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數民族合唱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酌應用(1 / 2)

少數民族合唱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酌應用

快樂課堂

作者:蘇偉香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聚居地,主要以壯族為主。這裏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有著研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材料和資源。廣西藝術學院及其廣西的幾所綜合類大學藝術院係,都相繼開設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相關課程。這些成果既積極推動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

一、巧編民歌合唱激發學生興趣

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簡單且優美優秀的少數民族合唱作品。如: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五十六朵花”單元中的《唱山歌》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欣賞和感受作品的音響,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創二聲部合唱,使學生不僅感受民歌的旋律,也能通過和諧的合唱聲音體驗合作歌唱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興趣。

在教學拓展的環節中,教師可將廣西的上林、馬山一帶的壯族民歌《funrui》改編成三聲部《迷人的壯鄉》,並在教學中注重母語的傳承,使學生真正領略到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同時在教學中結合現代時尚音樂的元素,在節奏和伴奏以及唱法上都使學生對民歌的藝術表現有新的認識和體驗。

二、指導學生練聲打好合唱基礎

發聲練習是合唱教學最基礎的部分。科學且合理的練聲,能夠為學生演唱各種類型、各種難度的合唱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生大都處於變聲前階段,教師要了解此階段學生的聲音特點。根據具體情況,要製定合理的訓練方法,有效地保護好學生的嗓子。為了使練習不至於變得過於枯燥,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好聽的民族歌曲去輔助學生進行發聲練習。

合唱是一項集體活動,在選擇曲目上要預設每一個學生的演唱能力和對音樂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三點:首先是學生歌唱的呼吸。歌唱呼吸的訓練與運動不應被看作是純技術性的技巧,而應當被看成是歌唱藝術有效表現的手段。為了獲得具有美感的聲音,就要有正確的呼吸方法來支持。因此,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理念、科學且合理的訓練方法其次是整體聲音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運用合理的發聲方式,做到聲音和諧、統一。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範唱,讓學生更容易明白所要學習的內容。最後,在演唱中的音準、節奏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民族性多聲部視唱作品來解決學生音準、節奏方麵的問題,這些措施都可以為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合唱能力

對於小學生而言,學習二聲部或者多聲部合唱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要結合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合唱,以促進小學生合唱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師生合唱、二人合唱、小組合唱等多種方式進行練習,也要運用一些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切身感受所要演唱作品的內容。在多種不同的練習方式下,學生才能體驗到練習合唱的愉悅感。從而能更為主動地參與、練習合唱,合唱能力得到提升。

如: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五十六朵花”單元中的《幸福花兒開心上》合唱教學中,筆者用聆聽作品導入,然後簡單介紹歌曲的背景和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和聲的音響效果中,學生體會到了聖潔、輝煌、莊嚴的場景,感悟合唱的和聲帶來的和諧和震撼。最後讓學生哼唱主題,教師加入二聲部的歌唱或鋼琴演奏,使學生在自己歌唱時能逐步感受到第二聲部的和聲旋律。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用同樣的方式互換練習,還可以變化使用各種母音進行,如:“啦”、“嚕”、“哩”等。通過以上綜合練習,使學生在氣息控製和發聲位置的統一、和協等方麵都有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