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不能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史學研究最科學、最正確、最完善的方法
龔書鐸先生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史學研究》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完善的理論,隻有運用它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曆史,才能夠把握本質,明辨是非,使曆史得到最清楚、最全麵的解釋。”(沙鍵孫,龔書鐸編《走什麼路》第49頁)戴逸先生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是史學發展的關鍵》一文中也說:“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是研究人類社會最科學、最正確、最完善的理論。因此,用它來指導曆史研究是使我們取得成果的關鍵因素。”首先,給馬克思主義一個“最科學、最正確、最完善的理論”的定義,本身是不合乎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是因為它具有“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特征。這也是其處於科學、正確地位的一個本質特征;如果離開了“發展”和“開放”,而把它看成是指導現在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最科學、最正確、最完善的理論”,則是教條主義的翻版。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他們研究的是19世紀的西歐社會。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已經證明,按照馬克思、恩格斯設定的“藍圖”發展社會主義,已經暴露出諸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問題,尤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普遍存在著超越階段的空想傾向,在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都遇到過嚴重的挫折。何況各國有各國的具體國情,如果死搬硬套100年前馬克思、恩格斯講過的話,這種態度恰恰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始終以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其生命力也在於以它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為指導,探索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規律。小平同誌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旗幟,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既繼承前人又突破成規,擺脫了長期以來拘泥於具體模式的錯誤傾向,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一係列充滿時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概念,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形成了新判斷,達到了新高度,提高到新水平。小平同誌的偉大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如果不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而是始終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研究人類社會“最科學、最正確、最完善的理論”,不敢創新,不敢突破,不敢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那麼,鄧小平理論也就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現階段最輝煌的思想成果和重大突破,也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同樣,要發揮馬克思主義對於曆史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根本指導作用,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必須堅決反對一切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方法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庸俗化、靜止化、零散化的傾向,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牢牢把握時代主題,堅持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相統一,堅持全麵科學的曆史分析,用發展的、開放的觀點看曆史,而不能墨守陳規,對任何史實都套用馬克思主義去加以解釋,用馬克思主義去否定馬克思主義。