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利用外資思想及其現實啟示(3 / 3)

啟示之三,利用外資重在“利用”。因為“外資”和“利用外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外資”本身姓“資”不姓“社”,具有資本剝削的特性,而“利用外資”,則是一個舉措、一個發展方略,重點在於學會利用,即為我所用。孫中山先生認為利用外資辦實業,既要懂得實業建設的有關知識,又要熟悉國際市場和各種經濟、技術狀況,才能“馳驟於今日世界經濟之場”,成功地同外國資本家打交道,不致吃虧上當。當前,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被騙、被坑,使國家、集體利益蒙受巨大損失的事件屢有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缺乏必要的利用外資知識,不懂得在資本實力的競爭中,你可以“利用外資”,但外資也在利用你,資本最大限度增值的天性迫使我們不得不付出一定的代價,作為發展中國家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們既要不惜代價,使外國資本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確實也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小平同誌講“現在總的要允許吃虧,不怕吃虧,隻要對長遠有益就可以幹”。所以,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要正視存在的不足和麵臨的問題,學會處理引資數量與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關係;處理外資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間的關係;處理市場壟斷與市場出讓之間的關係;處理外商利潤與我國利稅之間的關係。特別要突出引資效益。因為,利用外資的目的是經濟效益,既包括宏觀經濟效益,也包括微觀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外資必須遵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即堅持“互利”原則,無論是進行生產階段之前的投資購買機器設備、原料和勞動力,還是生產出產品之後在市場上銷售,都必須等價交換,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利用外資的健康、持久發展。

啟示之四,把握機遇是利用外資的關鍵。貫穿於孫中山利用外資思想中的另一個觀點就是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這也是鄧小平開放理論的基本思想。和孫中山相比,鄧小平更善於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中,敏銳地發現機遇,捕捉機遇,駕馭全局,加快發展,他明確地指出,“利用外資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並諄諄告誡我們:“希望你們不要喪失機遇,對於中國來說,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回顧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們倍感鄧小平同誌機遇理論的正確性。首先,國際形勢極為有利,正如小平同誌預見的,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世界政治格局為我們提供了集中精力從事現代化建設的和平環境;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界線,使全球經濟的發展日趨一體化,為我們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國際資本的轉移趨勢使我國成為國際資本集中投向的理想場所。其次,國內有利條件很多,對外資吸引力增強。大規模利用外資,借力發展已是人心所向,不可逆轉;勞動力價格便宜,投資回報率高;投資環境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保障;市場大,潛力大,吸引力大。正是這些優勢,使國際資本大量向中國轉移,我們必須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把自己的事情辦好,造成一個更加開放的局麵。增強對外商和外資的吸引力。總之,在開放引資上,我們務必進一步解放思想,放開手腳,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辦法再多一些,看準了的就要搶抓機遇,快速決策,快速啟動。振興中華,強盛祖國,是中國近代以來幾代人的共同心願。我們深信,隻要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動搖,這一夙願一定能在預定的時日變為現實,使因事業未竟而飲恨長眠的孫中山為之含笑九泉!

right(刊於1999年《甘肅理論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