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要解決好利用外資與引進技術之間的關係。在孫中山看來,隻強調引進外資而不注意引進技術是不行的,兩者應是緊密聯係,互為一體的。怎樣才能盡快地把外國的先進技術學到手中,並進一步超過它?孫中山先生的經驗是:首先要采用和仿造。他認為對技術落後的國家來說,首先采用和仿造外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可以大大地縮短由落後到先進的發展進程。當然,采用和仿造的目的是為了“勝之”,為了“駕乎列強之上”。這一點直到今天仍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其四,要解決好利用外資與把握引資機遇之間的關係。孫中山一貫主張利用外資要掌握有利時機。他特別強調要利用歐戰之後國際資本急謀出路這個千載難逢的“天與之機”,認為中國如在這時大量吸收外資,必可獲得最為有利的投資條件。
總之,孫中山利用外資思想是相當豐富的,應當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難得的寶貴思想遺產。
二
孫中山利用外資思想對我們今天搞好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開放成果,具有很多實踐借鑒和現實啟示意義。我體會,最突出的啟示至少有以下幾點:
啟示之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孫中山把中國的發展擺到世界的背景下來考察、分析、判斷,無疑是高瞻遠矚的,這也是從他之前百年的閉關自守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恥辱的深刻反思中得出科學結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誌借鑒曆史經驗和現實教訓,痛切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他進一步指出:“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拿中國來說,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麵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麼大,但是我們封閉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因此,他順應曆史潮流,以偉大政治家的膽略和氣魄,製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轉眼又是二十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曆史巨變,改革開放政策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空前實惠和巨大利益。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況且,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借助外力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生產和資本日趨國際化,經濟日趨一體化。國際經濟合作已從單一化向多元化,從雙邊向多邊的高層次發展。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其社會製度如何,不論國家大小,要想取得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必須置身於世界經濟這個整體之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對接。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底子薄、本錢少,大規模地吸納國外資金和技術謀求經濟的快速發展顯得更為迫切,因為沒有高投入就不可能有高產出;沒有高科技就不可能有大發展。我們必須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方法。特別是在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可以使我們少走許多彎路,贏得時間,節省資金,有效地避免重複勞動的耗費,給自己的發展帶來“爆發力”,加速現代化進程。
啟示之二,利用外資必須主權在我。對於中國經濟建設來說,無論資金、人才、管理、經驗,確實奇缺,但其中最為急需的是資金。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發展生產力的“第一推動力”,“一切生產力都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馬克思語)。資金不到位,一切無從談起。但是,絕不能饑不擇食,“凡舉借外債,引用外資,皆與主權相關,如不慎重,必有損主權”。孫中山對此十分清醒,他製定的一係列利用外資原則,無不充分顯示了作為飽經滄桑的資產階級革命先驅所具有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所代表的中華民族那種自古就有的深摯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他看來“惟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開放門戶仍需保持主權”,不許債權國幹涉中國對外債的使用權利,他深刻地認識到假如中國“不能擺脫這種金融控製,獨立就無從談起”。無獨有偶,數十年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則把孫中山的利用外資思想發展到未曾有過的高度,他主張既對外擴大開放,廣泛引進外資,又始終把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認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一句話,開放引資不是不要國格的開放引資,開放引資是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的開放引資。我們既要解放思想,敞開國門,引進技術、資金、人才,搞各種有益於經濟、文化、發展的合作,但決不完全依賴別國,靠發達國家的賜舍來發展中國,也決不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喪權辱國,盲目崇洋媚外。因此,在今天的開放引資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全麵和全方位開放原則,堅持平等互利原則,堅持自力更生的對外開放原則,既注重外援,又要自力更生;既要擴大開放,又要堅持獨立自主;既要吸引外資,加強中外合作和交流,又要不怕製裁和封鎖,確保引資開放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