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論音樂教學的德育功能及其實效性研究
快樂課堂
作者:雷健揚
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初中階段是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發展的重要時期,初中音樂教育具有獨特審美教育功能,音樂教育作為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載體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發掘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有利於加強、創新學校的德育工作,可以有效地塑造中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道德觀、審美觀的培養以及身體、智力、情感、個性、社會性的全麵、和諧發展。
一、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
1、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的內在聯係 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一種情感藝術,具有承載思想情感、寓教化於娛樂的作用,具有審美教育功能。科學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對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聲波經聽覺器官的傳遞,有規律地刺激大腦的神經係統。而不同風格的音樂會使欣賞者獲得不同的心理體驗,進而對人的情緒和思維狀態產生積極的影響。經常與優美的音樂接觸,會讓人在美的感受中不知覺地、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目的。
隨著近年來世界音樂教育改革的推進,我國頒布實施的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把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之首定位為“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充分肯定了音樂所具有的審美意義和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都是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德育主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思想素質和政治素質等。近年來,德育與音樂教育之間的相互融通關係受到廣泛關注,人們從不同視角闡述了音樂美育的德育意蘊,認為在學校教育中音樂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對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豐富德育理論、提高德育實效,拓展音樂教育的內涵,實現德育與音樂教育的整合。應在音樂教育中設計基於德育的音樂教學活動,把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德育的手段,把德育作為音樂教育的一種目標與任務,創新德育教育模式、加強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發掘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
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發掘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創新教育方法是初中音樂教育德育功能實現的關鍵。在當代多元化的背景下,注重豐富授課方式,增加具有時代特征教學內容,弘揚民族音樂的個性魅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挖掘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可以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裏接受德育教育。
通常,音樂所涵蓋的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在接受音樂熏陶的同時,可以逐漸掌握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從當前初中生所經常接觸的音樂類型來看,這些音樂大多表達的是積極向上的心態、樂觀健康的思想和生動美好的情懷。如深受中學生們喜愛的《長江之歌》《我愛北京天安門》《三峽情》等歌曲,要麼表達的是對偉大祖國和民族文化的謳歌,要麼表達的是人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這些滿懷情思的優美旋律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們加深對國家和民族、對秀美山河及廣大人民的熱愛。同時,很多初中生接觸的音樂中都會涉及到民族樂器、古典詩詞和地方音樂?這些音樂中包涵的豐富多彩的風俗文化和社會知識,不但能幫助學生們了解曆史、體悟人生,更能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其明是非、知善惡、辨美醜的能力。總的來說,音樂的感染力,尤其是它對學生們稚嫩心靈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視的,而這也正是音樂教育可以作為初中生德育教育媒介的重要原因。
二、初中音樂教育發揮德育功能與價值的影響因素
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很早就已經被人們所意識到了 通過音樂教育來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實效的做法在今天已不鮮見。但是,在這一做法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以音樂教育為載體的初中生德育教育依然麵臨著不少的挑戰,其中最顯著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教育實施主體、受教育者、教育實效性和教育環境等方麵。
1、教師對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缺乏重視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確實較以往而言得到了更多的發揮,但總體來說仍然有很大的進步和上升的空間,同時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受應試教育製度的影響,不少教師難以從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中跳脫出來。傳統的初中音樂教學重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課堂體驗和課堂參與正視不足,音樂教學中涉及的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它對音樂教學是否發揮出好的德育教育功能也不太在意。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對德育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還是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無疑產生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音樂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也是發揮音樂教育德育功能與價值重要保障,部分教師對初中音樂教育的教育使命存在理解上的誤區。他們將音樂教育視為單純的審美教育而完全忽視其德育教育目標。這不但使德育教育在音樂課堂中失落,更讓音樂審美教育本身缺少了原本應有的思想深度和感化力度。在這種錯誤理念的影響下,初中音樂教學對學生心靈的淨化、情操的陶冶功能大大弱化,初中音樂課的娛樂化特征、去德育化特征日漸顯現。很多教師過分強調所謂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活動方式的選擇上不夠審慎、搭配上過於失衡,太過傾向於玩樂。這種形式的音樂課雖然因其輕鬆的特點而易於被學生接受,但卻其實是對學生音樂教育機會的一種巨大浪費,學生們無論在音樂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沒有得到科學、優質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