其實是初中教育體係彼此間的一次融合,是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的一次互相滲透。支持、引導這種良性的滲透是初中音樂教育教師們工作中的另一種新意義,讓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開發和發展,使其成為德才兼備、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