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以美育德——論音樂教學的德育功能及其實效性研究(2 / 3)

2、初中生自身存在製約音樂教育發揮德育功能的因素

製約初中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發揮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本身的音樂素養。在國內,初中生的音樂基礎往往不夠紮實,對音樂情感和美感的領悟能力較為有限。這無疑嚴重阻礙了他們對音樂教學的德育感悟。在某些地區至今還有一些音樂教師認為初中音樂教學的含義就是給學生們放音樂或教他們唱歌。學生們當然也非常適應這種不作為或者說簡單作為的音樂數學模式,以至於當他們真正接受基礎樂理和音樂賞析教育時反而會因為音樂知識本身不可避免的理論性而對音樂課產生乏味的印象。但事實上,音樂知識和對音樂的鑒賞能力正是他們所需要卻又奇缺的。在學生的音樂素養難以跟上現實需要、難以達到既定標準時,不但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受到製約,音樂教學本身的成效也容易受到質疑。

3、音樂教育中發揮德育功能的教育實效性偏低

音樂教育發揮德育功能和價值的實效性,取決於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物資保障、財力保障、師資保障、製度保障、信息保障等條件。合格的音樂師資是實施音樂教育的重要保障,在音樂教育中發揮德育功能和價值取決於執教者的積極主動性和業務水平高低。音樂教師懂得選擇最佳的教學內容和最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方法、手段等,都能極大地提高德育功能和價值的教育實效性。

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不同地區的音樂教師實力發展不平衡,很多學校由於受到音樂師資崗位編製不足、教育財政投入有限、缺少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等方麵因素的製約,麵臨較多的困難和挑戰,使音樂教育中教師實施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偏低。有待各級主管部門和音樂教育工作者齊心協力,從德育對象的年齡特點、德育實施主體的業務水平、音樂與德育教學內容整合、學校德育評價製度等方麵為切入點,從經濟上、製度上、師資專業發展上等各個方麵給予充分的支持,推動音樂教育中實現德育培養的目標,切實增強音樂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實效性。

4、教育環境對加強初中生德育的影響

教育環境是對教育效果起著製約和調控作用的因素。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精神環境會或多或少地製約教育成效。教育環境因素分為顯性教育環境和隱性教育環境,教育顯性環境是對教育成效有直接明顯的影響因素,如教育方針政策、教學硬件條件、教育管理水平、課程的設置、教材選用等;教育隱形環境就是對教育成效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素,如施教者的教育意識、校風、班風、教育活動中的人際交往、教學氛圍、校園氛圍等。

從音樂教育外在的環境來看,學校音樂教育環境對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趨於弱化,其主要原因是學校領導對音樂教育錯誤的觀念,音樂課程設置中開課率不足,音樂課程安排中音樂教學缺少德育觀念,學校或家長忽視初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或支持力度不足,校園音樂文化的欠缺,沒有充分挖掘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因素等。從社會環境方麵的原因看,多元化全球化的音樂世界對初中生產生影響,優美動聽的音樂能讓學生賞心悅目並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操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在接受音樂熏陶的同時,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避免不健康音樂的泛濫製約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發揮。

三、創新音樂教育模式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實效性

1、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一步滲透德育教育理念

首先,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德育教育融入音樂課的常規流程中。比如音樂課開始前,學生們進入教室就坐並和音樂教師相互問好,這一係列動作的展開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站、坐、行、聲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範。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能夠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意識和文明舉止的習慣。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和感受,給他們音樂表演和抒發學習心得的機會、引導他們用音樂的方式大膽地展現自我,培養良好的心態。同時,教師們還應當要求台下旁聽的同學認真欣賞、客觀評論、細致借鑒,幫助他們明白“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學會真誠、友好地與他人相處,懂得博采眾長、為自己所用。

其次,要深入地發揮出歌曲教學的德育媒介功能。歌曲教學是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成功的歌曲教學不但能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還能讓他們在歌曲的情感中體悟人生百味,樹立起更加正麵、更加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出健康科學的審美趣味.,在初中生的歌曲教學中,要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音樂形象為重點,並借用歌曲的編排、演唱等形式激發學生對自然、國家、人民的熱愛。同時,要善於發掘歌曲中的德育資源,有意識地展開以歌唱祖國、歌唱家鄉為主題的歌曲的教學,並積極地進行相關討論。比如在教授予家鄉有關的歌曲時,可以讓學生們討論自己家鄉的特點和特色,表達出家鄉讓他們引以為豪的地方,再說說家鄉當前發展的不足,引導他們將對家鄉的眷戀與熱愛轉化為家鄉作貢獻、負責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