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音樂院校畢業生職業競爭力的提升(1 / 2)

淺談音樂院校畢業生職業競爭力的提升

論壇

作者:郭軼清

職業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名詞,主要指從業者具備該職業需求的個人職業素養、基本職業技能、學習進修能力、職業成長速度以及職業壓力的承受和應對能力。音樂院校的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後同樣要求具備以上的職業競爭能力才能在社會工作中獲得肯定。

從民國時期開始,音樂專業院校的創立已有上百年的曆史,直至今日的音樂課程已經設置了一係列的專業分類。在音樂專業院校不斷擴招的同時,音樂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卻在另一端亮起了紅燈。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2012年就業藍皮書中指出,藝術類的音樂表演專業,入圍了就業率最低的十大本科專業。音樂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嚴峻這一現象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和反思,但解決音樂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卻是不能鬆懈的工作,下文中,筆者將通過三個方麵對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不高的情況進行剖析,並提出相應的見解。

一、專業主科與基礎學科並行的能力

在當前國內藝考製度中,無論是音樂專業獨立院校還是綜合大學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高考前都已經選擇了自己的專業主項,其中包括有聲樂、器樂和舞蹈專業主項等,能否把占主要分數的專業主項考好成為能否順利升學的關鍵所在。音樂專業學生這種對專業主項強烈的專功意識一直延續到大學階段的學習中,在大學音樂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音樂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同樣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所選的專業課程上,從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其他基礎課程的學習,導致出現了以下情況:聲樂演唱很出色的學生可能不會演奏器樂或表演舞蹈;器樂專業的學生整日隻埋頭苦練手中的樂器:舞蹈專業的學生則隻能用動作表達藝術。更加令人感到惋惜的是還有部分學生混沌地度過大學的黃金時代,玩物喪誌、虛度年華,對於音樂的認識和技能的掌握都隻是停留在淺顯的階段。

當這些音樂專業學生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就會發現自身並不能很好地勝任工作,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開始對工作力不從心,並產生自卑感或厭惡感。音樂專業大學畢業生因此被列入就業競爭力和工作能力都相對較差的行列中。

大學是一個開放自由且豐富多樣的學習場所,音樂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應當珍惜過完獨木橋之後的開闊學習環境,在提升專業主項能力的同時把眼光放寬,不錯過其他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機會,將自己培養成具備與音樂相關的各方麵綜合能力的人才。首先在專業主項上可以階段性地為自己設定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逐步接近並完成自己的目標,甚至可以適當增加專業主項的學習時間,為自己施加學習壓力,與此同時,還應該正視學校配置的其他課程資源,包括文化類課程和音樂類基礎課程,並且認真對待選修課程,讓專業的學習成為一個係統。其他方麵知識的補充能更好地促進專業主項的學習,從而從整體上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為就業做好紮實的準備。其次,在當下網絡信息便捷的時代裏,音樂專業學生同樣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另一個學習的空間,延伸專業知識的學習。比如可以通過電腦軟件學習、提高電子音樂製作技15,或者通過遠程教育學習其他音樂院校的特色課堂,讓音樂不局限於身邊聽到的旋律與音響。總之,在大學期間,隻要主動學習,保持上進的心態,做到以專業主項為中心,用其他課程豐富、提升自我,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定為對自身的要求,每一份付出都會為日後的職業道路增加一份競爭力,

二、自我社會實踐的能力

音樂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需要依靠學校的支持與個人的努力相結合在一起。當前很多大學已將就業指導列入學校的必修課程體係中,音樂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同樣對學生的就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講座、創造與外界名人交流的機會等方式讓學生更加認識自我、了解社會,讓學生逐步定下與現實環境相符合的就業目標,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引導支持學生自主創業或幫學生推薦與專業相對應的工作。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做好職業規劃,將所學的專業和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找到合適、理想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