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分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慶陽、環縣、鎮原、曲子、華池、合水六縣,是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隴東分區的農村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一、隴東分區的農業
隴東分區是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業是主要產業,是隴東農村經濟的基礎。因此,抗戰時期,隴東分區貫徹執行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農業第一”的方針,采取措施,積極發展農業生產。
第一,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隴東分區位於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廣人稀,有許多荒地可供開發和利用,因此,隴東分區各級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廣大農民和移、難民從事墾荒生產取得了顯著成績。據有關資料統計,1938年,環縣開荒125000萬畝;1941年環縣、曲子開荒123000萬畝;1942年全分區墾荒50000萬畝,增產細糧16000萬餘石;1943年全分區開荒158841畝,可增產細糧5萬石;除農民開荒生產外,隴東的駐軍、機關、學校也都參加了墾荒生產運動,1942年至1943年385旅770團在大鳳川、小鳳川墾荒34000畝;1943年抗大七分校在東華池的大鳳川、豹子川、平定川開荒8197畝,收獲細糧250石,蔬菜520000萬斤。荒地的開發和利用增加了耕地麵積,據估計,抗戰期間隴東的耕地麵積比抗戰前增加了10%。土地資源的開墾和作用,不僅擴大了糧食作物的種植麵積,而且擴大了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麵積。
第二,推廣植棉,發展經濟作物。不論曆史上還是傳統觀念均認為隴東不宜植棉。抗戰期間,為了解決棉花問題,邊區政府要求“在邊區各宜種棉麻的區域,大量推廣種棉種麻,以增加邊區的棉麻生產”。1939年,邊區政府就派出農業技術人員在隴東、關中等地進行氣候、土壤調查,結果認為隴東適宜植棉,而且試種取得成功。1942年植棉670畝,收花8040斤;1943年植棉800畝,收棉萬餘斤;1944年植棉3萬畝,收花30萬斤。植棉的推廣不僅解決了隴東棉花自給的問題,改變了隴東農業經濟結構,為隴東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提供了成功的經驗,而且為隴東棉紡織業發展提供了原料。除了推廣植棉外,隨著耕地麵積的擴大,隴東種植的經濟作物如藍靛、桑、油料、豆類等的麵積都擴大了。
第三,發展畜牧業。曆史上隴東就是一個畜牧業發達的地區。《史記》就有“畜牧為天下饒”的記載。抗戰時期隴東分區繼續利用發展畜牧業的傳統優勢和自然條件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了發展畜牧業,隴東分區采取了有效措施:(1)解決畜牧發展缺草的問題。分區各級政府動員群眾在秋季收集莊稼葉子、樹葉,並割草儲蓄使牛羊牲口過冬。如1943年,曲子縣割草150萬斤,鎮原100萬斤,華池100萬斤,合水60萬斤,環縣100萬斤,慶陽60萬斤,共計570萬斤。同時,推廣牧草種植,並提出保護草場的問題。黃土高原的氣候條件適宜苜蓿生長,因此,隴東分區要求各縣推廣苜蓿種植,如1943年計劃推廣7676畝,其中慶陽257畝,合水1939畝,曲子2000畝,環縣11000畝,鎮原1380畝,華池1000畝。(2)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減少死亡率。為防止牛羊牲口瘟疫,分區要求選育強健的公種牲畜進行配種,對羊實行不混圈,牲畜定期灌喂,如春天用薰藥薰羊一次;用牙豬油和蜂糖灌驢一次,吊璜一次;在四季用消璜散、清肺散灌騾馬;用麻油豆腐腦灌牛一次。雖然是土方子,但在當時曆史條件下起了不小作用。另外,動員群眾把牲畜圈打掃幹淨,使空氣暢通清爽,以減少各種病害,這樣大大降低了牲畜的死亡率。由於這些措施得力,推動了隴東畜牧業的發展。抗戰時期,隴東畜牧業發展一直居邊區第一位,如1943年隴東有牛77088頭,驢59380條,羊678274隻,是隴東畜牧業發展較好的一年。畜牧業的發展為隴東農業、運輸業、毛紡織業以及出口貿易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隴東分區的工業
陝甘寧邊區處在貧瘠之地,抗戰前工業極為落後,沒有近代工業。“民間僅有一些小手工作坊和鹽池、炭窯,農民家庭紡織業也因外來紗布的大量湧入而銷聲匿跡,可以說,一切日用品都是依賴外間輸入的”。隴東更是如此。抗日戰爭時期,在邊區政府的領導下,隴東分區從實際出發興辦了以紡織業為主的公營工業。主要有:救亡工廠,隴東特委、慶環專署和保安司令部集股合辦,股金35000元,向邊區銀行貸款20000元,有工徒22名,土造織布機5架,織毛巾機、織襪機各兩架,紗布機6架,每月織布100匹,織襪90打;利民工廠,慶陽縣聯社開辦,資金7700元,借款5000元,有工人5名,織褐子布機一架,出口有毛褐子布、毛氈、絨鞋等;克己工廠,保安科所辦,資金600元,向銀行借款5000元,有工人24名,織褐子布機兩架,製氈工具一套,每月製氈130餘條,褐子布4匹;口袋廠,工會創辦,資金5000元,工人12名,土造工具3付,每月製口袋150餘條;華池紡織廠,縣保安科辦,資金2000元,貸款6000元,有織布機2架,織毛機13架,手搖機6架,工人10名,年產老布360匹;鎮原紡織工廠,縣政府創辦,貸款3500元,有織布機1架,年產襪子460雙;合水紡織廠,縣政府開辦,資金1700元,貸款2400元,有織布機5架,織毛機1架,手搖機4架。隴東分區還創辦了造紙工業,1942年開辦了隴東益民紙廠,擁有兩個池子,13名工人,生產馬蘭紙。1944年初,由於馬蘭草奇缺,改以收買破布、爛鞋為原料,生產辦公用的大麻紙。這些工廠的創辦,結束了隴東沒有工業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